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国高校教育致力于培养既有专业性又具备良好品德的人才。随着高校教育观念的进步,高校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的专业学习,认真传授知识;更要重视育人,在教学过程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和道德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本文在分析当前我国高校教育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了高校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开展育人工作的策略和途径。
引 言
2018 年5 月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潜力的重要标志。今天,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高等学校的教育内涵除了搞好学科建设和专业教学外,更应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培育。教书育人是社会赋予教师的神圣使命,新时代的高校教师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之余,还要承担育人的责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人才。
一、专业课教学中开展育人工作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与高中相比,大学的学习环境相对宽松、课程内容比较多、难度相对比较大,很多大学生学习上,自主性和自觉性大大降低。到了后期,不少学生甚至厌恶和抗拒学习,陷入比较迷茫的阶段。教师在学习方面经验相对丰富,因此在课堂教学时不仅要教书,还可以与学生分享个人学习的经历,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明确奋斗的目标和方向。
(二)提升个人修为和素养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人们接受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个人修为和素养,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和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通过高等教育,不仅让学生在专业和知识水平上有质的变化,更主要是在个人修养有质的提升。在高校中,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课堂中度过,老师们在专业教学的同时言传身教,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个人的修养。
二、高校专业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教书轻育人
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师者的主要职责是传道、授业和解惑。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成为高校衡量教师的主要标准。在以教学为主的标准导向下,专业课教师便会将精力集中在备课、上课等与教学相关的工作,从而忽略了教学以外的事如对学生人格、思想品德等方面的教育。
(二)重知识轻德育
高校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能力和思维的培育,更要重视品德的教育即德育。目前,部分高校和教师对于德育的重视程度不高,许多老师都只注重专业课教学或科研任务,甚至将课堂教学和育人工作区别对待。如果只重视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忽视心理和品德的教育是万万不行的。
(三)重课堂轻课后
课堂是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场所。老师们在每节课开始前,会做充分的准备,以饱满的热情点燃课堂。但当铃声响起,课堂戛然而止,学生和老师走出教室后俨然陌生人。有些老师上完课,一般不会主动去询问学生课堂教学效果,更谈不上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大部分学生可能比较害羞,也不会主动与老师沟通与交流。
三、在专业课中开展育人工作的途径
(一)将思政工作融入专业教学
在大学阶段,是学生思想品德和优秀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学生的思想和政治工作不仅仅是高校辅导员的职责,更是全体专业课教师的工作内容。虽然国内高校都开设了思想政治类课程,但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仅通过思想政治类课程远远不够。因此,有必要在其他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工作,全方位开展育人工作。高校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将知识点与思想有机结合,做到润物细无声。
(二)专业教学重视德育渗透
教学活动是一个“传授知识、思维培养、陶冶品德”三维一体的过程。当然,课堂应以知识传授为主,重在思维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关键在陶冶情操和品德。当然,学科性质不同,德育渗透的方式也有所不同。理科类课程,在培养思维的同时,注重知识的运用、为社会创造效益。文科类课程相对抽象,在专业课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唯物主义思想的培养。
(三)言传与身教相结合
教育工作的核心在于“立德树人”。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能否通过自身的标杆作用,为学生树立做人做事的准则,通过潜心的教学,助力学生成为国家有用之才,这无疑是教师教育工作的关键所在。高尚的“师德”是为师之本,不论是在课堂教学环节还是日常生活中,老师们都应牢记《新时代师德师风十项准则》,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榜样。
四、结语
教育事业乃国之大计。高校教师是高等教育的从业者和推动者,教书与育人二者相辅相成,不能顾此失彼。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老师们通过课程思政、德育渗透和言传身教等途径开展育人工作,能提高学生的个人修为、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简介:李盼盼(1990.10-)女,汉族,湖北武汉人,武汉文理学院国贸系讲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