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集团扩张凶猛,家庭农场的出路在哪?
- 来源:农财宝典畜牧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7-06-12 16:51
中国养猪业正在经历惊心动魄的养猪规划大赛。
养殖户们大概从没见过如此疯狂的时代——大集团凶猛扩张的新闻每天都在发生,它们的投资项目动辄就是出栏100万头甚至500万头以上。
正邦一度宣称要出栏7000万头,大北农欲出栏6000万头,温氏剑指5000万头,天邦要养3000万头……据农财宝典粗略统计,未来出栏目标在1000万头以上的农牧企业已经超过9家,仅前四家的目标合计就已超过2.1亿头。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口号现实吗?
有人说过,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所以我们也不必去嘲笑这些看起来遥不可及的数据,因为中国的养殖业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谁也说不准未来是否真的梦想照进现实。
真正的问题是,随着大型集团狂飙突进,中小养殖场尤其是50-500头母猪规模的家庭农场还有没有前途?
从政策层面看,家庭养殖场并没有太多优势。虽然自从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家庭农场这个概念以来,每年中央的一号文件都会重申对家庭农场的扶持政策,但实际上这种利好消息未必会普惠养殖业。众所周知,随着环保形势日趋严峻,中小养殖场在解决粪污和无害化处理方面能力不足,是禁养和限养行动首当其冲的受害者。相当大数量的家庭养殖场,将会被环保政策淘汰掉。未来能够继续生存的家庭农场,一定是符合了环保审批条件的猪场。所以,无论如何,避开禁养区,努力做到环保达标,才谈得上生存和发展。
从生产成绩看,家庭农场也没有太多优势。
近年来,我国母猪的平均PSY已超过18头,这与规模化猪场的增多明显分不开。更重要的是,大型集团在防疫、人才等方面均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2016-2017年的猪价较好,猪场普遍过得很逍遥,但倘若猪价再度出现低迷(猪价不可能长期维持在波峰,亏损期是必然会出现的),很多成绩不高的家庭养殖场就会被迫面临生死选择。
那么家庭养殖场出路何在?我们认为,保持开放心态,对外加强合作,对内修炼内功,提高生产成绩,降低综合成本,家庭养殖场才有可能在大浪淘沙中屹立不倒。
他们可以选择与大公司合作,例如,与发展“公司+农户”的农牧巨头合作,虽然赚得不是太多,但至少避开了行情风险。
他们也可以选择与同行合作,组建有竞争力的养猪合作社,提高采购和销售话语权。他们还可以选择与优质的上游厂家合作,采取拿来主义,充分利用好厂家的产品、技术、人才和管理资源,让自己的猪场效益提高。
也许这些道理谁都懂,谁都不想孤军奋战。
但中国式合伙人并不好做,选择与谁合作,如何合作,才是真正考验家庭农场的难题。(责任编辑:杨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