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庆巴戟档案
北有人参,南有巴戟。巴戟,全名“巴戟天”又称“鸡肠薯”,属草科藤本植物,为“四大南药”之一。
德庆种植巴戟始于上世纪7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成为全国面积最大、产量最多的巴戟生产基地。2013年,全县巴戟种植户1.2万户,种植面积达到5.8万亩,产量近4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八成以上。
德庆生巴戟曾达到15元/斤的高价,也因为疯狂扩种,价格一度跌至1元/斤。此外,德庆巴戟初加工方面初显规模,上等精制巴戟、巴戟补酒、戟汁等产品也陆续推广开来。
清晨五六点,很多居民还在梦乡中,德庆县高良镇巴戟交易批发市场却是人声鼎沸,近百位高良镇及周边的种植户兜售着各自的巴戟,来自郁南、封开以广西、福建等地的收购者们则反复挑选着,而不远的马路两旁,停满了各种型号的货车。
尽管经历了价格的大起大落,但当地的农户对巴戟还是充满了种植热情,因为它实实在在给农民带来了财富。
小乡镇引来大贸易
德庆是全国最大的巴戟产区,而德庆的巴戟主要分布高良镇,每逢高良镇圩日(含2、5、8的日子)就是巴戟市场交易日,来自各地的种植户和收购商都会聚集在此。
“1天的成交量能超过10万斤。”批发市场负责人梁国庆介绍,按照10个月计算,市场一年的成交量能至少都有1000万斤。
德庆县巴戟专业交易市场位于高良镇旺埠村委会前,是全省唯一大型巴戟专业交易市场。梁国庆介绍,市场于12年建成使用,建设面积2260平方米,是一个覆盖整个华南地区的交易平台。
梁国庆说,在未建设市场前,巴戟交易都设在路边,每逢圩期就会塞车,若遇上恶劣天气,前来交易的农户和客商就更困难了。现在新建设的交易市场设在半山腰,有停车场,在公路旁边,改善了旺埠村的整个巴戟市场交易结构,方便了种植户和企业。如今,每逢新历的圩期,从早上5点到10点,交易市场都会人声鼎沸。
据介绍,高良镇做药材生意的客商不仅有来自德庆、郁南、高要等周边地区,还有来自福建和广西等地,甚至港澳地区。高要市合台镇董福行巴戟天种植及技术专业合作社不仅拥有5000多亩巴戟,而且还收购加工。社长林新华说,每逢交易日都会过来,全年要收购几百吨巴戟。
价格大涨后大落
尽管前来收购的商贩络绎不绝,但近两年生巴戟价格却不断下滑,目前最低已经跌至4元/斤,而在10-11年,巴戟的平均价格在13元/斤。在巴戟的一个生长季中,巴戟价格下降了至少6成。
“价格下降在于市场供过于求。”德庆县高良镇大同村谈金庆直言,在10-11年巴戟极端高价诱惑下,加上柑桔黄化严重,德庆等主产区掀起了巴戟扩种热潮,种植面积大幅增长。而3年是巴戟的一个生长期,目前正是当时大量种植的巴戟收获期,巴戟的爆发式增长导致价格出现了大幅下降。
据了解,上世纪70年代,德庆开始种植巴戟,80年末曾出现过10元/斤的价格,使得巴戟种植面积迅速扩大,至2000年左右,全县种植面积最高曾达7万多亩。由于大量上市,巴戟价格大幅下滑,最低甚至卖到1元/斤,随之巴戟种植面积也快速萎缩至10年的2万多亩(与官方统计数据有差异)。而在经历了10-11年的高价后,农户又开始大量种植巴戟。目前德庆县巴戟种植面积又超过5万亩。
高良镇江南村委会江冲村村长李永清告诉记者,由于前几年高价格,江冲村扩种了几十亩巴戟。虽然经历了巴戟价格的大起大落,但对于李永清来说,巴戟确实给他创造了财富。
“楼房,车子,送孩子上大学,全靠那些巴戟。”种了20年巴戟的李永清笑着说,不管价格怎么变,还是会一直种下去。
据了解,目前巴戟的种植成本至少在5000元/亩以上,3-4年收获,管理得当亩产能达到3000-4000斤。
初加工初具规模
在德庆的巴戟交易市场,记者看到,现场基本都是以交易刚挖出来的生巴戟为主。而据市场上的农户介绍,除了直接销售生巴戟外,很多农户会将巴戟晒干做成干片,再销售给药材收购商或药厂。
记者在高良镇旺埠村走访发现,几乎每个农户家的院子就是一个小加工厂。刚刚挖出来巴戟堆放在院内、仓库,几个农妇坐在一堆堆的药材前,整理已经晾干的巴戟,然后按大小分出等级。
旺埠村巴戟种植户张叔说,一般5斤生巴戟可以制成1斤巴戟干片,而一斤巴戟干片的价格能卖到30-40元,对于一些品质较好的,价格更高。然而对于一些小的种植户来说,尽管加工后效益更好,但是由于药商对产品要求更加严格,加上时间成本,他们更愿意直接销售生巴戟。
目前,德庆县拥有一批巴戟加工企业,但也基本属于作坊式的初加工,主要是晾晒药材干片。深加工企业较少,产品品种主要是酒、汁、果脯、糖果等产品。但由于消费习惯、价格等因素的影响,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