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探究

  • 来源:学习导刊
  • 关键字:核心素养,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 发布时间:2022-03-25 11:01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能成为人才的必备基础技能,信息技术课程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途径,信息技术教学的高质量开展对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本文结合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开展情况,对信息技术素养进行详细阐述,分析当前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探讨科学的信息技术课程优化开展策略,强化教学效果,推动学生信息素养科学发展。

  1引言

  信息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推动了学生学习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的转变,对学生信息素养的科学培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当前的学习和生活,使其能够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学习效率,拓宽思维,实现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

  2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概述

  信息技术素养是核心素养的基础构成,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和信息责任四个方面。其中信息意识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和运用信息知识技能,养成较强的自主意识,能够对价值信息做到准确的提取和判断,有效适应复杂的信息环境,是信息素养的基础内容。计算思维是信息素养的基本要求,是指人们利用计算机科学的概念和原理对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计算思维的培养能够对学生的思维意识形成科学的引导,锻炼思维能力,拓宽问题解决思路,实现对信息知识技能的高效运用。数字化学习是信息素养的重要表现,指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强化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拓宽学习思路,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信息责任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自觉遵守信息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维护信息环境安全。[1]

  3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课程开展中存在着一些不足,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一是思想认识不足,部分教师和家长对信息技术素养的重要价值缺乏正确的认识,学习环境创设相对不足,相关的资源投入较为滞后。教师对先进教育理论缺乏有效的了解,学生受到成长经历等因素的影响,在信息基础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个体间的差异,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现有的教学模式无法结合学生实际的需求进行针对性的部署实施,影响教学效果。[2]二是课堂趣味性不足,而现有的授课模式对学生的自主意识缺乏有效的激发,无法保证积极的参与效果。三是教学方式较为单一,为保证较高的授课有效性,需要教师根据实际的授课内容合理选择授课方式,而现有的授课模式较为固定,授课内容和形式缺乏有效的创新,无法保证授课活动的深度。[3]

  4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4.1优化教学思路

  教师要深入学习先进教育理论,准确掌握信息素养的培养要求,结合小学生发展规律,科学制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提升授课活动的实效性。要深入研究教材内容,准确把握信息素养的切入点,利用网络资源对授课内容进行充实,为信息素养培养提供优质载体,锻炼学生的信息意识。教师要优化课堂评价环节,保证评价活动的全面性,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和思维成长情况,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及时的表扬鼓励,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意识,增强教学活动的参与度。要拓宽优秀学习成果的展示渠道,利用网络途径上传学生的优秀作品,对学生形成有效的激励作用。例如在国庆节期间,教师可以设计爱国主题的幻灯片制作任务,并进行作品评比,对获奖小组进行奖励,有效提升合作学习效果,强化学生的信息责任感。

  4.2营造信息素养发展氛围

  学生的积极参与是保证信息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基础,信息素养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和思维品质要求较高,需要学生正确理解知识内涵,合理利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并在日常生活中合理运用信息知识和理念,这就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思维活跃度。教师要合理利用情境教学思想,构建信息知识场景,将知识内容进行生动直观的呈现,有效调动学生的思维活跃度,营造积极的课堂环境,锻炼学生的信息意识,实现思维方式的科学转型,有效适应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在情境构建中,要合理利用多媒体设备,通过视频、图像等方式,优化学生的感官体验,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例如在计算机病毒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科普资料,将计算机病毒的原理进行生动的展示,渗透计算机病毒的防护知识,锻炼学生的信息素养。

  4.3丰富授课模式

  在信息技术课程开展中,教师要合理利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拓宽授课方式,推动教学目标的高效实现。要合理利用合作学习思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分组,构建动态化的分组机制,有效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科学设计小组任务,使学生通过共同讨论和互动,形成对理论知识的科学掌握,通过协作完成相应的实践任务,能够形成对知识运用能力的有效锻炼,实现对计算思维的有效培养,提升整体的学习效果。例如在图像软件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小组合作任务,引导学习小组自主选择绘画主题,通过小组成员间的讨论协作,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形成对信息知识技能的有效锻炼。要合理设置层次性的教学目标,为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明确的方向。教师在课堂设计中,要充分结合分层教学特点,深入研究教材,按照学生的分组情况,构建层次性的目标体系,并能够对课程任务进行科学分解,有效提升教学目标的实践性。例如在键盘输入知识的教学中,对学习能力较强学生,要设置较高任务标准,对正确率和速度提出相应的要求。对中层学生可以在目标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降低,而学习能力和基础较弱的学生主要是以键盘知识的练习巩固为主,通过层次性目标的提出,有效控制课程难度,增强授课活动的实效性。

  5结语

  信息技术课程的高效开展对推动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起到积极作用,教师要结合信息课程特点和小学生发展规律,提升主动意识,优化教学思路,科学设计教学活动,对学生的信息素质能力进行有效锻炼,推动信息素养的科学养成。

  参考文献:

  [1]于淑萍.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实践探究[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1(4):9-10.

  [2]王颖.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研究[J].少年写作,2021(6):101-101.

  [3]樊振翼.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研究[J].读与写:上旬,2021(3):157-157.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