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的风雨,只为砥砺前行——建设银行上市十周年
- 来源:金融理财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香港,建设银行,品牌形象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2-10 16:18
2003年,作为国家选定的首批试点银行,建设银行率先完成股份制改造,之后于2005年10月在香港公开上市,创造了当时全球IPO(首次公开招股)的最大规模纪录,也创造了当时香港上市公司集资额的最高纪录,得到了全球金融市场的高度认可。时至今日,十年犹如白驹过隙般转眼即逝。如今的建设银行,更是如日中天般,在迅猛发展着。10月23日,在庆祝该行上市十周年之际,建行高层围绕着转型发展的过程与成就,以及关于金融生态系统的展望,分别作了详细的介绍与探讨。
上市十年成就斐然
回顾上市的十年,当然是有苦也有甜。上市十年来,建设银行不断加快发展创新步伐,建立完善现代公司治理机制,实现了“脱胎换骨”式的转变,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气象。
对此,王祖继行长表示,每项业务的成就都是有据可循的,都是一组组鲜活的数据,而这些数据背后,更是隐藏着无数个感人的“故事”。
截止今年上半年,建设银行的资产规模已达到18.2万亿元人民币,累计实现利润1.5万亿元,复合增长率达到16.6%,核心指标也均领先于国际大银行。此外,上市以来,其累计分红达4900多亿元,历年分红金额均占净利润33%以上,在去年国家财政部的考核中,资本充足率、资产回报率、净资产收益率、拨备覆盖率等7项核心监管指标中,也获得4项第一、3项第二。
另外,建设银行在社会责任方面也作了重要贡献。在服务客户、个人住房金融方面,也均有所突破。同时,为了真正实现综合化经营,在发展好银行主业的同时,近年来,建设银行也在积极拓展非银行业务。
当然,所有光鲜亮丽的背后,也总暗含着数不尽的心血与汗水。建设银行之所以能够有今天的成就,必然有其发展的优势与战略。而说到战略,转型发展便是他们首当其冲的重点。
转型发展步调井然
那么,说到转型,建设银行又是往哪转,怎样转的呢?对此,王洪章董事长表示,他们以“建设‘最具价值创造力银行’,打造‘为您创造价值银行’品牌形象”为目标,加快向综合性银行集团、多功能服务、集约化发展、创新型银行和智慧型银行五个方向进行了转型。
所谓综合性,主要包括综合经营架构、综合资源配置、综合营销模式、综合运营机制等。当然,多功能、集约化、创新型以及智慧型也是不可忽略的方向。
对此,王洪章董事长表示,这五大方面的转型实际上是建设银行集团整体的全面转型。在如此巨大力量的支撑与拼搏下,成效当然不期而至。
智慧金融生态系统的必然
然而,在如今这个“互联网+”盛行的时代,对于建设银行来说,除了转型之外,运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打造以客户为中心的金融生态系统,也是其重中之重的目标。
为了打造这样的系统,建设银行从客户、产品和渠道三个维度入手,着力打造客户、银行、第三方之间“三位一体”的共存共荣、实时互动的客户金融生态系统。在实施重点上,持续推进四个方面转型,包括聚焦客户、整合资源、统筹兼顾、提升能力。如今,建设银行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比如,在客户细分方面,围绕“衣、食、住、行、玩、医、金融”等七大类行为需求,建立了金融生态系统“微循环”。
在创新产品方面,积极发挥银行集团优势,发挥子公司在综合化经营中的载体作用,打造了非金融领域的专营机构和特色平台。
在渠道建设方面,它是国内第一家推出手机银行业务,第一批推出网上银行服务,并且最早开通微信银行服务的金融机构之一。
除此之外,建设银行还有近1.5万家物理网点、分布于全球5大洲的境外分支机构,这也是建设银行服务客户的突出优势。
与此同时,他们还率先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12个大城市布设了智慧银行网点。在智慧技术方面,构建了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企业级数据模型,并是中国金融行业第一个在生产环境实现“金融云”的商业银行。
除了提供专业金融服务,建设银行围绕大众衣食住行的生活需求,引入非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专业提供商,推出了“善融商务”、“悦生活”、“惠生活”等非金融服务渠道,使客户非金融需求也可在建设银行生态系统中得以闭环实现。
未来,打造成全景式、多样化、开放式、智慧型的生态系统,将是必然。那时,正如杨文升副行长所说,客户可以像呼吸新鲜空气一样,享受到建设银行的金融生态服务。
现在,再来回忆下建设银行过去的发展,可以发现它的几次华丽转身,无一不经历了脱胎换骨的过程。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依托着60多年的深厚历史沉淀,传承着几代建行人乐于奉献、勇于创新的精神底蕴,建设银行新的飞跃必会到来。
文_本刊记者 邵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