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茂生:把自己变成虾的思维

  • 来源:水产前沿
  • 关键字:刘茂生,思维,饲料
  • 发布时间:2015-07-01 15:04

  从大学助教到统一企业的研究员,从研究员到公司总经理,刘茂生先生是一个传奇人物!他凭着对水产饲料的热情,成功开发了虱目鱼人工配合饲料,彻底改变了台湾300多年的虱目鱼传统养殖模式。他首创草虾人工配合饲料,推动台湾草虾养殖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台湾“草虾王国”的地位。

  开发虱目鱼人工配合饲料

  虱目鱼在台湾已经养了300年的历史。在统一企业的时候,鉴于当时集约化、企业式管理的养鳗模式和高经济效益成果,刘茂生先生就想将投饵养鳗的模式应用到传统的虱目鱼养殖中去。当时虱目鱼都是以传统的浅坪式养殖模式为主,这种模式产量低、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水深才20-30公分,靠施肥在鱼塭池底培育天然底藻做为虱目鱼饵料。一年1公顷产量最高才2.4吨,前提还需要是风调雨顺,否则下大雨的话会泛池,藻类很难繁殖。

  于是刘茂生先生开始研究虱目鱼的人工饲料和饲育体系。一天适合投多少次饲料?哪个时间投最理想?投多大的饲料?经过几年的研究摸索,不断调整,刘茂生先生得出了符合经济效益的最佳的配方,并在自己的试验基地试验成功,估测1公顷产25吨或30吨虱目鱼肯定没问题。他心里有了底后就去走访农场,但在当时人们的观念中,虱目鱼看到人在50公尺外的地方就跑掉了,怎么可能来吃饲料?!

  1975年的春天,刘茂生先生就在养殖场集中区域的必经之路上租了一个约2000㎡的塘,并把它挖深到约1-1.5米,然后把水灌好、调好,安装增氧机、投饵机,让鱼苗先适应一个星期后,他找来12个厂长和渔民过来看,饲料“唰唰唰”地被投饵机喷出去,开始是一、两条,后来一群鱼过来抢食,场长和养殖户睁大眼睛,问:“这些虱目鱼怎么这么乖?”刘茂生先生说:“他们为了吃饲料,是不会在50公尺外就跑掉的,我可以抓给你们看。”此后,刘茂生先生就教农民怎样改造模式用饲料养,怎么管理和处理突发事件等等。自此,台湾进入了用人工饲料养虱目鱼的时代,每公顷产量增加了10倍以上。

  首创草虾人工配合饲料

  当时的虾价比鳗鱼还贵,而且消费量大,刘茂生先生梦想着如果虾可以实现人工饲料养殖,则养殖户和公司都会获利巨大。于是他给老板申请要做虾饲料,1970年左右国际上面的虾料还是一片空白,对于老板问的关于虾的所有问题几乎都不知道,刘茂生先生坦然的说:“就是因为不知道,所以才要研究嘛!”此后,统一企业就虾饲料项目与台湾两个水产试验所展开了合作。

  1973年的台湾尚不清楚斑节虾(学名:日本对虾)和草虾(学名:斑节对虾)哪一种比较适合台湾本土养?台湾水产试验所所长邓火土交给刘茂生先生的首要任务便是找出更适合台湾的虾。刘茂生先生于当年4月就开始了试验,用的是刘茂生先生自己做的初期的人工饲料,他天天养虾,经常戴潜水镜去看水面里虾是怎么吃的,吃了多少。

  但斑节对虾养了2个月后就因6月下雨死了大部分,而草虾一直到11月份收虾时成活率有70%以上。刘茂生先生经分析认为斑节虾对台湾6-9月的雨季更为敏感,自此奠定了草虾在台湾的养殖基础。

  1973年确定了养殖虾种后,刘茂生先生就集中研究饲料。虽然他所做的初期饲料也可以养成草虾,但这种饲料是用下杂鱼和饲料原料(如鱼粉、豆粕、面粉等)、微量元素混合后挤压出的颗粒饲料,水分含量在18%-20%之间,容易腐坏,但那时候的农村大多用电困难,不可能有条件冷藏饲料,而将饲料进行干燥的成本又高。所以刘茂生先生认为只有类似鸡、鸭饲料那种形态的饲料才能够大规模推广。因此他又转向颗粒饲料加工技术的研究。

  虽然做鸡鸭饲料的造粒机跟后来改良后的虾饲料的造粒机外观差不多,但里面造粒的模具厚度跟孔径及其他都不一样。“我跟厂家去订做第一个模具的时候,厂家不敢做来卖给我,认为我要求的模具厚度和孔径超过了造粒机能力的极限,造不出粒来。”后来,刘茂生先生只好跟厂家签订了协议:第一厂家不负责是否能生产出来颗粒饲料;第二不能退货。如此,才做成了第一个草虾饲料造粒模具。

  此后就模具制造颗粒的条件进行摸索,“每种饲料经过挤压机的时候,它的粒度、模具厚度、进料速度、水蒸气温度等等都会影响饲料在水中的安定性能。其实做配方不难,难的是配方结合加工工艺,造出的饲料要配合养殖模式,使得水质最稳定,经济效益最高。”历经四、五年时间的反复试验,1976年刘茂生先生主导开发的草虾人工饲料终于正式面市,既方便又经济,堪称“世界首创”,奠定了台湾“草虾王国”的地位。

  做科学:讲究师法自然和经济效益

  刘茂生先生认为做研究有两个方向要把握:第一个方向是师法自然,从鱼、虾本身的营养需求去研究。他常说:“要研究虾,就要先把自己变成虾的思维,用虾的视角去看问题,这样才能找准解决之道。”他还认为要做好水产研究不只需要懂某个领域的知识,一定要具备综合知识,而且做饲料绝对不是一件厂家自我得意就行的事情,市场会检测你的综合能力。

  第二个要把握的研究方向是讲究永续的经济效益。对于现在多样化的产品,刘茂生先生认为某些是为了营销效果或短期利益,实际却背离经济规律的。比如将虾饲料的系列产品做成十几种不同大小的型号,这样看上去更丰富和细化的产品实际是没有必要的。“以前虾对于比自己身体还大的杂鱼块都能拖着走,虾是嚼食性动物,并不是一整块吞下的,所以饲料大小对摄食的影响并不是特别严重。反而越小的饲料制造起来越麻烦,耗能高,营养损失率也高。实在不必做好几种细度的饲料。”刘茂生先生还认为料比不是越低越好,要结合饲料成本、养殖时间、人工成本等综合考虑来调整配方和生产。

  此外,他还强调评价一种饲料好坏的最后一关是评估养出的鱼的肉质会不会因为饲料而受到影响。“虱目鱼饲料后来令我有一点痛心的是,因后来饲料原料贵等各方面原因,市面上有厂家在鱼料里掺杂了一些不好的动物油或回收油。鱼吃了这样的饲料也还是会长大,但养出来的鱼肉质不结实,弹性不好,煎出来没有鱼香味,反而有一种臭味。所以我们做饲料不能只顾某个环节赚钱,而要关心最终经济效益有无受损。”

  在这个资讯爆炸的时代,刘茂生先生有一点想提醒年轻人:“要学会判断哪些报告或资料值得花时间研究,哪些是没用的。”虽刘茂生先生现在已经退休,但他依然关心水产养殖的发展趋势,挂心在面临极端气候、资源日渐短缺的挑战下,如何才能找到更好的对策。对于水产行业,他从未停止心中的那份热爱!

  文/本刊撰稿人 陈娈娈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