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零售转型从培养优秀导购始
- 来源:中国商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实体零售,导购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6-01-06 13:47
实体零售受互联网冲击交易低迷,在快消时代,人们更多追求短平快,缺乏精耕细作的价值观。实体零售企业大多随波逐流,要么转向电商、要么百货转类购物中心、要么做自营等等。很少像日本零售企业那样,深耕零售本源—人、货、场,精细化运营。认真研究消费行为和消费能力的变化,并重点分流到2个客层端,一是高端品质的零售业态,另一个是中下阶层的零售业态,但软硬件品质却在中上层的标准。
从2014年至今,我在全国各个城市,不仅从百货店店总嘴里,甚至在购物中心店总嘴里也经常会常听到,大家经常在抱怨,客人越来越少、电商冲击较大、品牌吸引力不够、没有足够企划费用等等主要原因。
本地区的客人低频到店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其实研究甚少,甚至连现场问卷、走访调查,乃至顾客委员会亲身的交流都没有组织过一次。店总在广场巡场时间,甚至一周连8小时都不到。从这点看,大多数管理团队并没有真正对交易达成,产生关键性影响的:顾客、导购、基层运营人员(自身、第三方)进行高度重视和管控。尤其是导购,实际上近一年统计,广场导购的调转率(包括离职或者是被厂商、代理商调离率)是极高的。而大多数广场并没有纳入日常营运检查并积极干预协调,力争留住优秀的店长和导购。
数据显示,随着顾客消费能力的整体提升,顾客对实体零售企业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宁波市工商局对零售商场客诉统计数据中,顾客对导购服务水平和专业性方面投诉占比最大,其次才是诸如停车难、环境卫生等问题。而导购投诉中,主要集中在商品交易过程中,对商品的属性、功能、日常使用以及退货保修方面的介绍说明,不专业,不全面、态度恶劣,甚至有欺诈行为。长此以往,大大降低了商场的商誉和满意度。这样是很难提升到店频次的?
实体零售的本源,依然是人、货、场,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可以定义为:用户、产品、平台。对于每一个购物中心,用户每天会与广场里的哪些人产生关注和连接呢?而商品已经不仅仅是商品了,一件商品连同预约服务,情感体验,礼券回馈,甚至包括打动人心的“温度”,都成为了商品的一部分,而人是这个时代最大的场景。通过线下实体所呈现的五感体验和人格连接,令实体零售依然有佼佼者层出不穷。
我们要清楚一切成绩从创造每一位顾客开始。只有一客再来,才会千客万来。我们要培养积小为大的管理精神。只有一个方法:就是马上行动起来!不断提高员工的商品推荐和情感服务的能力。而这些如果只靠供应商和代理商来推动,显然跟不上时代的节奏。
如何加强导购人员的管理,如何提升导购服务素质和专业技能,如何留住优秀的导购?这一系列的前置因素直接影响着顾客粘性,影响着广场业绩、客流等后置结果导向。当然还有不少店总认为导购管理是商家的事情,关注她们不是我们的工作。甚至常说,购物中心的核心指标就是租金、客流、收缴率、空置率,经营过程中的交易笔数、转化率、库存结构、导购考核培训等,那些都是百货公司和品牌商该管的事情。
百货与购物中心确实存在经营模式的不同,但实际上,大多数百货和购物中心已然是一样的了,都是二房东,只管着场,而这个场已经变成多维的场景,仅靠实体空间,我们的租金平效和毛利平效如何保得住。商管公司必须加强对导购等基层服务人员的管理。包括:考勤管理、员工调转率、店长及员工素质培训与考核,尤其是岗前培训,让失望的顾客再回来远比创造100个新顾客要难得多。
在互联网时代,让一位顾客抱怨失望而归,可能直接影响到100位、1000位甚至更多顾客的到店意愿。只要我们依然保有商业议价的能力,这些事情就要尽早做到。我们必须干预供应商对优秀店长和导购的调离,甚至不惜动用总部的力量。要知道,真正与顾客产生连接的,不是我们这些商管公司的行政人员,而是每一位精明能干、玩转微信朋友圈的优秀导购。这正是未来线上线下一体化后,我们最需要的、也是最缺失的商品企划、商品推荐和情感服务的能力。
导购等基层服务人员流失率大已成为行业普遍现场。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基层员工离职的主要原因,哪些是可控的?随着中国商业地产轻资产化运作加速,商管管理人员会越来越少,那么就必须调动好各类一线人员。
现在很多三四线城市,几乎3-6个月导购就会调离。这是什么概念呢,一个10万平米的购物中心,即便员工把广场内的卫生间、后勤通道、大门编号、商家品牌和位置、广场的基础信息都记准了,也要小2个月的时间。
导购频繁更换直接影响顾客的跟踪服务与商品差异化推荐服务,也会造成供应商招聘难,缺岗等后续问题。
试想一个月销售10万甚至20万的导购,跑到对面竞争对手的广场,会不会对我们的经营造成伤害?顾客被转化过去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实体同业竞争还在加剧,电商、微商冲击更趋多样化,未来商管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有哪些?顾客忠诚度与粘性靠什么在维系?这些因素已严重困扰着现有的业务管理模式。
我记得在2014年初,我的老东家曾推出以客为先、关爱员工的经营理念,狠抓前置环节和正向价值观的建立。
以客为先,是以供应商、员工、顾客的服务与关爱作为首要,构建良性的循环生态。如:所有商场完成员工休息室建设—提供员工食堂、休息区和微波炉等;员工实名制胸牌—尊重基层员工,提升服务质量;店长奖励基金制度下发—销售类、服务类、创新类,如明星团队奖、最佳销售奖、服务之星奖等,给予基层员工更多的即时奖励与荣誉;举办员工子女暑期托管班;集团规定孕妇导购在没有顾客的时候,可店内坐着等待。现在年轻一线人员对个人价值和个人尊严很看重,我们必须做到:让基层员工在这个城市能够有尊严、有自信的活着。崇尚工匠精神,提升技能与修行,充分挖掘展现员工价值感。
此外,不断加大导购人员业务培训和文化素质培训。智慧零售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根器教育。爱这种东西是需要训练的,需要推此及彼由近及远的。首先爱你的亲人,爱你的朋友,爱你的同事,然后推远到爱陌生人。各广场理解了这个道理以后,组织基层员工进行文化方面的培训。
在业务培训方面,区域公司定期组织工商、质检部门为员工进行专业知识和投诉处理的一些办法。集团也会定期下发客诉处理案例集,由地方商管定期培训。在地方商管每日每周的晨会,店长会,都会组织优秀导购做技能和服务经验分享。力求让基层员工学到更多东西,完善自我。
如果员工在广场总能获得业务学习与经验提升,并给与良好的尊重与关怀,是很难被多那么几百元到上千元的薪酬所吸引的。员工的自我价值感提升了,主人翁精神提升了,员工满意度和自我安全感提升了,自然拉动对顾客的服务主动性和美好情感的传达。2014年我的老东家销售业绩同比继续增长,这一年新开15家门店,但是客诉总量却下滑7%。足见以客为先,关爱员工这一目标的践行成绩。
越是在互联网零售狂风席卷的时候,作为实体零售的管理者,越是更需把武功练好,将线下商业的深度场景、垂直场景、跨界场景打造并发挥到极致。利用互联网工具实现更好的场景化服务。
移动互联网时代,是一个人人传递信息的时代,顾客与员工每个人都是移动端用户,调动好每一家购物中心近三四千名的员工,积极主动的与顾客产生分享与交互,这种传播与服务的巨大增量,是靠单纯广告、大型PR活动、爆款商品所完全无法企及的。这就是共享时代的魅力。
文/武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