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小刚秘史

  • 来源:电视指南
  • 关键字:尤小刚,秘史
  • 发布时间:2010-10-20 16:26
  主旋律

  《凯旋在子夜》的生死传奇

  《凯旋在子夜》(1984)是尤小刚导演的第六部戏,是广播局拨的钱,11集总共才用了42万,当时剧组列入战区编制,拍摄了自卫反击战的真实场面,留下了一些珍贵的历史影像。当《凯旋在子夜》参加巴西里约热内卢影视节的时候,美国人说这是电影不是电视。该剧最大的场面动用了两万人,整个一个军开上了战场,三台机器同时拍摄,一台在卡车上、一台在飞机上、一台在山头上。拍誓师大会,从两点开拍到五点半,六点半战役打响,前面的尖刀连排头兵当天晚上打完就全部牺牲了。“他们既是我的演员也是烈士。”尤小刚感叹道。

  当时的拍摄也是险象环生,因为要去看景,开车需绕90公里的山路,对面就是越南人的火炮,当汽车经过一个叫骨灰盒的地方,就被越南人给了三炮,汽车起来后“咣”地摔在地上,泥沙石块压上车顶。开过转弯,尤小刚等人赶紧下来,司机拿出一瓶洋河大曲,俩人喝完就躺下睡在名叫洗尸台的青石板上,当部队把醉醺醺的他们抬回来,问摆好的酒是喝还是不喝?“当然喝了!”尤小刚爽朗地笑。这些死里逃生的经验,尤小刚说里面 “没有运气,要智慧,大家斗智嘛,想想他要干吗”。而对这些可称之为传奇的经历,尤小刚十分满足,“拍戏是很好玩的,别人过一辈子,我过几辈子” 。

  现实剧

  《京都纪事》是个试验田

  在尤小刚的作品序列里,1992年拍摄的《京都纪事》是不能不提的,它跟时代特别同步,据说当时邓小平每一集都看,特别是“海归”创业者没有不看的,他们把它当作回国投资指南,“邓办每期都来拿,那时候的经济改革、万元户、体制改革、土地改革,包括在那个环境下人物的情感关系都在里面有体现”,当时做这个戏,在技术上也做了很多革新,多机拍摄、内外景结合、音乐音响同步,几乎拍完了就可以看戏,最高速度一天拍54分钟,40集的戏才拍了47天。本子是李晓明和陈燕民做的,“真的累死了”!当时尤小刚主持北京电视城的征地和规划工作,就把碰到的问题告诉编剧,图纸啊、防水材料啊……一股脑都写进去了。

  然而它的重要不仅是在内容上的,更是对电视剧市场具有开创意义。《京都纪事》之前市场化运作还没有,单位批钱就拍戏。1988年尤小刚写了一篇论文——《关于中国电视剧市场问题的思考》,那时还不能说市场,叫市场机制。1992年在珠海百豚湖农民度假村,中宣部和广电部召开了第一次社会主义电视节目市场研讨会,明确下来引进市场机制,第一个实践就是《京都纪事》。

  当时尤小刚在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当副主任,主管生产。领导当时说你对市场有什么想法,就把它实践了吧。于是连创作、建基地、发行,以及制作上的改造,把《京都纪事》从头到尾做了一次实验。首先是钱的问题,跟市财政局借款250万人民币,又借了文物局的地方,搭了翰英街。每集有三分钟广告,做了十块广告牌,每块十万元人民币,那时候不少报纸纷纷“围剿”尤小刚,说他堕落了。“我告诉他们,拿钱来,没有革命的妥协哪有革命的胜利?”拍摄过程中,广电部副部长刘习良来片场专门做了三天调研。前四十集卖了800万,把钱还了以后就撤掉了广告牌,“革命成功了就不用了”。

  这以后全中国就都跟上了。那之后成立了中北电视艺术公司,尤小刚兼任总经理,后来很多人想合并回电视台,尤小刚认为这是倒退,因为按市场机制办事已经是发展趋势,电视台每年给的几百万看似很多,实则不够,“几百万能拍几部戏?”于是1995年,尤小刚等共8人,带头成立了中北电视艺术中心,市里给他们80个事业指标,自收自支,开始进行电视剧市场运作。“我不搞争论,有什么好争的呢?邓小平说发展是硬道理嘛!”尤小刚用实践证明了自己的正确。

  “现在广告已经成了常见的形式,只要适度就可以,不用惊呼中央台放植入广告了,要看作品本身,如果倾向性不好,一分钱不卖也是个坏东西,倾向好,能赚点钱为什么不赚?”

  之后尤小刚拍摄了《欲望》、《祈望》等现实题材电视剧,都取得较好的收视效果,现在尤小刚也一直在关注现实,采访当天就是在《8090向前冲》(暂名)的拍摄间隙。编剧杜诗筠和尤小刚已经合作了好几部,包括《一生有你》、《祈望》,2006年尤小刚提出写这个题材,但一直没动笔,汶川大地震的时候,杜诗筠的两个80后的晚辈毫不犹豫地去了汶川做志愿者,他们身上闪光的东西激起了作者的创作欲望,本子很快出来了。

  现在80后已经和几年前不一样,现在80后到了不得不面对社会面对生活,社会不得不面对他们的时候,他们的故事终于成熟起来。“他们有没有责任心,责任心怎么养成的?有没有正义感?体现在哪些方面?他们有没有梦想?在现实中怎样受到挫折,又是如何面对和跨越这种挫折的?”尤小刚认为现在可以重新认识80后了:原来“80后”这个词是贬义的、不确定的,今天看来80后并没有出格,与之前的“60后”、“70后”在青春期时有的特质并没有什么太大不同。这部作品也是在同步地写这个时代,“四年以前奋斗不知道奋斗什么,两年以前做主不知道谁在做主,今天80、90向前走,你不承认也不行,十年以后,他们会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那时候,还会碰到00后的问题。这没什么稀奇,这里面没有刻意美化,也没有贬低,很真实,不是懵里懵懂、扮酷的戏” 。

  秘史剧的格局

  已经拍了六部秘史剧的尤小刚说:“以前我不太愿意搞古装历史剧,觉得离现实生活远一点”,2001他用刘德凯拍一部现实作品《欲望》,刘德凯说有部戏想上,是杨海薇写的剧本,写得比较好看,人物、情感、戏剧冲突不错,但和历史的勾连不紧密。“原来我不太喜欢清朝的东西,因为那个时代比较落后,延缓了历史进程”,而在看剧本的过程中尤小刚了解了清朝的一些背景资料,开始对前清的历史感兴趣,就找来编剧,希望把这个故事放在大的历史背景进行考量,于是剧本从《大玉儿传奇》变成了后来人们看到的《孝庄秘史》。

  当时定下了一个名字叫秘史——就是在大的历史背景、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定位基本准确的前提下,不是简单描述历史事件的发生,而是着力于在这样背景下刻画历史人物的心路历程、人物关系和行为逻辑。为什么这个品牌能够站得住?第一它尊重历史,不是任意使用和篡改历史,第二是能正确地认识历史,是站在今天人文科学的研究成果上对古代社会进一步的观照,尊重——认识——有声有色地表现是“秘史”的特点。

  尤小刚一直强调自己对哲学很感兴趣,有正确的历史观和历史精神——“任何戏追求什么、想表现什么很重要,秘史剧至少要有对历史的思考,如果没有人文主义精神追求,搞电视剧干嘛呢?”

  今年播出的《杨贵妃秘史》的娱乐性比较强,尤小刚认为那是那个开放的朝代所决定的:唐朝是南北方民族高度发展融合的朝代,在时代气质上比较开放,本身就具备娱乐性的可能,而清朝就比较沉重,缺乏这种娱乐性的历史条件。接下来的《西施秘史》的故事发生在诸子百家兴起的大开大合的战国时代,虽然现在作品仍在创作中,但可以想见其意气风发的气质。

  “历史剧可以寄托今人对历史和现实的认识,汲取历史营养,进行历史批判。而现代戏就没那么放得开了。”这也是尤小刚拍秘史剧上瘾的原因。

  电视指南:您是个与时俱进的人?

  我赶上了一个好时代,这个时代只要肯努力就会有结果。80年代首先考虑的不是挣钱,我调到空政话剧团,唯一的考虑就是不用买衣服了。(笑)

  电视指南:现在您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拍我想拍的戏,更重要的是要关注中国电视节目市场的发展。让我们的剧以商业的形式走出去,形成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一部分。我国电视节目的海外发行情况不好,2002年以前价格还不错,2002年之后一窝蜂往外卖,竞相压价,越卖越低。现在需要有计划有规模的推广,把频道开到国外去,可以是个商业机构,国家支持就可以。

  在销售上我们有个误区,总想给别人看这个看那个,不考虑人家要什么,送给别人的是不香的,我们现在做的《猎人笔记之谜》卖给俄罗斯是12万美金一集。千万别搞廉价出售的打包商品,要搞能满足人家需求的文化商品。我们中国要建立自己的节目品牌,卖两万件衬衫不如一个飞机发动机。

  电视指南:您现在是首都影视制作业协会的会长,需要做哪些工作?这个身份要求你做点事情,要不选你干吗呢?

  协会不是为某个公司做的,主要是替行业做些服务,海外市场的开辟,新的产业内容开发啦,产业结构的调整等。我们这个协会工作还是蛮实在的,有比较稳定而专业的秘书处在处理这些具体的工作。

  电视指南:现在的电视剧市场有什么问题?

  问题年年有,20年前是市场实践阶段,现在是市场成熟阶段,不完善的地方在于,现在电视节目的出口端处于垄断地位,电视制作方处于相对被动地位,当然国家也支持制作业的发展。现在还是按市场机制办事,要是在海外能开辟出播出平台和播出时段来就可能形成一个比较好的循环了。现在全国电视台拿出来买电视剧节目的钱一共才50几个亿,而一个房地产项目差不多就这个价。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