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大势之下,南猪北养之路能否畅行?

今天的你我,正经历着一场中国养猪业的大变迁。

环保可谓是横亘在中国养猪业眼前的一块巨石。

2016 年因环保清拆,全国生猪存栏减少 8%,调减生猪约 3600 万头。而 2016 年 12 月,国务院发通知要求在 2017 年底前,全国所有禁养区的猪场都要完成关闭或搬迁。

2017 年已行将过半,各地禁养区猪场清拆工作正进行得如火如荼,有些地方政府甚至要求养殖户在40 天之内将生猪一洗而空,可见当前环保压力空前。

而与猪场环保清拆工作齐头并进的,是生猪主产区的变迁——南猪北养。

2 月5日,农业部颁发了 2017 年中央一号文件,文件称,要稳定生猪生产,优化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区域布局,引导产能向环境容量大的地区和玉米主产区转移。5月9日,农业部畜牧业司司长马有祥表示,现在看生猪北上趋势非常明显,大量生猪养殖向东北以及内蒙古四省区转移。

而这一趋势也已逐渐落实到白纸黑字之上。新希望六和年初发布的年度《农牧业上市公司投资活动回顾》显示,2016 年农牧业上市公司的养殖类投资项目完全投产后,每年将贡献超过2,700万头的出栏生猪,而这些项目投资在北方五省(内蒙古、河南、黑龙江、山东、河北)的投资额占比合计达到了59%。 《农财宝典》新牧网记者整理数据显示,仅温氏、牧原、雏鹰农牧、正邦、天邦和大北农等六个上市公司在东三省的计划年出栏量就达 4400 万头。

其实,不管是猪场拆迁,还是南猪北养,始终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就是环保。划定禁养、限养,江河水域200米、公路村庄500米等等,无不是为环境考虑;优化南方水网养殖布局、引导向环境容量大的地区转移,也是在为环境考虑。

但是,这难免让人疑惑,南猪北养的意义为何,减少南方地区养殖污染?

有人说政府鼓励、引导南猪北养只是将污染物从南方转移到北方。对于这个观点我们不敢苟同,道理却明摆着,猪场如果不做好环保,到哪儿都是污染。虽说东北、内蒙古等地“环境容量大”,然而终究是有个限度。

污染,直接伤害的是环境,究其最后伤害的还是我们人类自身,而这伤害多半会在下一代中体现出来,难道我们要透支后辈的健康和幸福?并且,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政府就提出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坚决不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也就是说,政府在引导生猪主产区北移的同时,环保配套也需要跟上。

在这场猪业大变迁之中,政府一直扮演着引领者的角色,政府也有责任来扮演这个角色,但是如何才能扮演好?当初鼓励养猪,推动了国内养猪业的高速发展;现在重视环保,也是为了让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产业不能野蛮生长,面对当前的环保形势,对于政府而言,要求已经提出来了,接下来就需要协助提出解决方案,帮忙移开这横亘在中国养猪业前行路上的巨石。

首先是在观念上的引导,利用会议、谈话、舆论工具等方法对养殖企业进行观念上的引导。其次是在实际生产工作中的引导,通过施行奖惩政策,如补贴奖励、可以令养殖企业不敢逾越红线的排污税和惩处方法等,让企业心甘情愿做好环保。当然,具体需要怎样的政策,又需要怎么来做,才能有效引导,则是决策层应该考虑的事。

记者在走访时听到这样一句话:环保粪污这一块处理不好,养猪就基本没前途。不无道理,其实不单是南猪北养,不管猪放哪儿养,环保已是大势所趋。(责任编辑:吴昊晖)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