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存在问题与对策

  • 来源:新玉文艺
  • 关键字:批注式阅读教学,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 发布时间:2022-09-25 16:47

  摘 要:批注式阅读与教学相结合为现存的阅读教学打开新思路,但由于在操作中处理不当使其存在批注过于个性化,难以统一;批注过于分散,难以集中;批注流于粗浅,难以深入;批注过于功利,难以常用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引入选择意识、问题意识、引导意识、方法意识来指导实际教学,以期最大限度发挥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潜力。

  继承于古代文论中“评点”的批注式阅读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阅读教学方式近年来备受广大师生亲睐,它关注于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能力与兴趣的培养,倡导师生互动的生成性课堂,富有民主性与开放性的特点。在实际操作层面由于批注式阅读注重以“直接领悟为出发点”的思维方式和“在片言只语中立论”的表述方式,在其与具有明确目的性教学相结合时产生许多问题。以下笔者以问题为导向试提出具体对策以应对。

  一、批注式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批注过于个性化,难以统一

  阅读属于个人行为,本质上体现个性化的特征。阅读教学同样具有个性化的特征,但受到教学的限制,它的个性化外延就不等同于纯阅读的外延。教学具有目的性,它需要所有学生达到一定标准,这意味着教学要求共性的特点。固阅读教学应体现着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个性化阅读中的个性既是以共性追求为前提的个性,又是在达成共识基础上的个性,也是受课堂阅读教学要求和规律制约的个性,并非率性和随性。批注式阅读教学彰显了阅读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但是在现实教学活动中并没有很好把握住其中的度,使得批注过于个性化,难以统一,甚至让教学存在某种风险,朝向某种极端方向发展。

  (二)批注过于分散,难以集中

  学生在批注的过程中往往随着自己的感性和文章行文进行随意的批注,缺乏一定的主题,具有分散性的特点。不同的读者有自己的观点立场、特殊的阅读经验与生活经历,对于同一个文字有不同的敏感度,往往会因一词一句的吸引而大加批注,逗留良久,有时甚至喧宾夺主。品一处之味,并非全文之意,造成了阅读的支离破碎。

  (三)批注流于粗浅,难以深入

  古代评点的主体是学有所成的学者,而现实批注者是处在学习中的学生,学识之间的差别致使批注的效果过于肤浅。其次,由于课堂教学的限制,老师过多把时间用于学生成果展示以及不同思维角度的碰撞,缺少对经典文意的深入开掘。如此批注式阅读教学经常出现点到为止,时间难以很好利用,场面难以控制的局面。

  (四)批注过于功利,难以常用

  对于新型阅读教学方式,很多师生都乐于模仿,以此装点自己的课堂。他们过多关注的是对时尚的追随,而不是着眼于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基于这种观念许多教师的批注式阅读教学近乎艺术的表演,课上师生积极玩出新花样,课下将之束之高阁,不闻不问,这种“为批注而批注”的教学现象随处可见。阅读教学的真正出发点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其关注范围不仅仅是课堂45 分钟,还要关注到学生大量的课外阅读活动。

  二、解决对策

  (一)选择意识

  就理论而言批注式阅读教学适用于各种阅读材料,而在现实教学实践中存在许多问题,其中耗时问题尤为突出。鉴于此对于批注式阅读教学我们需有一种选择意识,即并不是每种文体都使用批注式阅读教学,并不是整堂课都使用批注式阅读教学。就教学而言,篇幅较短的文本如诗词较为适合,而对于篇幅较长的小说、散文,我们可以选取其中一段进行批注式阅读教学。这样即节省时间,又能丰富阅读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率。选择意识的引入意在强调“因地制宜”的思想,将批注式阅读教学的自主性与开放性的特点最大限度的与阅读教学相融合,同时考虑到不同教师对于该方法有不同程度的把握,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有的放矢。

  (二)问题意识

  教师在学生进行批注活动之前先布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批注。引入问题意识使学生思考方向带有一定的指示性,避免信马由缰的盲目批注。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效率高低取决于问题设置的是否合理。问题的本质是指示性的,它能集中学生的精力开掘文本价值信息,所以越明确越合理的问题越有价值,相反大而空或小而精的问题很难有效利用批注达到阅读目的。

  (三)引导意识

  囿于学生能力的不足,批注式阅读易流于粗浅的层面,很难进入文本的深层。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二次批注”。教师在了解学生初次批注结果之后,根据预设学生应达到的阅读终点,进行合理的引导,使之一步一步深入文本,触及文本内核。引导意识既看到学生阅读的起点,又落实文本意蕴的终点,它是由起点迈向终点的台阶,是学生阅读层次不断深化的向导。

  (四)方法意识

  这里的“方法”指作为阅读方法的批注式阅读。当前批注式阅读教学被当做一种时髦阅读教学方法,过于重视其在教学中手段作用,忽视了其在阅读中的方法功用,而恰恰是后者才是其根本所在。阅读教学的落脚点在于教会学生怎样去阅读,它不是只存在于课堂中的教学艺术,而是实实在在的阅读方法。要打破“为批注而批注” 的教学误区,关键在于还原并加强批注式阅读作为“方法”的本质。教学中,教师应把批注式阅读朴实的方法特点落到实处,在运用中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批注评点的乐趣与妙处所在,让其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自觉使用批注式阅读的方法,从而实现阅读教学“抛砖引玉” 的转化。

  三、结语

  批注式阅读教学立足于读者的主体地位,引导读者参与阅读之中,实现了读者与文本的多方位的交流对话,具有强大的阅读与教学价值。教师应准确把握住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本质,明确其中优缺点所在,扬长避短,从而进一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探究,不断地利用批注来张扬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使之爱上阅读,学会阅读。

  参考文献

  [1]  孙立权.“语文教育民族化”的一个尝试———批注式阅读[J]. 东疆学刊,2005(1):102-105.

  [2]  王宗海. 灵性与牵绊: 审视批注式阅读教学中的几组矛盾[J]. 教育探索,2011,(8):32-33.

  [3]  林海. 批注式阅读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 扬州大学学报,2013:38-39.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