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纯爱剧的衰落见证多元化爱情的兴起
- 来源:电视指南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日本,纯爱剧,衰落,多元化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10-20 16:45
中国观众开始了解日本偶像剧,几乎一大半的人是从《东京爱情故事》启蒙。通过喜欢上纯爱剧,开始逐渐认识题材纷繁多样的日式偶像剧。但是近几年,尤其是进入2010年来,纯爱题材的电视剧却无一例外地遭遇到了收视滑铁卢。
以富士cx电视台为例,招牌月9剧(每周一9点播出的电视剧,被认为是日本一周收视的最黄金时段,富士cx台每季推出一部月9剧集,是当季日剧中最受关注的)已推出3部,除了冬季档的《code blue2》收视还算及格之外,木村拓哉复出主演的《月之恋人》收视如同过山车一般垂直起落,最后平均收视勉强跨过15%的及格线;而当红艺人松本润主演的《虹色夏恋》则没那么好命,第二话收视崩盘至10%,制作组纵是玩出了“姐弟恋”、“未婚妈妈”等虐心桥段,却还是不能阻止观众在电视机前强忍困意打出的一个个大哈欠。
纯爱剧究竟是怎么了?对比同季火热一片的《萤之光2》、《不被原谅的搜查官》,难道真是纯爱剧已经走进死胡同了吗?
首先要搞清楚的问题是,何谓“纯爱”?从《恋爱世纪》、《东京爱情故事》、《东京仙履奇缘》、《101次求婚》、《悠长假期》等作品来看,“纯爱”当指的是,以“男女爱情作为主要描述对象,以表达其内在情感诉求”的一种概念,“纯”所指的是“纯粹”的意思,无论是姐弟恋也好、老少恋也好、公司恋情也好、家庭背景也好,其纯粹所要体现的都是一种情感的直白呈现。在当时的电视剧市场上,恰恰缺乏的就是这种具有明快节奏、青春气息和动人桥段的偶像剧,而一批纯爱日本偶像剧之所以能够至今仍被奉为经典,也是因为它们当时的确命中了观众内心最脆弱的防线。
日式纯爱偶像剧兴盛的上世纪90年代,恰是物质生活水准开始逐步提升的阶段,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逐渐认识到自身生活的匮乏。缺乏刺激的生活方式和一成不变的物质追逐中,社会公众需要的是一种能够将人带回原始心境的情感空间,而日本偶像剧恰恰以这种原始纯粹的描摹方式,对人们的心灵进行了爱的洗礼。
从《东京爱情故事》来看,故事的起伏和矛盾都源自于情感的纠葛,没有什么生世命运的嫁接,节奏从一而终的简单,男女之间情感从接触,到迸发,及至缓和,最终延绵。赤名丽香和永尾完治这对情侣的相知、相识、相爱、到最后的分开,无不如同一个个符号般深刻铭记在观众的心中。而最为重要的是,《东京爱情故事》对爱情做了更加深刻的诠释,不同于一般爱情剧所表现的完美结局,丽香和完治最终没能走到一起的结局,虽然让人扼腕,但是却能通过岁月的洗涤,看到内中更加深刻的蕴含,也能感受到丽香这份爱的执著与深刻:只有如此深爱一个人,才能将自己在其生命中定位成一个教导者,完治通过丽香的爱更加完整和成熟,也通过丽香的爱明白了爱的可贵,如果没有丽香,也许他也无法和里美建立起圆满的家庭。用一句比较俗套的话来说,丽香的举动,是“燃烧了自己的爱情,但是却成全了完治的幸福”。只是虽有“春蚕到死丝方尽”的牺牲,但是未必会有“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悲情。纯爱剧正是通过打造这样执著于“情感诉求”的片段,将爱情的方方面面涵盖于里,创造出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桥段。
但是纯爱剧的发展却从一开始便有些让人忧心。日剧的叙事方法偏重于长镜头的描述,偏重于以画面取代台词,偏重于将爱情的细节揉碎成各种片段散落在整体节奏中。这样的叙事手法在某些人来看是一种艺术的极致,但是却没有戏剧作品应该具有的故事性特质,桥段不够,情节过于空泛,容易沦为说教的平台,这都是日式纯爱剧操作手法的弊病。
现在的日本爱情偶像剧,越来越将爱情趋向于“不纯”的多元化爱情。可惜的是,在很多传统制作人的眼中,“不纯”只不过是一张用来遮掩“纯爱”的遮羞布,表面上虐情虐心,内地里还是没有把自己和时代捆绑起来。比如浅野秒子、北川悦吏子,虽然两人贵为日式纯爱剧的女王级人物,笔下如《恋爱世纪》、《神啊多给我一点时间》、《悠长假期》等作品无不如雷贯耳,但是却仍摆脱不了《Innocent Love》、《无法坦诚相对》这样的拙劣创造。前者虽然牵出兄妹恋、生死恋、同性恋等咋舌桥段,背地里还是在不温不火地走着传统纯爱剧的老路子;而后者虽然名义上和时下流行的twitter捆绑,但是这也不过只是剧中的一个道具,如果拿掉丝毫不影响剧本的结构和故事的走向。这样的设计,只不过是将传统纯爱剧换了个壳子,表面上挂的是羊头,实际上卖的是狗肉。
现在的社会已经进入多元化的时代,互联网的兴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赋予了人们更多可以去认识、思考和反省自身生活价值的空间和平台,也正因此,AA制爱情也已经逐渐应运而生,虽不能称其为主流,但是至少在这个话语权极度分散的时代,这些新生爱情观念的崛起,已经不容人忽视。
可惜的是传统纯爱剧的表述方式并没有因此而改变,一成不变地想塑造成命运纠缠的爱情故事,却被人看成是可笑至极、不食人间烟火的假惺惺。《月之恋人》从故事开始构思便矛盾重重,本想打造成商战悬疑的主题,却用了浅野秒子这样根本不擅此类题材的编剧,走纯爱路线却也没能有个定准,一开始定位的刘秀美因为观众反对铺了5话的戏份后打了酱油,一路打酱油的大贯柚月最后莫名其妙暧昧了一把后也无疾而终,反倒是前面一直暧昧不断却鲜有铺垫的二宫真绘美笑到最后,可以看出的是,编剧自己心里都没谱,就更别提要用这段爱情去感动观众了。
当季日剧中有一个异类:《萤之光2》,虽然不是大台制作,但是收视却一直稳中有升。故事讲述的是“干物女”雨宫萤从爱情走向生活的过程。所谓“干物女”,就是生活如同干物一般无趣,对爱情提不起兴趣来的女人。这个人物本身便切入了时下社会中的一个群体,容易唤起“干物女”群体以及周边有此类人物的观众的共鸣。在桥段铺设上,剧集将整个故事划分为诸多段落,将每个段落中植入大量以情感为线索的生活化桥段。如在体现“干物女”生活特点的时候,着重表现了“生活没有计划不节约”、“大大咧咧不懂得营造浪漫”等特点,从上街买东西、情侣之间互发短信这些很小的细节,以喜剧夸张的手法,将之呈现于观众面前。既可爱又亲切,更符合目前社会大众的多元化生活和婚恋价值,所以比起单纯的爱情剧来说,这种看上去有些“非主流”的东西,反倒有了更加吸引大众的本钱。
我们中国的电视人近年来也在拼命制作偶像剧。诚然,偶像剧的市场回报大,操作难度小,更可以与偶像产业等一系列周边衍生产业捆绑挂钩,形成紧密的产业链组织,但是在题材上,却还是没有能够与时下的新兴爱情观念、婚恋观念紧密组合,所以无论是《又见一帘幽梦》也好,还是《爱上女主播》也好,都只是在复制前人的成功。现在的国内偶像剧市场需要更多的调研,需要更多的原创,只有能够了解当下年轻人需求的作品,才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经典。
……
以富士cx电视台为例,招牌月9剧(每周一9点播出的电视剧,被认为是日本一周收视的最黄金时段,富士cx台每季推出一部月9剧集,是当季日剧中最受关注的)已推出3部,除了冬季档的《code blue2》收视还算及格之外,木村拓哉复出主演的《月之恋人》收视如同过山车一般垂直起落,最后平均收视勉强跨过15%的及格线;而当红艺人松本润主演的《虹色夏恋》则没那么好命,第二话收视崩盘至10%,制作组纵是玩出了“姐弟恋”、“未婚妈妈”等虐心桥段,却还是不能阻止观众在电视机前强忍困意打出的一个个大哈欠。
纯爱剧究竟是怎么了?对比同季火热一片的《萤之光2》、《不被原谅的搜查官》,难道真是纯爱剧已经走进死胡同了吗?
首先要搞清楚的问题是,何谓“纯爱”?从《恋爱世纪》、《东京爱情故事》、《东京仙履奇缘》、《101次求婚》、《悠长假期》等作品来看,“纯爱”当指的是,以“男女爱情作为主要描述对象,以表达其内在情感诉求”的一种概念,“纯”所指的是“纯粹”的意思,无论是姐弟恋也好、老少恋也好、公司恋情也好、家庭背景也好,其纯粹所要体现的都是一种情感的直白呈现。在当时的电视剧市场上,恰恰缺乏的就是这种具有明快节奏、青春气息和动人桥段的偶像剧,而一批纯爱日本偶像剧之所以能够至今仍被奉为经典,也是因为它们当时的确命中了观众内心最脆弱的防线。
日式纯爱偶像剧兴盛的上世纪90年代,恰是物质生活水准开始逐步提升的阶段,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逐渐认识到自身生活的匮乏。缺乏刺激的生活方式和一成不变的物质追逐中,社会公众需要的是一种能够将人带回原始心境的情感空间,而日本偶像剧恰恰以这种原始纯粹的描摹方式,对人们的心灵进行了爱的洗礼。
从《东京爱情故事》来看,故事的起伏和矛盾都源自于情感的纠葛,没有什么生世命运的嫁接,节奏从一而终的简单,男女之间情感从接触,到迸发,及至缓和,最终延绵。赤名丽香和永尾完治这对情侣的相知、相识、相爱、到最后的分开,无不如同一个个符号般深刻铭记在观众的心中。而最为重要的是,《东京爱情故事》对爱情做了更加深刻的诠释,不同于一般爱情剧所表现的完美结局,丽香和完治最终没能走到一起的结局,虽然让人扼腕,但是却能通过岁月的洗涤,看到内中更加深刻的蕴含,也能感受到丽香这份爱的执著与深刻:只有如此深爱一个人,才能将自己在其生命中定位成一个教导者,完治通过丽香的爱更加完整和成熟,也通过丽香的爱明白了爱的可贵,如果没有丽香,也许他也无法和里美建立起圆满的家庭。用一句比较俗套的话来说,丽香的举动,是“燃烧了自己的爱情,但是却成全了完治的幸福”。只是虽有“春蚕到死丝方尽”的牺牲,但是未必会有“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悲情。纯爱剧正是通过打造这样执著于“情感诉求”的片段,将爱情的方方面面涵盖于里,创造出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桥段。
但是纯爱剧的发展却从一开始便有些让人忧心。日剧的叙事方法偏重于长镜头的描述,偏重于以画面取代台词,偏重于将爱情的细节揉碎成各种片段散落在整体节奏中。这样的叙事手法在某些人来看是一种艺术的极致,但是却没有戏剧作品应该具有的故事性特质,桥段不够,情节过于空泛,容易沦为说教的平台,这都是日式纯爱剧操作手法的弊病。
现在的日本爱情偶像剧,越来越将爱情趋向于“不纯”的多元化爱情。可惜的是,在很多传统制作人的眼中,“不纯”只不过是一张用来遮掩“纯爱”的遮羞布,表面上虐情虐心,内地里还是没有把自己和时代捆绑起来。比如浅野秒子、北川悦吏子,虽然两人贵为日式纯爱剧的女王级人物,笔下如《恋爱世纪》、《神啊多给我一点时间》、《悠长假期》等作品无不如雷贯耳,但是却仍摆脱不了《Innocent Love》、《无法坦诚相对》这样的拙劣创造。前者虽然牵出兄妹恋、生死恋、同性恋等咋舌桥段,背地里还是在不温不火地走着传统纯爱剧的老路子;而后者虽然名义上和时下流行的twitter捆绑,但是这也不过只是剧中的一个道具,如果拿掉丝毫不影响剧本的结构和故事的走向。这样的设计,只不过是将传统纯爱剧换了个壳子,表面上挂的是羊头,实际上卖的是狗肉。
现在的社会已经进入多元化的时代,互联网的兴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赋予了人们更多可以去认识、思考和反省自身生活价值的空间和平台,也正因此,AA制爱情也已经逐渐应运而生,虽不能称其为主流,但是至少在这个话语权极度分散的时代,这些新生爱情观念的崛起,已经不容人忽视。
可惜的是传统纯爱剧的表述方式并没有因此而改变,一成不变地想塑造成命运纠缠的爱情故事,却被人看成是可笑至极、不食人间烟火的假惺惺。《月之恋人》从故事开始构思便矛盾重重,本想打造成商战悬疑的主题,却用了浅野秒子这样根本不擅此类题材的编剧,走纯爱路线却也没能有个定准,一开始定位的刘秀美因为观众反对铺了5话的戏份后打了酱油,一路打酱油的大贯柚月最后莫名其妙暧昧了一把后也无疾而终,反倒是前面一直暧昧不断却鲜有铺垫的二宫真绘美笑到最后,可以看出的是,编剧自己心里都没谱,就更别提要用这段爱情去感动观众了。
当季日剧中有一个异类:《萤之光2》,虽然不是大台制作,但是收视却一直稳中有升。故事讲述的是“干物女”雨宫萤从爱情走向生活的过程。所谓“干物女”,就是生活如同干物一般无趣,对爱情提不起兴趣来的女人。这个人物本身便切入了时下社会中的一个群体,容易唤起“干物女”群体以及周边有此类人物的观众的共鸣。在桥段铺设上,剧集将整个故事划分为诸多段落,将每个段落中植入大量以情感为线索的生活化桥段。如在体现“干物女”生活特点的时候,着重表现了“生活没有计划不节约”、“大大咧咧不懂得营造浪漫”等特点,从上街买东西、情侣之间互发短信这些很小的细节,以喜剧夸张的手法,将之呈现于观众面前。既可爱又亲切,更符合目前社会大众的多元化生活和婚恋价值,所以比起单纯的爱情剧来说,这种看上去有些“非主流”的东西,反倒有了更加吸引大众的本钱。
我们中国的电视人近年来也在拼命制作偶像剧。诚然,偶像剧的市场回报大,操作难度小,更可以与偶像产业等一系列周边衍生产业捆绑挂钩,形成紧密的产业链组织,但是在题材上,却还是没有能够与时下的新兴爱情观念、婚恋观念紧密组合,所以无论是《又见一帘幽梦》也好,还是《爱上女主播》也好,都只是在复制前人的成功。现在的国内偶像剧市场需要更多的调研,需要更多的原创,只有能够了解当下年轻人需求的作品,才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经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