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武媚娘传奇》学中医

  • 来源:高峰
  • 关键字:唐高宗,高血压,中风
  • 发布时间:2015-03-05 08:35

  最近《武媚娘传奇》电视剧大热,最牵动人心的莫过于主角「唐高宗」得了致命的「风疾」和「风眩」,那么问题来了,以现在的中医眼光来看,这位帅气皇帝究竟得了什么病?

  唐高宗,从历史记载看来,他大约30岁左右就开始患「风疾」,而且久治不愈,「苦风眩,头目不能视」。导致十余年在政治上处处受制于武后。

  中年以后,他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更加力不从心。「风疾」、「风眩」和视力下降成了高宗执政的最大障碍,最终把他拖进历史的深渊,年终仅五十五岁。其实,那么「风疾风眩」到底是什么病呢?

  正史中的唐高宗

  高宗末年,本打算前往嵩山祭祀,不料病情加重,只好作罢。这时候他「头重」的很厉害,看不见东西,传统的丸散针膏已经无济于事,要用一种新的治疗方法。侍医诊断结果是血管堵塞,压迫视觉神经。只要拿两根针,刺进头顶上的脑户和百汇两个穴位,让血流出来,失明就能好,武后极为质疑「此可斩也!乃欲于天子头刺血?」拒绝尝试,但皇帝本人比较开明,愿意尝试。针灸初见成效,症状有所减轻,视力也一度有所好转,但是过不了几天,症状复发,病情更为严重,头痛,恶心,呕吐,视力模煳……不久后便去世了。

  什么是「风疾」和「风眩」?

  「风疾」,中医指的是风痺或者半身不遂等症。大体上包括西医的心脑血管疾病。「风眩」又称头眩,中医指的是因风邪、风痰所致的眩晕。而他的症状很可能是反复头晕或眩晕,严重时转为明显头痛,同时合并视力模煳,进而可能发展到失明。

  拨开历史的迷雾,高血压病的诊断慢慢浮现在高宗的病历上。所谓「血压」就是指体内流动的血液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力,压力适中,人就神清气爽,压力过高,人则头晕眼花,甚至举步艰难。所谓的「高」,无独有偶,也指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致残率高。现代社会「高血压」之名已深入人心。

  了解「高血压」

  高血压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只占高血压的5%,具有某种程度的家族遗传倾向,父母一方患病,子女的病的几率相对较高。据《资治通鉴》记载贞观十九年,唐太宗得风疾,苦京师盛暑。唐太宗长女「长乐公主」也得了风疾,二十多岁的花样年华就匆匆辞世。如果太宗及其先辈果真患有高血压病,高宗同样患病的几率就比较高。继发性高血压有明显的基础病因如肿瘤、慢性肾病、内分泌异常或者严重的大动脉病变等。

  「高血压」的影响及危害

  患病初期,高血压病人大多无明显不适,能照常工作和生活,这是容易被忽视的主要原因。中期,病人可能会出现头晕等症状,不知不觉中,高血压已经悄悄损害着人体的重要器官,平时无声无息,一有机会便诱发眼底出血,失明,心肌梗死、中风或高血压脑病,甚至一举夺命。

  「高血压脑病」指的是动脉压力突发急骤升高,导致脑小动脉痉挛或脑血管调节功能失控,从而产生严重脑水肿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发病时严重着可导致死亡。

  唐高宗正是生活在众多高血压的高危险因素中,在没有现代医药有效降压的情况下,只能发展至卧病在床,丧失工作能力,继而提早结束了人生。

  链接

  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之间的故事

  李治(西元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字为善,唐朝第三任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嫡三子。唐代的版图,以高宗时为最大,维持了32年。李治在位三十四年,于弘道元年(683年)崩于洛阳紫微宫贞观殿,年55岁,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

  李治还是太子时,就与大他四岁的庶母武则天通奸;太宗崩后,武则天与其他太宗嫔妃几百人被送往感业寺削发为尼。后来高宗王皇后与萧淑妃争宠,王皇后为打击淑妃,把武氏接回宫中为昭仪,武氏终于成为皇后。王、萧二人被废之后皆被武氏反噬,斩去四肢,泡入酒内,武则天称之「骨醉」。

  但是武后并不为高宗母舅派系的长孙无忌所见容,掌权之后对这些贵族门阀进行打击。高宗因武后慢慢有主导政局的趋势,一度有废后的打算,未料计划被武后得知,事情遂作罢,但是协助高宗拟诏的上官仪则遭族诛。

  这件事情过后,高宗再也无由压制武后,后来又因眼疾问题,使得政权完全操纵于武后手中。唐高宗曾在武后的建议下使用天皇称号,与天后武则天并称「二圣」。高宗后期朝政主要依赖武氏处理。但高宗仍掌握实权,在他年间,武后的支持者李义府、许敬宗等先后倒台,武后的政敌及家属拜相,王废后的族兄王方翼也受到任用,武后对此皆无可奈何。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