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和就业能力提升策略的思考
- 来源:新玉文艺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策略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2-09-25 16:48
摘 要:高校担负着培养社会需求人才的主要重任,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也是高校不断努力的方向。本文对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和存在的就业问题进行研判,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为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贡献一己之力。
就业居于“六稳”“六保”之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强调,要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就业总量压力不减,新冠肺炎复杂多变,面临诸多挑战,需要高校采取积极措施拓宽就业渠道、强化求职技能、稳定就业岗位,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1 目前高校毕业生在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和现实表现
1.1“慢就业”现象越来越明显
首先,高校毕业生“毕业即就业”的主观意愿不强,就业观念发生变化。当今大学毕业生都是“90 后”“00 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就业思想在时代新浪潮之下发生了改变,比较重视个人价值,在就业中盲目追求“体面”“环境好”“福利待遇高”的企事业单位,不愿意去基层或经济欠发达、条件艰苦的地方,出现了“眼高手低”、“怕吃苦”的现象,就业价值取向逐渐功利化,就业价值观发生变化。其次,二次考研人数增加,“待就业”问题凸显。近些年来,“考研热” 现象凸显,高校大学生考研人数持不断增长态势,且考研失利的学生选择二次或者多次考研。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国家战略发展需要,现阶段社会对于高学历和高水平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企事业单位的招聘多以高学历为门槛,社会上存在的招聘标准和要求驱动着学生考研动机的形成。二是由于在现实压力环境下,存在逃避求职心理。当代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生活条件较好、受到家人的庇护,个人抗挫能力和面对困难挑战的能力较弱,在面对求职的高压环境下,会出现逃避心理,选择继续考研或持续观望态度。
1.2 适应社会的能力不够
近年来,由于社会环境的更新变化,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期待和现实的社会情况存在较大的差距和矛盾。在求职过程中,学生的期望值较高,对于工作地点、工作环境、工作待遇等有一定的标准和要求,大多意向于企事业单位。但随着企事业单位招聘要求的不断提高,毕业生应聘的难度系数加大,对于国家提倡“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学生群体的思想观念还难以完全转变,这也造成基层用人单位出现“一人难求”的现象。另外,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强,造成了自身就业信心和就业能力的不足。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明确,对未来没有清晰的规划、目标和方向,抱着走一步看一步的态度,这导致在就业过程中处于被动方。同时,一部分学生在进行笔试、面试环节中,由于自身专业素质能力不扎实、心理素质差、面试技巧和能力不足,导致应聘失败。适应社会的能力是一项综合性的能力要求,思想的正确认识、清晰的职业规划、较强的专业素质和心理素质都是就业成功的不可或缺因素。
1.3 其他外部因素影响
2020 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扰乱了人们的生活,全球经济受挫,就业环境受到影响,招聘单位岗位缩减,更是为毕业生就业带来了阻力。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大型招聘活动无法正常开展,毕业生主要依靠线上形式参加招聘,但线上招聘往往效果不佳,简历不是石沉大海,就是不合心意,这也是影响毕业生积极就业的主要因素。除此之外,由于学生成长环境的教育经历的不同,有一部分学生家长的观念陈旧,希望子女选择企事业单位等较为稳定但有条件要求、录取率低的单位,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部分学生选择暂不就业等待职业资格考试,这也容易错过求职高峰期和黄金求职季。
2 基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策略的思考
2.1 加强思想教育工作,引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高校毕业生求职的高期望和低期望都会对求职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要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观教育,培养学生树立“全方位、多渠道、多元化”的就业观。其一,要引导学生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实际调整个人求职期望,在求职过程中应该了解国家目前的就业形势和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不好高骛远,脚踏实地地选择就业岗位,塑造正确的求职心态,积极就业。其二,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鼓励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赴基层入主流”将个人价值融入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去基层建功立业,选择能更大程度上实现个人价值、有益于社会进步的工作岗位,积极地探索和拓宽就业渠道。
2.2 提高思想意识,提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是大学生的指路明灯,要提前做好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就业打好基础。辅导员要从低年级开始,提早开始进行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客观了解学生的情况和特点,做好个性化及分类辅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解决职业规划滞后、不科学的问题。思政课教师要发挥 “课程思政”育人元素,注重将思政教育和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引导学生加强对专业的认同,尽早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学业导师应该围绕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以及专业考研、就业情况等对学生进行细致讲解,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发展情况和学科特点,合理定位,正确做出适合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
2.3 拓展就业渠道,重视校园专场招聘
目前就业市场人才需求供大于求,高校应主动出击,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积极为毕业生搭建就业平台和拓展就业岗位。通过学校官网、公众号平台要及时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最新的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主动联系和引进相关招聘单位定期举办校园专场招聘会,加大毕业生的推介力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要积极走访用人单位,了解各招聘单位的发展情况和人才需求信息,加强与专业匹配度高的用人单位联系。对于基层就业单位也要积极走访,全面了解用人单位情况,搭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积极向学生宣传贯彻落实基层就业相关优惠政策,让学生了解准确、权威的信息,增强投身基层、一线就业的主动性。
结 语
本文基于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现实表现,分析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策略进行了探讨。新形势下,各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做好就业工作研判,多措并举,直面变革,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促进大学毕业生更高质量、更充分地就业,做好就业育人工作,扣好人才培养的最后一环,助力毕业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 向咏, 帅春, 张雨彤. 基于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能力和水平的思考[J]. 就业与保障,2022(03):94-96.
[2] 马东泽, 周昕, 赵培棉, 等. 新形势下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思考[J]. 科学咨询, 2022(12):3.
[3] 刘佳琪. 基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思考 [J]. 产业创新研究,2022(14):190-192.
作者简介:冯叶(1994-),女,汉族,陕西西安,助教,硕士,西安医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