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辈子从事水产科研工作,作为一个知识分子,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该得到的荣誉我都得到了,对国家、对学生、对自己我都问心无愧,这次能被评为中国水产营养与饲料三十年十大奠基人物我非常激动,说明我这辈子的工作很值得,赢得了大家的认可!”这是荣长宽先生对自己一生工作的评价。
年过古稀,他依然行走在祖国南北的虾塘上,黝黑皮肤里积累着虾塘上灿烂的阳光,矍铄精神中闪耀着行业开拓者无私的情怀,如今行业给了他这样一个称呼——黑老头,他就是天津农学院教授荣长宽。
1965年荣长宽先生从南开大学生物系水产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河南南阳地方工作,动乱年代里,他不忘初心,寻找任何可能的机会做专业研究。
艰苦科研路
1976年天津农学院成立,1979年荣长宽先生和几位南开大学老同学重聚天津,到天津农学院水产养殖系工作。80年代,对虾饲料研究的突破,成为行业亟待攻关的难题,当时虽然天津农学院水产系成立不久,但是汇聚了一批早年毕业于多个高校的水产科研工作者,虽然他们都没有任何对虾饲料研究方面的经验,但凭着勇气和自信,借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儿,这个年轻的水产科研团队硬是接下了这一国家级科研课题。
当时国内饲料工业尚处于零起步状态,他们的实验基地远在天津塘沽,从学校到科研基地交通非常不便。工作开始时,研究基地甚至没有房子,更不用说其他基础设施。回想起当时情景,荣教授记忆犹新,他清楚地记得,当时由于国内没有饲料工业,研究用的饲料只能在一个马棚里人工制作,饲料制粒用绞肉机、烘干靠太阳晒……就这样每次要制作10几种配方、几百斤饲料,当时国产鱼粉的气味让荣教授至今难以忘怀,荣长宽先生笑谈:“每次从马棚里出来去食堂打饭,只要闻到臭气别人就知道是我来了。”
除了养殖硬件的缺乏,科研硬件也是零星无几。由于当时对虾营养研究基础资料匮乏,科研组只能找到一点日本对虾饲料研究资料做参考,所以需要去做大量的基础工作,从饲料原料营养成分、饲料制作方法到配方设计都只能自己摸索。尤其是营养成分分析上,当时整个天津市都没有一台氨基酸分析仪,最后只能到北京才能做各种原料营养成分检测,费用非常高且麻烦,但是他们也不得不这样做。
虽然各种条件异常简陋,困难重重,但经过水产学院全体师生4年多的艰苦努力,“对虾人工配合饲料研究”终于完成,这是中国对虾饲料产业“开天辟地”的大事,为对虾饲料工业化生产铺下了牢固的基石。1987年,该研究课题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随后进行了技术转让,荣长宽先生和他的团队把18万多元的技术转让费一分不少地给了国家,弥补了不到20万元的项目科研经费,最终他只得了660元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奖金。
一切从实践中来
“做水产这一行,我们如果天天坐在办公室里是什么都做不出来的,很多我们不敢想的只有老百姓才能做出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以后,荣长宽先生此生便和对虾结缘,成为国内对虾饲料和养殖领域最早的科研工作者和推广者之一。在以后科研选题上,他始终围绕如何用饲料养好虾、如何提高养虾效益展开,并坚持科研从研究实际问题出发,长期行走在各地虾塘上,为养殖户解决养殖实际问题,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对虾养殖和饲料产业的发展。
谈到对后辈的期望,荣长宽先生说:“希望现在的研究人员能够沉下去,定出目标,不要只是拿理论来指导理论,要去真正地做研究,把科研工作再做细一点。”如何减少水产饲料中的鱼粉用量是荣长宽先生的关注点之一,他曾做个这方面的研究,虽然难度很大,但他认为这一定是水产饲料行业发展的方向,值得研究。另外,荣长宽先生认为水产行业科研要有所创新,还要和其他学科联系起来,利用其他学科的技术解决业内的问题。
同样,荣长宽先生也希望水产学子们能够多参加水产实习和劳动锻炼,回想起年轻时他在南开大学的学习经历,每年都有几个月在学校农场参加实习和锻炼,还曾经执行过从武汉运输四大家鱼鱼苗到天津的任务(当时天津还不能孵化四大家鱼苗),丰富的实践经历为荣长宽先生以后的科研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如今中国水产养殖产量占世界70%,以前是我们学别人,现在在对虾领域,无论是养殖技术还是饲料技术我们都不次于国外,这个行业是一个绿色行业,未来大有希望。”荣长宽先生寄语。
文/本刊撰稿人 孙华良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