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各种政策的利好推动下,新能源汽车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国内迅猛发展着。
根据工信部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5月,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生产5.36万辆,同比增长近3倍。与国外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的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在用全球少有的加速度驶入世界的第一阵营,成为实现制造强国的重要载体。
可见,在新能源汽车的助力下,中国制造的崛起已经初露端倪。
助力中国制造的决心
从目前的形势看,在电动汽车领域中,我国的电机、电控、电池的本土生产制造和设计能力已经都不落后于国际水平持平,新能源已经成为产业自主研发最好的体现。
之前《中国制造2025》的发布,也为目前业界还在争论不休的“新能源汽车是不是我国汽车发展方向”的问题打上了句号,更给了已在新能源领域投入巨大人力物力的企业定心丸。
近日,《金融理财》的记者从北京、深圳多家新能源车企了解到,目前市场上热销的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都供不应求,很多工厂都已满负荷生产,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
虽然,在传统车领域,国外有着百年的发展历史,对于我国来说相对薄弱一些。但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都是5年前起跑,特别是纯电动技术路线,完全抛弃对我国产业软肋的依赖,所以最具有“弯道超车”的机会。
关键技术仍需突破
然而,尽管目前我国的新能源车企正在走出自己的特色,但是,要知道,发展并非一日之功,在面临的引导消费、充电设施、核心技术等众多挑战中,技术方面仍然是最让人担忧的。
最重要的就是,电池、电机、电控三大关键技术的突破。例如新能源汽车所用的电子模块,国内少有厂商能量产,因此国内主流的整车厂商,都在采用外国产品。此外,还可以发现,新能源汽车对半导体的要求也明显提高。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平均每辆车的半导体元件成本,混合插电和纯电动汽车接近700美元,是普通车的两倍多。
然而,我国的芯片进口量大却是不争事实。因此,新能源汽车半导体含量的大幅增加,无疑给制造强国大战略提出了挑战。
同时,智能制造水平也是产业短板。近年我国汽车大规模流水线制造水平已和国外接近,但智能制造差距还很大。而要达到《中国制造2025》目标,还需在生产、系统调试、零部件生产等环节,都达到智能化生产,这也只是最基本的要求。
新能源汽车的未来
一种新事物的产生,在带来惊喜的同时,势必也会产生问题。但是,机遇与挑战作为相互的载物,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在遇到问题的同时,惊喜也将会不断。
不可否认,无论是联网化还是车内娱乐系统,我国研发和生产能力都无疑是全球最强的,因此这将成为中国超越全球汽车行业的突出亮点。
那么,新能源车是否能够崛起未来新力量呢?其实,这不单单是中国要面临的问题,更是世界要解决的问题。
随着新能源时代大幕的开启,一种被称为“混合动力汽车”的制造概念,被录入汽车企业的发展纲要之中。不管大家接不接手机,它已然成为全球车企一致的发展重心。所谓“混合动力汽车”,是指同时装备两种动力来源——由传统的汽油机或者柴油机产生的热动力源与电池与电动机产生的电动力源的汽车。按照驱动负荷的主次地位,混合动力车型又可以分为“轻混”和“强混”两种技术类型。所谓“轻混”就是动力系统以汽油发动机为主要动力源,电动机只是起到辅助作用;“重混”的最大特点是,电动机可以独立自主工作,并且和发动机高度匹配协同作用。
大势所趋,穹顶之下,面对新能源汽车,大家应该怎么做呢?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还是敞开手臂,热烈欢迎呢?
虽然,未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将会如何,目前大家都不能给予定义,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新能源汽车凭借其节能与环保的优势,必然会在中国制造强国战略中,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
因此,为了让我们的世界多一些绿色,少一些灰霾,大家就怀揣着巨大的好奇心与求解欲,拭目以待吧!
文_本刊记者 邵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