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达腾讯的O2O战略
- 来源:公司金融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万达,腾讯,O2O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1-21 10:05
尽管万达、百度、腾讯三位大佬公布了O2O战略合作的意向及诚意,然而,在没有具体方案推动及各自利益博弈的大背景下,显然,对于大股东万达来讲,从事O2O只是一个幌子,在掩盖其真正目的,尤其是万达即将来临的资本布局及未来的想象空间!O2O只不过给万达插上一个希望的翅膀!
2014年8月29日,万达、百度、腾讯在深圳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宣布共同出资在香港注册成立万达电子商务公司(下称“万达电商”), 借此,三家巨头希望联手切分O2O市场蛋糕。
据悉,新公司计划今年一期投资50亿元,三方对应持股比例70%、15%和15%。万达董事长王健林在会上表示,50亿元仅是万达电商今年万达、百度和腾讯三方的首期投资资金,针对该平台的未来总投资将达到200亿元人民币。
那么,万达、百度、腾讯的联手出击,能否如愿以偿的切得O2O市场的蛋糕吗?
购物中心的O2O
与顺丰“嘿客”社区O2O不同的是,万达、百度、腾讯的020则是围绕着购物中心020模式而展开。
那么购物中心本身是否符合O2O的消费规律呢?
据上文结论显示,本地商务在多大程度上被互联网侵蚀,取决于其“本地系数”,而购买前尝试、购买后体验、可替代程度三部分就是衡量本地系数的主要指标。如餐饮、服装、家政维修等购买前尝试度、购买后体验度高而可替代程度低的行业,本地系数较高,受互联网冲击相对很小。
而从O2O的角度来说,O2O的价值在于均衡供给和需求,购物中心根据顾客人流数量和历史数据告知各商家下个时段预计顾客数,如果某些商家的顾客数量不足则生成优惠卷,顾客APP接收精准推荐的优惠卷,引导顾客流量,均衡需求与供给。
举例来说,购物中心O2O移动端能解决的第一个痛点是停车难的问题,顾客停车前就能知道哪个位置还有停车位,并且给出导航路径。
此外,购物中心O2O还有利于针对高价值顾客提升体验,根据顾客消费金额、频次、客群分析,主动邀请高价值顾客成为VIP,为高价值顾客预留最好的车位,提供洗车服务,休息室按摩椅, 导购服务等特权。吸引并且粘住大量高价值顾客能成为购物中心核心竞争力。
反之,如果不能实现,则对之前的客流形成冲击,最终造成恶性循环。
也就是说,如果万达、百度、腾讯的O2O策略要取得成功,就需要满足供需精准化、体验趣味化、解决痛点、建O2O大平台,这四个刚性需求。
那么,三大首富的O2O战略能够满足这四点要求吗?
三大首富的O2O合作
关于三大首富的O2O战略,迄今为止,关于执行,并没有就如何合作有任何具体的建议, 王健林、马化腾、李彦宏的致辞里,并没有太多耳目一新的东西。除了王健林确认不做实物电商外,另两位互联网大佬基本没有透露任何购物中心O 2 O的东西。只有王健林表示,要等个一两年,才能看出万达O 2 O到底想做什么。这说明,合作案目前并没有细化目标,一切不过刚刚开始。
与此同时,要满足购物中心O2O的四个刚性需求,首先需要线下的万达与来自线上的百度、腾讯亲密无间的合作,包括开放后台,搭建一系列的管理流程等,这对于彼此是合作关系的三大首富来讲,需要三方通力合作, 分别贡献出自己的核心优势:
1、万达商业地产有丰富的offline部分;
2、腾讯有社交平台尤其是微信体系的支撑,移动端势力强大;
3、百度能提供搜索、大数据、LBS支持。
这对于三大首富来讲,显然有点难度,因为这三部分都是各自的核心业务及命脉,三大首富内心是否愿意拱手示人?
其次,一边是线下个性化的体验,一边则是线上标准化流程及网络的搭建,这对于线下线下来说,显然都是自相矛盾,对于这点,三大首富将如何解决呢?
万达玩转资本的策略?
如果不是以生意为出发点,那么,万达王健林主动提出三大巨头玩转O2O战略的另外一个目的,则难免不让人怀疑到这不过是万达资本运作的一个局-它是万达商业地产再度冲刺IPO的一个策略,能为它包装出新的概念,新的模式, 提升估值,吸引投资人的目光。
果然,即三大巨头的O2O战略之后,2014年9月19日,万达向香港联交所提交上市申请。而这仅仅距离万达商业地产终止A股IPO后只有2个月的时间。
然而,就在这两个月的时间之内,因为O2O 概念,万达已经不是“昨日的万达”-此次,伴着O2O护身符,万达已经俨然成为明日资本市场的新星-若按发行10%公众股、募资额6 0亿美元上限看,上市时万达商业地产市值最高可达600亿美元。万达集团掌门人王健林也将重新成为中国内地首富。
当然,王健林的算盘并不止在借O2O概念将万达推上市,更重要的,则是他已经嗅到了万达的危机,提前布局O2O也是公司自我救赎的开始!
据全球房地产顾问服务公司莱坊近日发布的《商业综合体的发展趋势及成功要素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综合体开发面积存量巨大,2014 年上半年全国主要城市商业综合体存量面积超过3亿平方米,2015年将达到3.6亿平方米,2016 年以后则达到4.3亿平方米。
报告指出,大部分城市存在商业综合体过量开发的风险,且集中分布在1.5线和二线城市中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由于二、三线城市商业综合体在短期内出现集中供应,供需失衡使得商业开发运营日益艰难。
显然,这一情况如果继续恶化,将给万达商业地产以售养租的模式带来巨大的挑战。毕竟开复工面积增加的同时,每年万达商业地产的竣工面积也会相应上升,投入的大量资金能否顺利收回,将考验每一个商业地产开发商。
而且,由于今年楼市转冷,万达商业地产上半年的净利润也快速下滑,由去年同期的100.86 亿元降至49.17亿元,跌幅超过五成。同时,万达商业地产的债务总额从2013年底的1340亿元大幅增至2014年6月底的1800亿元,原因则是2014 年上半年现金收款放缓时公司加快其开发活动。
对于房地产周期的延长,王健林显然深有感,据其招股说明书显示,目前,万达的毛利率已经从2012年峰值的51.2%下降到2014年上半年的44.9%。
然而,其持有物业单位租金在稳定上涨,销售物业均价却开始下滑。这意味着万达广场已经下沉到级别更低的城市,不得不让人担心后续的拓展空间,对此,万达的策略则是加大投资强度,获取更大体量的项目。
在万达迅速扩张的同时,万达最具威胁的竞争对手-电商却从后方开始突袭,因此,或许选择联合互联网大佬发布O2O战略,也或许是万达自我救赎的开始!给万达的未来插上一双希望的翅膀!
当然,在无限遐想的未来空间里,即便万达上市,O2O战略也将引领资本继续看好万达!
文/王如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