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编剧曹克佳
- 来源:电视指南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跨界,编剧,婚战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1-19 12:34
曹克佳既是作家,又是编剧,还做过制片人。每一种身份的曹克佳,都有不同的视角和坚持。或许正是因为她玩过跨界,才让她的作品更加大气,善写都市题材的她不再将作品局限在家长里短上,而是直达社会现实。
编剧不能只写家长里短
前不久热播的《婚战》是编剧曹克佳的作品,这部都市情感剧延续了她一贯的风格,将社会问题与家庭生活挂起钩来,用细腻的情感展示都市人的婚姻、挣扎、矛盾和欲望。
谈到这部剧的创作理念,曹克佳说,好的电视剧不能只有家长里短,应该能让观众看到当下的社会问题对每个个体产生的影响。每一个人都是社会人,社会的热点势必会对家庭里的每个人产生影响。她想写的故事正是在大的社会背景下发生,又能触碰到社会现实,再将它反射到家庭和人物身上,对他们产生影响。只有这样,电视剧才能承载社会问题,就像《蜗居》一样。否则,只有家庭伦理,既不好看,也不丰富。
“拿《婚战》来说,我希望通过它传递给观众包容、理解、接纳这样向善的一面。”《婚战》中采用了大量的笔墨描绘了“信任”对家庭和婚姻的干扰,通过两个不同家庭发生的信任危机,展现了当代都市婚姻中的现实与矛盾。剧中不但有人们关注的“婚外恋”、“上司和下属的职场绯闻”、“旧爱和现任的冲突”等颇为大众化的看点,更有对“网络事件”、“伦理道德”等社会话题的深入思考。凭借多元素的效果呈现,以及演员们真实而又接地气地演绎,《婚战》获得了“婚姻教科书”的称号。
写而优则编
在成为编剧前,曹克佳先是一名作家,她的长篇小说《所谓婚姻》出版后受到读者喜爱,网络点击量曾高居新浪读书频道榜首。后经改编为电视剧播出,这次改编也让曹克佳从小说家踏入编剧行列。说起作家型编剧和科班出身编剧的区别,曹克佳说,“我觉得作家型编剧在人物塑造上会更有优势,而科班编剧会在故事架构上更厉害。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对专业编剧来说不存在这些问题”。小说叙事结构跟剧本不一样,小说会有更多心理、场景的描写。而电视剧是台词的艺术,注重台词、动作、形体的表达。两种载体不同,表达的方法必然不同,互有优势。
试水制作人
曹克佳的第二部作品《城·事》是由自己公司投拍,身兼编剧和制作人的她,从剧本策划到电视剧播出,中间的每一个环节倾注了她全部的精力,说起这段经历,曹克佳感触颇深,实际投拍这部作品时,她才知道做制作人的好处和弊端。好处是这样能最大化呈现自己的创作意图。弊端是牵扯的精力过多,会影响到下一部作品的创作,从剧本策划到播出最少两年,这两年的时间不能再创作。“考虑到自己的年龄还有兴趣,还是适当地做减法,做自己最擅长的事——创作。”
从作家到编剧,再到制作人,每一次尝试都是曹克佳的人生积累,经历了每种身份的轮换,她说,“把工作做成兴趣,就不觉得创作是孤独寂寞的事情,跟自己创造的人物厮守在一起,是一种别样的幸福。我喜欢这项既能表达自己又可以影响到别人的工作”。
专访 曹克佳 独立创作才是我的风格
Q:《婚战》的剧本你创作了多久?
A:大概一年的时间,我没有跟公司签约,创作很自由,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一年一部作品,太快的话会很糙。
Q:这部作品是自主创作还是命题写作的?
A:我跟别的编剧创作方式不一样。别人一般是受影视公司委托创作,比如公司有一个创意,他会按照公司的思路写。我的写作习惯是把剧本创作完成后拿给制片方看,现在用我这种创作方式的人很少,因为风险很大,万一几十万的字写完,没有制片方要怎么办?
Q:这种写作方式也会先写故事梗概和大纲吗?
A:我会写大纲,因为我要理清自己的思路。在这个阶段我不会跟朋友、制片人聊,只有剧本全部完成才给他们看。所以我的大纲是写给自己看,而且我的每集剧本写完后会跟梗概差别很大,具体写剧本时思路会更缜密,基本上写完了之后,所有的梗概也都会重新调整。最后和制片方达成合作意向后,在大纲上报项目的时候会需要梗概,我会写给他们。
Q:为什么会用这样的创作方式?
A:这样的话可以顺着我的思路把故事讲清楚,别人也能看到我完整的思路。因为只给制片方看大纲或梗概的话,很难让人看出剧本的品相,比如你的台词怎么样?你的人物性格是什么样的?这些都是在大纲阶段无法看出来的,这个时候制片方可能就会根据市场的规律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就有可能会打乱自己的思路,所以我还是想用这样的方式来最大程度地表达自己的东西。另外,我给制片方看完成品,也能让他们更加清楚这个作品符不符合他们的需求。一般我会给他们前三集、中间两集、后两集,这样整个的故事脉络、台词风格、人物性格,他们就会很清晰地看到。
Q:全部写完之后,如果需要修改的话,工作量是很大的。
A:我觉得编剧修改剧本是天经地义的事,因为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视角。看完我的整个剧本后,别人提出来的意见,我会有选择地吸纳,只要是对我的剧本有好处我就愿意改,因为好剧本都是改出来的,我愿意吸纳别人的意见去完善剧本。
Q:你的作品都是采用这样的创作方式吗?
A:现在我有三部戏拍出来,第一部戏是先出了小说,制片方买了版权后,让我改编成剧本;第二部由我自己的公司投资拍摄;第三部和即将开拍的第四部都是采取刚才说的这种方式创作的。
Q:《婚战》完成后,修改的幅度大吗?
A:《婚战》的剧本也是我完成之后给了制片方前三集,当时他们就拍板要了,后来选了导演后,导演跟我沟通了她的想法,我们就把后面的很多情节提到了前面,这个变动之后,整个结构都要动,在开拍前我改了45天。这样改动的好处是故事节奏会快很多,电视台、导演和制片方都需要这样强情节快节奏。虽然我本人更喜欢《空镜子》《半路夫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式平实、缓慢、渗透式的电视剧结构,但是也只是作为编剧的想法,不一定能够实现,因为会有很多现实的因素,最后呈现的会跟我的初衷有偏差,这并没有谁对谁错,是难以避免的。
Q:在讨论修改的问题时,有什么地方是你坚持的?
A:在沟通的时候,肯定是有所坚持也有所妥协的。说服不了我的我坚决不会改;经过沟通、探讨后可以说服我的我会改。编剧改剧本是正常的,在现场,演员为了台词更口语化而修改台词都没问题,但是我不太主张导演、演员在片场动剧本的结构、线索,这是非常麻烦的。拍的时候可能还不觉得,但是拍完整体出来后就会变味道,会不通顺。
Q:如果遇到这种问题怎么办?
A:编剧交完剧本之后还参与进去,也会很麻烦,如果兼任制片方或者监制还行,因为这样会让导演不舒服。毕竟编剧和导演理解问题的方法和角度都不一样。想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可以用一部分稿酬做股权,这样会为自己争取一些话语权。
Q:会为了写作有意识地看书或者电视剧吗?
A:我其实很少看编剧的书,完全靠实战摸索。会看一些电视剧,但不爱看国外剧,特别是美剧,看着很热闹,无法走进我的内心,因为文化不一样。真正能走进我的内心打动我的,还是国产优秀剧目,但是太少了,满足不了我。
文 占蜜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