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红安》小写的史诗

  • 来源:电视指南
  • 关键字:铁血红安,史诗,历史
  • 发布时间:2015-01-19 12:57

  “历史”意味着什么?是后宫内斗、阿哥风流,还是采诸野史因而时不时演绎时空穿越?“革命历史”又是什么?是传统的基于“二元对立”模式下的扁平化人物叙事、泾渭分明的两军对垒模式,还是上演近年来违背历史事实手撕日寇的“英雄神剧”?在纪念作为秋收暴动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黄麻起义”87周年的特殊时刻,中央电视台1套节目播放的由著名导演路奇执导、著名作家朱苏进编剧的39集电视连续剧《铁血红安》令人耳目一新,给了我们诸多启示。

  电视剧以1927年11月13日3万农民军攻打黄安(后更名为红安)建立革命武装为依托,跨越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史时段,以刘铜锣、方杠子、戴慧平三兄弟的人生轨迹为情节轴,再现了血雨腥风的革命历史,塑造了以刘铜锣为首的革命英雄形象,弘扬了大别山老区人民前赴后继、愈挫愈奋的不屈精神。红安,作为中国第一“将军县”,共出现过223位共和国将军,前前后后牺牲了14万英雄儿女,为共和国的创建立下了汗马功勋。正所谓“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正是红安人这种“万众一心,为党为民,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奋斗精神,才使得这块红土地上产生过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国家主席和陈锡联、韩先楚、秦基伟、王建安等一大批开国将领。特别要提到的是,红安,先后产生过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红四方面军等三支革命队伍。《铁血红安》正是以一种回望历史、敬畏历史、复活历史的认知态度,以红安人身上固有的铁血精神,唱响了一曲革命英雄史诗。

  刘铜锣是近年来少有的光辉形象。电视剧一改传统的一号正面人物必然“根正苗红”的套路,还原了具体的历史场景,写活了充满个性的我军高级将领形象,在革命史志上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刘铜锣从小就具有反抗精神,14岁时独闯官兵阵,智斗团总夏道君,救出同伴曹丽君、方蕾等人。他桀骜不驯,又鬼灵精怪,作为盘踞在老君山上的土匪司令,其最初的革命动机就不够“单纯”——他参加革命的目的,一开始并不崇高——竟是为了做工农红军独立师的“司令”,变红军队伍为刘家军;他喜欢我行我素,“匪”气十足,为报私仇坚持杀掉敌军团长韩石。甚至在鄂豫皖分局领导错误地关押他的老师李坪山师长之时,他敢于放出李坪山,鼓动李师长随他一起上老君山重做山大王。正如李坪山所批评的,刘铜锣“最大的错误就在于不懂得革命军人要有服从和牺牲精神”,以致他公然对抗上级派来的保卫局干部翟业军副政委,并将之捆绑起来弃之野外;他也可以将同志方蕾扛起,投入水塘之中。即便是做了我军高级将领——某军军长,他依然为了拿到血清以解救中毒的方杠子兄弟而答应敌师长戴慧平逃走的要求,自身受到上级处分全然不顾及政治前途……他是这样一个爱憎分明、个性倔强的红安男儿,又是一个不怕死的军事奇才!他可以将自己绑在“列宁号”飞机翅膀上,投掷手榴弹帮助我军攻克戴慧平死守的红安城;他打起仗来“从来就不遵守纪律”,善于应变,自创“铜锣兵法”,不墨守成规,成功化解了一次又一次的危机,挽救了同志,挽救了工农红军。他感情丰富,口齿伶俐,但是个人情感自觉服膺于革命情感,当狗蛋牺牲之时,他率领红军战士,长跪于狗蛋父亲面前,一声“爹”的呼叫,动人心扉,荡气回肠,充分表达了他对为了革命付出一切的老区人民的深情厚谊。

  《铁血红安》当然不只是活现了刘铜锣一人形象,而是再现了一组红安人“群像”。譬如时常将“子曰”挂在嘴边的革命导师李坪山,忍辱负重,善于发现人才,是我军的一员儒将;江湖气十足的安娃子,宁愿战死疆场,也不做苟且偷生的逃兵,展现了红安汉子的铮铮铁骨;即便是“反派人物”戴慧平,可以说,也具有诸多新质。他秀外慧中,不囿于传统反派人物“诡计多端”的外在展示,更多地刻写其矛盾而复杂的内在心性。同样地,戴慧平作为一介红安男儿,具有自身的信仰,也曾经要“拯救中国”,所以,他敢于顶撞上司刘玉民师长和狡黠的韩松副司令,尤其是在日军入侵之时,他坚持声张民族大义,反对内战,带领刘铜锣等人“抢劫”自己管辖的国军军火库,并随新四军一起,炸毁了日军机场;他作为军人,讲究“各为其主”,多次与刘铜锣为敌,刀兵相见,“丝毫不讲兄弟情面”。应该说,这是一位有血有肉、有理想有抱负的正直的国民党军人形象,可信度很高。当然,方杠子的好强、憨厚,日军联队长小岛的残忍、冷酷等,也都很好地展现在荧屏之上。

  文 沈嘉达 编辑 苏阳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