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合理运用

  • 来源:知识文库
  • 关键字:小学数学,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 发布时间:2021-10-13 16:11

  科学技术水平不断完善的前提下,学校中的教学方法在经历着不断的变革。同步教师要在教学中使用新鲜模式,融合教学改革思想,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环境。小学数学课堂中要通过信息技术模式的运用,合理优化课堂教学环节,能够增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也会让学生感受到自身在数学课堂学习中的变化。教师合理把握住改革契机和新鲜手段带来的教学优势,优化数学课堂对学生实施高效指引,会保障学生综合学习成果的增强。基于此,文章中主要分析了信息技术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

  前言

  网络信息化模式的践行会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环境。教师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中要注重其优势的显现。同时,要注重数学课堂教学现状的分析,针对性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策略,保证课堂内使用方法的真实性、高效性,能够在有效模式的践行下为学生提供合理的学习契机。教师能够在有效基调的论证下促使学生参与,保障学生能够积极尝试和探索,会推动教学时效性的完美增强;也会在新时期优化改革的前提条件下,推动学生掌握数学学习的有效模式。

  1 小学数学课堂融入信息技术的价值分析

  首先,数学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会最大限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会永远成为学生参与学习参与探索的动力。教师为学生提供多样式的学习模式,为学生提供数学学习的素材,会增进其对相应内容的理解。

  其次,信息技术融合于小学数学课堂,重点知识会更加容易突破。学生会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意识,强化对相应内容的理解。对数学课堂教学的知识内容理解程度较高,会推动教学实效性的全面强化,也会给予学生多角度、多感官的刺激。

  最后,信息技术的融入会有助于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创新能力,让学生通过多角度的自由发展、以及数学知识的自由探索,形成对相关内容的理解意识。

  2 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问题分析

  第一,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在思考时缺乏完善性。面对相对抽象复杂的知识难以做到充分的理解,给教师的教学过程带来了一定的弊端。教师的教学过程难以做到有效的知识内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不够。

  第二,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容易受到周围事物的影响。长期在课堂中的注意力无法保持。数学科目具有强大的逻辑性,内容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提升,阻碍了教师各项教学活动的开展。

  第三,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往往呈现单一性。教师仅按部就班完成基础概念讲解,随后完成重点知识的介绍。最后,布置习题让学生完成练习。久而久之学生形成了厌烦情绪,抗拒数学知识学习。

  3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原则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想要实现对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并让其成为提升数学课堂教学工作的积极要素,就必须要先做好对信息技术运用原则的分析。

  3.1因材施教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想要实现对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模式的应用,就必须要先做好对因材施教原则的合理运用。所谓“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能够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方式予以选择,由此来保证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环节中的应用有效性,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为课堂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打下良好基础。目前,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存在不分辨教学内容就进行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课堂教学工作,我认为这种教学选择并非是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而是简单、粗暴的套用,这不仅无法体现出数学知识的魅力,反而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体验,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其最大的作用是辅助教师进行数学知识的展现和表达。所以,一切内容应当以数学知识内容为基础,根据教学需求进行信息技术运用,为课堂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做好铺垫。

  3.2以生为本

  以生为本是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予以应用的基础原则。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保证所有教学活动都能够以他们的认知水平、兴趣需求为基础。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技术,其之所以能够被广泛应用到教学工作中,就是因为其新颖的表发方式和丰富的表现内容,能够吸引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有趣之处。因此,教师在进行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课堂教学工作设计时,除了要考虑教学内容能适用性的同时,还要格外关注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兴趣需求,真正实现知识教育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良好供求,让知识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途径完成良好的传达,由此来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为学生的学习进步带来助力。

  3.3适时适当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做好对适时适当原则的科学应用,能够更好的发挥出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价值,提升信息技术的教育辅助作用。对于数学知识教育工作而言,信息技术虽然具有较好的效果,但其只是一种教育辅助技术,教师可以在工作中对其予以应用,但信息技术并不能取代数学知识教育工作的地位。然而,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教师在发现信息技术教育优势的状态下,让信息技术成为了数学课堂的“常客”,这让信息技术的趣味性、新颖性都大打折扣,学生也因此出现了对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审美疲劳”,这给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不利影响。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教师必须要保证信息技术应用的适时适当,让其在该出现的时候以最佳方法予以出现,完成对学生的兴趣引导,实现对他们的思维指导,由此来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3.4寓教于乐

  寓教于乐是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予以合理应用的重要原则。作为教师,我们深知信息技术为什么会被学生喜欢,当我们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工作时,就一定要保证其可以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并带给学生良好的学习体验。为此,在进行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数学教育时,教师一定要先了解学生的兴趣需求,并能够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乐趣,由此来保证信息技术应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由此来实现小学数学学科的素质教育目标。

  4 小学数学课堂融入信息技术的有效方式分析

  从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角度来看,教师想要科学应用信息技术,并让其成为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就必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4.1 借助信息技术,营造优秀的学习环境

  优秀课堂教学环节的构建,会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符号、复杂的数学知识重新审视;通过视频呈现的内容,赋予了数学知识教学“生命”。因此,教师借助数学课堂内的知识融合信息技术方法构建有效的学习氛围。在优秀氛围中设置一定的教学情境,学生会对相关内容形成探索意识。在数学课堂中形成参与情感,保障学生学习理念的顺利落实。

  例如:在有关“周长”教学中,概念的教学是一项难点。小学生对生活的认知能力较差,对周长概念理解不到位。此时,为强化学生理解,教师创建游戏教学氛围,设置“跑一跑”情境。在有效环境中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呈现视频,卡通人物延长方型的花坛跑一圈,沿正方形的田地跑一圈,分别留下了蓝色和红色的脚印,教师解释蓝色脚印和红色脚叶分别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以动态化视频全是周长的基础概念,通过灵动展示让学生奠定学习基础。随后,让学生通过实际分析了解长方形周长实际是两长边和两宽边的长度相加,由此教师完成周长计算公式的教学,推动学生在认知能力上融合数学知识。

  4.2 借助信息技术,有效搭建知识框架

  数学课堂中的基本知识框架、以及知识思考过程,会让学生认清数学学习的基本方向。因此,课堂内教师要在认知能力上塑造和指引学生,保障学生激情和热情的同步增强;通过思考框架的搭建,在信息技术的融入中做到数学课堂知识的内化,为学生创建有效的动态化学习环境,转变传统教学的呆板性,能够促使学生深入对学习内容进行尝试探索。

  例如:在有“圆”知识教学中,课堂内教师首先指引学生理解圆形的基本特征,实际用铁丝围成大小不同的两个圆形,在讲桌上进行展示,让学生明白此图形即为——圆形。随后,将两圆形从相同起点出发,滚动一圈,用粉笔画出其运动足迹,会呈现大圆形长与小圆形的现象。教师通过此实验方式介绍圆形周长知识。此时,在信息技术上呈现思考脉络,理解圆形的特征、理解圆形周长的含义,下一步教师在信息技术上提出疑问:“影响圆形周长大小的因素?”让学生主动在书籍中寻找答案。最后,教师借助信息技术的视频效果,将圆形半径、周长可以随意调节的视频资料展现与课堂中,由于半径的不断调整,圆形的周长在产生一系列的变化,随机引出半径、直径教学。通过信息技术展示的思维脉络,辅助的视频展示形式,让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4.3 借助信息技术,深化师生之间关系

  信息技术有效辅助小学数学课堂会对教学效率提升起到推动作用,也会对师生之间情感的深化建立沟通桥梁。教师要了解学生实际的需求,同时通过信息技术有效做到知识点的传播和互动,将信息技术视角下的微课形式推入数学课堂,让,学生能够随时进行知识点的回顾查看。应用微课中推送的不同内容、不同知识框架,让“微课教师”伴随学生的学习始终。

  例如: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以通过微课形式推送本堂课教学重点知识。在“分数乘法”教学时,教师将基础内容和基本知识讲解框架应用微课推送给学生,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方式了解教师即将讲解的内容。随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微课推送重点习题、重点学习内容,在层层递进的课堂内保障学生高效掌握教师讲解的重点。最后,课堂复习时和课后作业的布置中,教师同步可以使用微课,将本堂课布置的作业、以及基本复习框架、重点知识、标红的课件推送给学生,微课进到学生家中以“微课教师”的指引借助其方便查看的特征,让学生随时完成数学知识的回顾。

  4.4 借助信息技术,完善学生的思维脉络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因此,为实现上述教学要求教师将信息技术方法融入课堂,完善学生的思维意识。通过信息技术介绍讲解内容,搭建生活与数学知识学习的桥梁,保障学生善于应用数学知识解答问题。同时,也延展中让学生的思维眼界更加开阔,推动学生形成基本学习能力和能动性学习素养。

  例如:在“体积容积”知识教学中,教师要在课堂内讲解知识,保障学生取得综合性学习成果。课堂教学中通过视频介绍方法,将生活中的厨房用于完成体积、容积教学。西红柿在冰箱中所占的空间大小即为其——体积;可乐瓶中装可乐的毫升数即为,可乐瓶的——容积。以冰箱为视角,打开本堂课的教学基调,让学生探索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随后,通过信息技术的延展性特点介绍一定的数学文化,传播在数学知识领域不同数学家做出的贡献、所经历的艰辛,让数学文化树立一定的榜样作用,对学生的学习进行鞭策。能够在心理意识上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同时在信息技术的延伸展示中达到教学效果的提升目标。

  4.5 将信息技术融入于小学数学课堂复习环节中

  复习是教师检验学生学习成果、检验自身教学水平的主要方式。课堂中教师可以基于学生的需求设计教学过程;通过复习环节与信息技术的融合,让复习更具趣味性,吸引学生的参与。通过高效、精准的复习,增进教师讲解内容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以此保证教师教学成果和整体时效性的提升,会推动学生综合学习素养的强化,保障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取得优胜的学习成果。

  例如:复习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制作一个课件,课件中要基于不同的复习知识进行快速闪动播放。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每学习小组派出一名学生完成回答,随即为另外一组学生喊停。如:a、b两组分别派出两名学生首先参与比赛,b组学生为a组学生喊停,停在某一知识点上,a组同学就要完成回答,如果回答正确则b如学生淘汰,若回答错误,则a组学生淘汰,其他成员进行替补,以此循序渐进方式,教师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信息技术的习题分布方式要以本单元教学内容为主,以考察学生的实际能力为目标。此外,在信息技术中教师延展性介绍一定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进行学习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随后,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利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为学生提供有效的环境氛围基础,让课堂教学更具逻辑结构。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和强化。

  5 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融合的小学数学课堂,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接受程度和探索欲望会得到提升。信息技术的多元化展示角度也有效为学生高效进行数学知识探索提供了平台,会保障学生学习能动性的增强。学生在不断的探索尝试中总结经验,会与其他的教学内容相贴切、相符合。信息技术的多元化展示角度,也迎合了小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的需求和性格特点,会有助于教师的知识讲解和各项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保障教学体系的公开化,突破传统教学局限性。

  (作者单位: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第二小学)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