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田园诗“平淡朴素”之美的思想渊源
- 来源:知识文库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陶渊明,田园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6-26 12:06
金代诗人元好问曾作诗评价陶渊明:“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实质上,这首诗称赞的不仅仅是陶渊明诗歌清新自然的语言,更赞扬了陶渊明诗歌中所反映的“真淳”的思想内涵。这种思想内涵以“田园生活的意趣”为表现形式,体现了陶渊明历经沧桑后所持有的淳真淡泊的人生态度,而其思想渊源也与其时盛行的老庄之学有着深刻的联系。
对于“淡”的推崇起源于老子,老子赋予君子以“淡”的性格,并将它超然于世俗的欲望之上。庄子认为“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体现有无相生,虚实相济之美。庄子的“淡”的思想,在无尽的时空中臻于“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的至高境界,鼓荡着历代文人雅士的心弦,在经验与超验、有限与无限的巨大张力中,人们借以驰骋海阔天空的想象力。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正是这种“淡”意境的反映。同时,这种平淡美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比比皆是,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归园田居》其一)、“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移居》其一)等。从中不难发现,陶渊明田园诗中的“平淡朴素”之美正是来源于庄子的“淡然无极”的思想。
而作为魏晋时期的名士,陶渊明更是深受当时玄学的影响,在其诗中则表现的更多的是将玄理意象化以及生活化。陶渊明极其巧妙地用比喻和典故将玄理蕴含在田园风光和平淡的农家生活的描写中,如在他的《归园田居》中写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离开了“尘网”和“樊笼”,他从大自然中真正感受到了生命的价值所在,而“自然”这一哲学内涵正是玄学的思想所在。在《饮酒》之五中更是写道“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在此诗中通过一系列意象隐约暗示人生的真理。南山的永恒、山气的美好、飞鸟的自由,不正是体现了自然地博大与充实,尤其是自在无所求的本质吗?那么,人的一生,除了顺其自然,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外,还有什么可以追求的呢?由此不难看出,陶渊明的诗歌在其玄学思想的影响下呈现出了一种平淡朴素的美学意境。
陶渊明所处的魏晋时期在政治上处于混乱、分裂的状态,但在文化上却是一个的繁荣时期。传统的儒家文化伴随着“大一统”政治局面的崩溃而失去统治地位。各种思潮迅速产生,其中就包括后来影响深远的“魏晋玄学”,当是时,他们将这种老庄之任其自然的价值观与传入中国的佛教的一些理论以及求真的精神融为一体的思想,不仅仅浸润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世界,并形成了魏晋士大夫玄、远、清、虚的生活情趣以及美学追求。同时这种对于生活,对于心性求真,求自然的理念也是陶渊明的个人追求。
陶渊明在生死跟穷达问题上更是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在谈到生死问题上,陶渊明说道:“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屡空不获年,长饥至于老。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裸葬何必恶?人当解意表。”(《饮酒》)颜回有仁义,荣启期有道德,但一个无寿早夭,一个长饥而老,空留名声在世又有何用?所以还是要称心适意为好。陶渊明还在著名的《自祭文》中写道:“惟此百年,夫人爱之。”人们正因为惜生,死亦牵挂于心,这就叫生死皆不安。而陶公自己则“宠非己荣”,不慕荣利,在草庐中任情“酣饮赋诗”。由对“生”的放下,达到“死”之安宁。最后陶渊明感慨地说:“廓兮已灭,慨焉已遐,不封不树,日月遂过。匪贵前誉,孰重后歌,人生实难,死如之何。”在这里,陶渊明发出的感叹是:人生既已如此之艰难,死亡又有何可惧的呢?这是以“生”之难来使人意识到死亡亦有其价值所在:它能让人摆脱“生”之劳累,获得永久的“安息”。这也是《庄子》中最重要的思想观念之一:“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大宗师》)。《庄子》“生者,假借也,假之而生;生者,尘垢也,死生为昼夜”,面对生死,道家讲求顺从自然,早已参透生死,不衰不乐,庄子其妻死,竟鼓盆而歌,其对死亡的坦然可见一斑。庄子认为人是由气构成的,人生气聚,人死气散,也就是说死亡并不恐惧,人死之后只是生命由一种存在方式转变为另一种存在方式而已,这可说是人类摆脱死亡恐惧的一种思维,陶渊明是完全继承庄子这种观点的,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深化,提出“终天不复行”,即死亡之后人体虽然由一种存在方式变为另一种存在方式,但是却永远不可返回原本的状态。
生在这样一个时代是士大夫陶渊明的不幸,却又是诗人陶渊明的幸运。作为士大夫的陶渊明始终信奉着儒家的“大济苍生,建功立业”的主张,年轻时也曾有“猛志逸四海”的远大志向,于是他涉足政坛,历经了官场的坎坷,于是便有了陶渊明的归隐。“三仕三隐”的经历是“儒学”与“玄学”共同作用于陶渊明这个个体的结果,它意味着在陶渊明在彻底选择归隐之前,在内心深处曾有很长一段时间的挣扎,不过最终“玄学”战胜了“儒学”,陶渊明回归到了田园,静下心来,陶渊明发现,生活中除了建功立业,其实还有很多其他的乐趣。自己当初何苦要委屈自己,去过那自己丝毫不喜欢的生活呢?所幸的是一切还不算太晚,余下的日子一定要好好珍惜。这一份宁静平和来之不易,要用诗歌创作这种形式记录下来,以抒发自己内心的喜悦。“山涧清且浅,可以濯我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归园田居》其五) ,一条普通的小溪、一只用来下酒的鸡、一束照明用的荆薪,一经诗人点化便有了情趣。虽然生活很简朴,但诗人的内心很满足,觉得生活中充满了阳光。
见惯了世间百态的诗人,终于炼就了一颗“坚强”的心,即便是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也可以不受世俗的烦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之五)。这首诗是陶渊明三仕三隐,历经坎坷后的心灵独白。也是陶渊明一生信奉的:“傲然自足,抱朴含真。”(《劝农》)的人生信条又一次体现,折射出陶渊明不为世俗名利所动摇,渴望内心宁静与平和,喜爱恬静幽美的田园生活,追求淳真淡泊的人生态度。尤其“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两句内涵丰富,有一种“一切尽在不言中”的意味,体现了此时的陶渊明达到一个洞悉世事,却无为忘我的人生境界,表达出他对人生最深的体会。
参考文献:
[1]王群丽.陶渊明归居田园的精神困境[J].山东社会科学, 2005,(10)
[2]陈朝鲜.从陶渊明的性真心善看其归隐的和谐与自得[J].理论月刊,2007,(9)
[3]邓福舜.陶渊明玄学思想的诗化表现[J].学术交流,2009,(4)
作者简介:
郑凯(1980-3),男,湖北蕲春人,硕士,黄冈师范学院科技处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刘斯(1987-1),女,湖南株洲人,硕士,黄冈师范学院数理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项目,编号:2010q144。
(作者单位:黄冈师范学院科技处)
郑凯 刘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