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碳汇初显成效,淡水碳汇将如何进行?

  • 来源:水产前沿
  • 关键字:海洋,淡水碳汇,养殖
  • 发布时间:2022-01-05 19:16

  自今年两会以来,“碳达峰、碳中 和”的“双碳目标”已经成为当仁不让 的热词。上至官员下至百姓、国内外舆 论都对其表示出了极高的关注度。

  据统计,习近平主席自去年9 月 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 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与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 年前实 现碳中和。”起,相继7 次在重大国际 场合发表“双碳目标”的重要讲话。中 国作为渔业大国,更要在渔业方面为实 现“双碳目标”贡献出力量。

  近年来气候变化导致的重大生态 环境问题越来越多,温室效应、海洋酸 化、酸雨、台风、海啸、地震等越发频 繁。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碳中 和。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储存了 地球上近93% 的二氧化碳。

  据调查统计,海洋可以清除30% 由人类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就渔业而言,唐启升院士倡导的“碳汇 渔业”为减缓温室效应及世界食品安全 做出了巨大贡献。

  那从某种意义上讲,淡水养殖是 否也能够做到“碳汇”以达到全渔业绿 色、可持续发展呢?带着疑问,笔者走 访了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天津分院/ 天 津市滨海新区环境创新研究院的王洪良 博士。

  发展淡水碳汇渔业是产业的必由之路

  FAM :您觉得发展淡水碳汇渔业是否有意义?值不值得发展?

  王洪良:根据现有数据统计, 2020 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有6549.02 万 吨,其中养殖产量有5224.2 万吨。而 淡水养殖产量有3088.89 万吨,占水产 品总产量的47%,可见其发展潜力巨 大。且从2014 年至2019 年,淡水水产 品产量逐年递增,淡水养殖业实现产值 6186.6 亿元,占水产养殖总产值比达到 63.4%,明显高于海水养殖。

  曾经有数据统计2010 年-2014 年 全国淡水养殖平均每年的碳移除量为 148 万吨,2010 年-2014 年全国淡水捕 捞碳移除量平均每年29,4 万吨。 所以,在自然资源日益减少的情况下,淡水养殖渔业碳汇的发展有着重 大的意义。

  FAM :海洋作为“碳汇渔业”的 主体无可厚非,但淡水渔业究竟是碳汇 还是碳源?

  王洪良:淡水水体不仅可以通过 渔获物等移出碳,而且还可以沉积碳, 也可以通过水流将一部分碳带入海洋 中。且淡水捕捞鱼类的碳均来自天然饵 料的,属于“不投饵渔业”,是“碳汇 渔业”的一部分。海洋碳汇渔业做出贡 献的主要以藻类和贝类为主,而淡水渔 业中滤食性鲢鱼的碳移除贡献最大,其 次是鳙鱼,两者之和超过全国淡水养殖 碳移出总量的65%。但淡水养殖业经济品种还需要大量投喂人工饲料以及电力 增氧等,电能的消耗就会增加他的排放 量。而禁渔禁捕也是造成淡水渔业这一 块碳汇能力提升有限的原因之一。

  经估算,全球淡水养殖业每年甲 烷和氧化亚氮排放量分别为604 万t 和 3.67 万t,占全球人为甲烷和氧化亚氮 排放量的1.82% 和0.34%。而甲烷是淡 水养殖系统排放的主要温室气体,主要 来自粗放型和半集约化淡水养殖系统。 所以目前我们急需控制淡水渔业的碳排 放,就算不能使之形成碳汇,也不能使 之成为碳源。

  当下及未来的淡水碳汇渔业

  FAM :我们接下来的工作将会把 重心放在哪里?如何控制淡水养殖业的 碳排放?

  王洪良:目前,水产养殖业的能 耗及碳排放仍缺乏最新数据支撑,尾水 处理、底泥释放过程中碳排放数据缺 乏。经调查,工厂化淡水养殖系统的甲 烷排放接近为零,单位鱼类产量的温室 气体排放量仅为粗放型和半集约化养殖 系统的五分之一。但工厂化养殖能耗巨 大,也是问题之一。

  所以接下来的工作重点分为两部 分,一是建立淡水养殖碳汇的核算方法, 例如鱼类饲养过程中饵料的投入,也是 碳的来源之一,所以碳的核算应该从开 始生产就开始,关于饵料带来的碳,实 际上欧盟是有标准的,但鱼类吸收的碳 到其被捕出,这一部分是不计入的。所 以整个核算过程还是很复杂,可这件事 也必须去做。二是挑选地区作为淡水养 殖“0 碳示范区”甚至“负碳示范区”(即 碳汇),构建“多营养层次生态养殖”、“渔 光一体”、“污染处理”等,逐渐扩大影 响力,让群众了解得更加深入。

  FAM :目前我们所说的生态养殖 和“0 碳养殖”的区别在哪里?

  王洪良:目前我们所说的生态养 殖跟“0 碳养殖”还是有所区别的,这 些只能算作“0 碳养殖”的一部分。很 多生态养殖只强调前端而没有强调后 端,即尾水处理。即使部分有尾水处理 的模式依旧需要消耗电能,所以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0 碳,只能说是低碳养 殖。目前我们推行的减污降碳增汇的模 式“淡水多营养层次生态养殖”技术是 在淡水养殖中通过混养不同食性的鱼 种,利用物种间的食物链关系实现物流、 能流的有效循环利用,达到提高资源利 用率、降低环境污染、减少温室气体排 放的目的。

  另外一种“贝藻、鱼藻混养模式” 是利用藻类与滤食性贝类、滤食性鱼类 以及草食性鱼类等养殖生物具有显著的 碳汇功能,它们的养殖活动直接或间接 地大量使用了水体中的碳,明显提高水 域生态系统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能 力。该模式甚至可以达到“负碳养殖” 的目标。

  而“渔光一体”则更为直接,利 用清洁能源代替原本的电能消耗。该模 式借鉴国外“池塘水面光伏”模式,创 新地把光伏和渔业这两个会占用大量土 地资源的产业相结合,一举多得,不仅 做到了空间上的立体复用,节省了土地, 还输出了环境友好的清洁能源,减少二 氧化碳排放。而且目前渔光一体的技术 已经相对成熟,很多成功的案例可以借 鉴。

  FAM :您对发展淡水碳汇渔业有 哪些建议?

  王洪良:首先肯定是探索淡水养 殖降碳增汇协同机制,构建“零碳排放”, 甚至“负排放”淡水养殖模式;其次还需研究淡水养殖环境碳汇形成过程与机 制,科学评估淡水养殖碳汇功能;再次 是以生态养殖和尾水循环利用为核心, 推进水产养殖废水低碳治理;最后还要 推动“清洁能源+ 水产养殖”绿色产 业升级,探索新型生态养殖路径,提高 生态渔业品牌质量。

  此外还要加快制定水产养殖污染 防治专项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逐步实 施水产养殖排污许可证制度。开展流域 水产养殖环境容量评估,科学规划水产 养殖空间布局,合理安排养殖结构。建 立健全水产养殖业生态环境监管系统, 加强流域水产养殖环境监测系统建设。 以生态养殖和尾水净化为核心,推进流 域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加大科技投入, 强化全过程污染防治技术的集成与创 新。

  后记

  为了切实解决二氧化碳过度排放 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发展低碳经 济产业和利用生物碳汇作用至关重要。 多年以来黄海所科研人员打造出渔业绿 色发展方向的“桑沟湾模式”在海洋碳 汇中已经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而淡水 养殖碳汇目前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发展好淡水养殖碳汇渔业不仅能够有效 契合“双碳”目标,还能带动整个水产 养殖业向着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不断 前行,意义重大。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