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导师王道尊先生

  • 来源:水产前沿
  • 关键字:导师,信息,形象
  • 发布时间:2015-07-01 14:43

  王道尊先生入选“中国水产营养与饲料三十年十大奠基人物”,但因身体原因不能亲自前现场领奖,由我代领;先生也不能完整的撰写或口述其经历了,由我来忆述往事,实在是做学生的荣幸。

  静坐于窗前,窗外风声雨声读书声,时光仿佛又回到了20多年前……

  那也是一个风雨的上午,我长途跋涉从厦门来到军工路334号,在研办黄世蕉老师的带领下,去养殖系大楼面试。那个时候,不像现在的信息这么通畅,对于导师具体干什么,形象如何,都是一片茫然。曾经想象,这些学界泰斗们应该是一脸威严、高高在上。出人意料,老师们都很和蔼,有谭玉钧先生、王道尊先生……其他的面试问题都已记不住了,只记得先生问我,对什么感兴趣,想做什么?那时的一个本科生,能有多少想法呢。先生提出来,现在的鱼养得多了,肉却不那么好吃了,今后可以在这方面大做文章的。这我一直没有忘记。现在,水产品品质的改善,正是我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入校久了,才慢慢的了解了先生。先生于1959年于上海水产学院毕业后留校,历任养殖系团总支书记、院团委副书记、养殖试验场技术员、池塘养鱼教研室副主任、养殖系副主任、中国水产学会营养和饲料研究会副主任委员等,期间曾赴日本农林水产厅国立养殖研究所研修鱼类营养和饲料;先生先后获“全国优秀水产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以及多次获农业部、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先生是我国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科的带头人之一,作为副主编,和李爱杰先生一起编写了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统编教材《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先生致力于青鱼、草鱼等淡水鱼类的营养与饲料学研究,特别是在青鱼领域,改变了青鱼养殖业依赖于投喂螺蛳的养殖模式,提高了青鱼养殖的产量和效益,推动了青鱼养殖的规模化发展(我的硕士论文就是做的青鱼铜、维生素C的营养,这是后话)。

  在科研活动中,先生鼓励我们多想,自已提出方案,努力去尝试,不要怕失败,但在关键的地方,总能得到先生的帮助。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和先生一起去吴江买青鱼(确切的说,是先生陪我去买鱼)。那时不像现在有专门的运鱼车,叫了一辆客货两用的小拖斗车,隔一段时间就在路边停一下,舀沟渠里的水,给鱼桶里换些新水,这样走走停停,加上途中还抛锚一次,回到实验室已经是半夜了。那个时候,先生已经是60多岁的人,还坚持和我们一起把鱼儿们安顿好才回家。

  最开心的事是和先生一起出去开会,好住好吃,还好玩。然而有一次,却受到了先生严厉的批评。清晰的记得那是1995年,在青岛参加第二届世界华人鱼虾营养学术研讨会,第二天有我的报告(那时的研究生还有在大型学术会议上作报告的机会)。报到注册后,几个师兄弟一溜烟的跑到海边玩去了,晚上回来,才想起要把明天的报告再给熟悉下(那时还没有笔记本电脑,讲演时要做成胶片,再用投影仪放出来),可我怎么也找不到胶片和讲稿了。正着急时,先生出现了,手里正拿着胶片和讲稿,原来报到时,把文件袋忘在报到处了!先生严厉地批评了我,这就像战士,马上要上战场了,枪却不见了,怎么打仗?在我印象中,这是先生对我唯一的一次批评。

  临近毕业了,先生很希望我能留校,而我也知道先生正为此在努力,也许是一个地方呆久了,总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我执着的要考博士,离开上海,去向偏远的雨城雅安,许多人不理解,先生却很支持我的想法,说:“年轻人,多读点书,多学点本事,是好事情。”受到先生的鼓励,更坚定了我的决心,但总觉的有些对不住先生,辜负了先生。

  好在后来我博士毕业,在外地工作两年后,终于回到了母校。其时,先生已经退休了,但仍以极大的热情为学科的发展出谋划策,我也时常和先生一起讨论学术问题,一起下田间塘口指导渔业生产。

  往事如昨,点点滴滴……感谢先生引领我进入了水产营养科学的大道,进入了水产饲料行业广阔的天地。

  如今,我也为人师者了,在一批批学生的迎来送往中,先生的教导回响在耳边,先生的精神蕴藏于心中,激励着我勤朴忠实、爱岗敬业,勇往直前。

  然而,先生近年来却饱受病痛折磨,学生却无能为力,唯有心中默默的祝愿他老人家早日康复,好人一生平安!

  仅以此文献与我的恩师王道尊先生!

  文/上海海洋大学教授 冷向军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