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被拆回到原点,他们的养殖之路重头开始

近几年,随着养殖环保压力不断地升级,许多地方都刮起了猪场拆迁的风暴。不少的养猪人因为猪场在水源地附近、靠近居民生活区,甚至是因为政府对个别地区的用地改造计划,而被迫关闭猪场。一时间,新建猪场成为了那么遥不可及的事情,特别是就地重建,更是被认为白日做梦。但是,就有那么一群人,不惜花费大量的资金和精力,只为在“故里”延续自己的养猪事业。

多年风雨造就资深养猪人

广西国鼎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唐怡思自1988年被一家国有饲料企业任命为副总经理起,便开始和养猪打上了交道。然而,由于是财务专业毕业出来,唐怡思的养猪学习之路自然也比别人要多付出很多。为了学习到更多实用性更强的技术和养殖经验,他成了国内许多优秀规模化猪场的“家常客”。

吃“百家饭”的唐怡思从基层中学习到了许多不同的技术,与多位养猪人之间多次深入地交流也让他了解到国内养殖业中存在的问题。为此,他专门奔赴欧洲、德国、荷兰、丹麦等养猪先进国家,去学习国外优秀的养猪管理技术和理念。为了验证这些技术是否实用,他会把它们推荐给不同的猪场朋友进行尝试对比。就是通过这样不断地交流学习、对比验证,唐怡思的养猪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慢慢地提升,甚至成为了大家口中所说的“土专家”。

按理来说,唐怡思担任着一家国有企业的副总,本应该手捧金饭碗,日子过得很滋润才对,那么为何他要亲自建猪场去趟这一滩水呢?原来,由于当时饲料行业形势也非常严峻,即使是国有企业也没有办法发挥出该有的优势,于是,一大批人员“被下岗”了,而恰巧,唐怡思就是其中一位。

多年在养猪业里积累下来的经验、技术和人脉让唐怡思不舍得放弃这个行业。于是,在2000年,在广西九洲江江边附近,他的第一个猪场诞生了,养殖规模达600头能繁母猪存栏,这样规模的养殖场在当时可以说是屈指可数。

而在河源另一位年近70岁的养猪老板黄彦兴,从十几岁便开始了自己的养殖生涯。从养马、养牛羊到养鸡鹅,最后到养猪,黄彦兴的养殖工作一直迎合着国家形势的变化和需求来变动。

经过商调,黄彦兴在1991年来到了河源继续开展工作。在当时,河源市仍是畜牧业发展的“处女地”,当地基本没有集约化的猪场,养殖规模为五六十头生猪存栏的猪场在当地已经算是数一数二。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黄彦兴便研究起生猪养殖来。

在他看来,畜禽动物的养殖可谓是大同小异,再加上自己有着多年的养殖经验,通过阅读相关的书籍、参加政府组织的相关培训,以及和农户交流学习,黄彦兴对于生猪养殖也很快地上手了。在1999年,黄彦兴下定决心,要当一名养猪老板,于是在河源紫金县附近建设了一个存栏580头母猪的猪场。猪场占地230亩,种有果树五六千棵,还有不少的小树林和鱼塘。

养猪大咖也难逃猪场被拆

然而,没有谁的成功之路是一帆风顺、畅通无阻的。即使是养猪牛人,同样如此。由于养殖地在政府划定的禁养区内,离水源太近,对水源造成一定的影响,再加上养殖场建场时间较早,环境和设备相对现在是比较落后的,养殖污染处理上存在硬件上的不足,因此,在2013年,唐怡思辛苦经营了13年的猪场也不得不面临拆迁的命运。

相信在面对猪场拆迁通知书时,许多的养猪人都会抱着“能拖就拖”的态度,但雷厉风行的唐怡思并没有如此。仅花三个月的时间,他就完成了自己猪场拆迁的工作。由于当时猪价行情低迷,因此猪场拆迁也并未得到太多的拆迁补贴,即使算上把猪场里所有的猪只销售一空的收入,也并没有很好地减少损失。

面对猪场被拆,唐怡思也是十分的理性。他认为,对于禁养区的猪场,应该是谁都规避不了猪场拆迁的。那些靠近水源地,靠近居民生活区的猪场更是如此。根据我国目前的养殖趋势,为了整顿我国整个养殖环境,猪场拆迁也是迟早的事。因为猪场拆迁不仅能减少养殖污染的排放,还能优化我国的生猪养殖结构,所以也不一定是坏事。

而黄彦兴的猪场由于采用“种养结合”的模式,养殖场自身的粪污容纳量和普通养殖场相比也是比较高的。这样的条件下,场里的养殖污染问题本应能得到很好的处理。但黄彦兴告诉记者,果树的承载能力还是有限的,而随着环保压力的上升,污染标准自然也“水涨船高”,再加上政府当时要转变养殖场所在地的土地使用功能,希望改造成工业园,因此猪场在2014年就和政府签订了相关的合同,在2015年7月就全部清场了。

前景开阔,是对养猪不离不弃的理由

一直对养猪业持有乐观态度的唐怡思并没有因为猪场拆迁的打击而放弃这个事业。他认为,“目前国内普遍的生猪成本大概在6-7元/斤左右,而国外只有3元/斤左右,巨大的差距不正说明我们还有很大潜力嘛。而且我国作为猪肉消费大国,猪肉的需求量这么大,每年上万亿的销售额,如此辽阔的发展前景,怎么能随便就放弃呢?”于是,2015年,在广西陆川县国家划定的“可养殖区域”内,一个养殖规模1200头母猪存栏的生态型新猪场建成了。

或许有很多的养猪人都认为,在猪场拆迁如此猛烈的这几年,要想在当地重建新猪场可谓是天方夜谭,但事实并不全是如此。其实,由于猪场拆迁对于当地的一个生猪供应还是会带来很大程度的影响,因此,对于在“可养区”按照政府的要求和标准来建设规模化、生态化的养殖场,政府还是会比较扶持的。

为了迎合目前的养殖趋势,新猪场购进了大量先进的环保处理设备,建设了一系列的雨污分离、固液分离、沼气发电、病死猪无害化处理项目。而整个猪场的环保投入,也是让人咋舌。据悉,高达五六百万的环保投入占了整个猪场建设投入的30%~40%的比例。

至于资深养猪老板黄彦兴,目前也在紫金县政府规划的“可养区”积极地准备着它的新猪场建设计划。据记者了解,为了拿下紫金县“可养区”内500亩的地继续发展生猪养殖,结合农林渔业发展,黄彦兴除了积极与附近村民签订相关协议,征求他们的同意外,还专门请了国土局和环保局的官员对土地进行勘察,也征得了他们同意建场的批复。

可能会有人好奇,为什么要选择在一年半过后才开始重建新猪场呢?黄彦兴是这么认为的,“猪场建设这样一件需要耗费大量资金资源、人力物力的事情,更应该注意大环境的变化,比如政策和猪价行情。2015年年底开始,猪价行情已经好起来了,猪价高位一直延续到2017年年初,如果在这段时间里筹建新猪场,引种成本将会提高不少,整个猪场的建设投入自然也会增加。”(叶嘉宏)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