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小学教师性别结构失衡问题的研究
- 来源:新玉文艺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小学教师,性别结构失衡,优化建议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2-04-15 14:08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国男女教师性别结构失衡问题日趋突显,这给学校教育教学、学生性格养成等方面造成了不良影响。本文综合分析了我国小学教师性别结构的现状、造成性别结构失衡问题的原因、教师性别结构失衡问题所带来的影响,并针对性的提出了优化建议。
前言
近年来,我国小学教师队伍结构中出现男女性别结构严重失衡的现象,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习得更多的女性行为和思维模式,逐渐丧失了男性的某些性别特点。因此,有必要探究该现象背后在教育和社会方面的原因,以期得到政府的关注和重视,为优化教师队伍、制定有效的教育政策法规提供事实根据,使我国小学教师性别结构更趋平衡,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一、研究缘起
我国小学女性教师在逐年增加,男女教师比例失调,而男性教师的缺失会造成男生女性化倾向,学生会受到女性教师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这将会阻碍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因此,男性教师数量过少已成为教育界的一大难题。其中,我国教师性别结构指的是在教师队伍中教师的性别构成及其比例关系,主要表明男女教师在数量上的差异及其功能关系。教师性别结构失衡指的是在教师队伍中,一方性别教师在数量上明显超出另一方性别的教师,男女两性教师比例超出正常的范围。
二、小学教师性别结构失衡的现状及问题
(一)现状
“从总体上看,中国小学教师队伍中男性教师的比例不到10%。甚至在一些省市的部分小学中,一线男教师占该校教师总人数的比例不足5%,小学教师的男女性别比例严重失衡。”以上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女性教师数量呈平稳增长态势,而男性教师的比例在减少。同时,在招聘小学教师时,女性应聘的数量也占据了绝对优势。
(二)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结合小学教师性别结构失衡的现状,发现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基础教育中女性教师的数量居多;我国小学女教师年龄结构中40岁以下的居多,基础教育中女教师任教期长,导致小学教师性别结构失衡现象更加严重;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着基础教育中男女性别比例,男性会选择薪资更高的职业。
三、小学女教师比重过高的原因分析
(一)受传统思想观念束缚
受传统观念影响,人们普遍认为男教师对低段学生的照顾不够细心和缺乏耐心,相比之下女教师对孩子更敏感,更能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男教师社会地位较低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也是我国一直存在的普遍认知,这种认知使得男教师缺乏社会认同感,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男性对教师职业的选择。
(二)教师薪资待遇问题
薪资待遇问题在当代社会已成为人们择业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之一,国家明文规定教师的工资标准不得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工资标准,这说明国家一直重视教师的经济保障,也在不断提高其薪资待遇,但是男性承担着家庭的主要经济责任。出于对现实生活的考虑,大部分男性不愿从事教师职业。
(三)受新冠疫情影响
2020年新冠疫情使女性看到了教师职业的稳定性,越来越多的女性更青睐教师岗位。究其原因,一方面有充足而固定的休假时间可以照顾家庭,另一方面有稳定的收入。此外,教师资格准入门槛较低。据了解,诸多地区存在上百人竞争仅有几个名额的岗位,说明教育行业的内卷化也日益加剧。
四、小学女教师比例过高带来的不利影响
(一)不利于学生性格健全发展
基础教育阶段是一个人性格形成和发展的主要阶段,小学生极其容易受所在环境的影响。在行为习惯等方面容易模仿教师,教师在他们的学校生活中扮演者重要角色,在他们心中有着较高地位和权威,他们对教师的一言一行耳濡目染。因此,如果女教师占主导,必然会影响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性格特点的养成。
(二)不利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对于年轻女性教师面临产假不得不暂离岗位的事实,这样必然会导致岗位空缺,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打乱正常的工作安排。根据社会心理的理论,异性效应的作用不容忽视。如果男女比例协调,将有利于群体活力的激发和工作的有效开展。
五、优化小学教师性别结构的建议
(一)推进教育政策改革
为有效缓解目前小学教师性别结构失衡的不利局面,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在制定招聘政策时应实行男女教师分开招聘政策。首先,更改单一的笔试考核,师范生足以胜任小学阶段的工作,免去笔试考核,主要以面试为主,相关的业务能力考核为辅;其次,相关教育部门应结合实际需要适当设定小学招聘男女教师的比例,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展教师教育、教师培训等活动,提高教师的身份认同。
(二)提高教师薪资待遇
“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小学教师薪资待遇,可以增强教师职业的“诱惑力”和吸引力。这让更多的男教师能够承担其家庭的经济重任,从而减少对经济的后顾之忧,安心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三)调整师范院校的招生政策
师范类高等院校是培养教师的主阵地,但是师范类专业招录男生的比例较低。因此,在制定师范院校的招生政策中,可以适当向男性倾斜,这样有利于调控师范招生男女比例,从而在源头上提高男教师的比例。此外,对于拥有相应学科专业背景的学生,鼓励他们从事教师行业,让更多专业基础知识过硬的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六、结语
总之,教师性别结构失衡问题在各个方面均有不同的表现,其主要表现在年龄、职务、学历、年级和学科等方面的失衡。幼儿教师、中小学教师、高校教师都成为教师性别结构失衡的研究对象,还包括对男性教师群体的流失及其带来不利影响的研究。然而,针对我国教师性别结构失衡的这种现象,其利弊还需进一步调查分析,在避免其不利因素影响的同时,在基础教育阶段,女性教师对学生的有利影响不能被忽视。因此,教师性别失衡问题的研究不能片面化。
参考文献
[1]张楚楚.小学教师性别结构失衡问题研究[D].徐州:苏师范大学,2016.
[2]韩苏曼,于沛东.小学教师队伍性别结构失衡问题研究[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9,36(4):105—111.
[3]惠中,韩苏曼.论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中的性别结构失衡问题[J].全球教育展望,2011.
[4]胡振京.中小学教师性别比例失衡的现状、影响与对策[J].人民教育,2013.
[5]周建伟.中小学教师性别结构失衡成因及其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7.
[6]王向伟,孟繁慧,陶杰.小学教师性别结构失衡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
作者简介:白以丹(1993—),女,中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