摘要: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科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急诊患者作为此次调查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30例,进行优质护理服务;对照组患者30例,进行常规护理服务,比较两组的临床满意率。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满意率95%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82%,两组数据差异显著,结果具有统计意义(p<0.05)。
结论:优质护理在提高患者临床满意率、减少护患纠纷方面具有显著效果。该种护理模式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以帮助更多患者受益。
关键词:优质护理 常规护理 急诊 满意率 效果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服务行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1]。对于医学护理方面,人们也同样存在着较高的要求。为了提高患者的临床满意率,帮助患者更好的恢复,临床上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的护理水平,减少患者入院后的心理负担,提高治疗依从性。在此次调查中,我院主要将优质护理模式与常规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进行对比,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急诊患者作为此次调查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30例,男患16例、女患14例,年龄为17~67岁,平均年龄为(42.4±2.3)岁;对照组患者30例,男患18例、女患12例,年龄为20~59岁,平均年龄为(35.7±2.4)岁。两组患者在一般临床资料上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进行优质护理,具体情况如下:(1)入院接待。患者一入院,医护人员立即了解患者的情况,对患者进行及时的检查,可进行“先治疗、后挂号付费”。一切以患者第一。(2)治疗中护理。当患者正式接受治疗时,对于静脉滴注的患者,我院提供床位,使得患者能够维持舒适的体位。在患者在输液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进行走动式观察,了解患者滴注处是否出现红肿不适,对于滴注完成的患者,及时拔除输液针。对于需要先进行检查的患者,及时为患者做好检查准备,在患者等待检查报告期间,先对患者进行及时的处理,帮助患者缓解病症[2]。(3)治疗后护理。患者治疗完成后,向患者询问相关的身体情况,了解患者是否还存在不适感。对于病症严重需要留院观察的患者,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告知,交代患者家属相关的准备事宜,帮助患者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观察组患者的护理中,我院安排专业的护理团队进行,在各个方面给予患者细致的护理,不论从服务态度、护理品质还是其他护理方面均达到全面优质化,提高患者的临床满意率。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满意率进行观察。
1.4 统计学处理
以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组间以t检验进行比较,视p<0.05时差异显著,结果具有统计意义。
2、结果
2.1 临床满意率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的临床满意率分别为95%及82%,两组数据差异显著,结果具有统计意义(p<0.05)。
2.2 患者对于护理评分比较
我院设计护理评分表,对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护理过程、护理结果进行评分,满分十分制,得分越高,则代表护理效果越好。
3、讨论
急诊是指在紧急状况下对患者进行抢救治疗。急诊患者大多病症较为危急,一旦处理不当则可能对患者的生命构成威胁。对于急诊患者,院方需端正自己的态度,在短时间内给予患者恰当的治疗,保障患者的生命[3]。那么,如何进行上述要求呢?近年来,优质护理模式在临床上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优质护理的服务宗旨在于“以患者为中心”。当患者进行让医院后,能够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顺利进行问诊、检查、治疗、康复。这对急诊患者是十分受用的。优质护理在缩短患者入院时间的浪费、为患者进行治疗指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优质护理模式不仅仅使得患者的临床满意率高,更是院方对于自身责任的体现。
优质护理对护理人员有着严格的要求,通常需选择有着资深护理经验的护士进行。其对护理人员的反应能力,护理熟练程度都是有规定的,同时,对于护理人员还进行定期的考核,对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护理水平进行一定的强化。
由此次护理结果可知,实施优质护理的患者对于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护理过程及结果均有着较高的评价,可见,对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可明显提高患者的临床满意率,拉近护患关系,减少护患纠纷。总而言之,优质护理模式不仅仅有利于患者的康复,更是医院自我提高的表现。该种护理模式可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以帮助更多患者受益。
参考文献:
[1] 韩彦辉,李海霞.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科的应用效果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9):837-839.
[2] 张杰,金彩香.急诊优质护理服务的实践与探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16):1805-1807.
[3] 林桂珍,蓝惠兰,黎春常等.优质护理目标措施对急诊内科护理纠纷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11):2631-2633.
麻静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