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体育志愿者参与动机及激励机制研究
- 来源:新玉文艺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体育志愿者,动机,自我决定理论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2-10-03 17:16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并以自我决定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对我国大学生体育志愿者参与动机以及体育志愿者激励机制的现状进行分析,对我国高校体育志愿者激励机制的建设提出可操作性建议,为有效管理体育赛事志愿者队伍提供参考。
1 引言
对于体育志愿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第一届雅典奥运会,有900 多人参与了奥运会的志愿服务工作,并且西方发达国家对于体育志愿服务体系的研究已经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而国内体育志愿服务虽在上个世纪20 年代就已经兴起,并且逐渐平缓地发展着,但学术界对体育志愿者相关问题的论证研究在2002 年才开始。由于我国志愿服务发展较晚,再加上社会历史,价值观念等附加条件的制约,使我国体育志愿者发展也较晚,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本文以高校大学生志愿者为研究对象,通过自我决定理论对我国大学生体育志愿者参与动机以及体育志愿者激励机制建社进行分析研究,在实践上提出相应的措施,为我国体育志愿者队伍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2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 体育志愿者
我国专门性行政法规《志愿服务条例》将志愿服务规定为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和其他组织自愿、无偿向社会或者他人提供的公益服务。殷小川等从奥运会志愿服务角度来讲,将体育志愿者定义为在举办奥运会过程中,以个人无私的参与,尽其所能,通力合作,完成交给自己任务,而不计报酬的人[1]。
综上所述,笔者所理解的体育志愿者为为了推进体育事业的发展,自愿的、无偿的、不以获得报酬为目的、为体育事业提供个人劳动、技术和时间的人员。
2.2 自我决定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产生于20 世纪80 年代,主要由美国心理学家 Deci 和Ryan 等人提出,是一个关于人类自我决定行为的动机过程理论。他们认为:自我决定是一种关于经验选择的潜在能力,是个体在充分认识主体需要、价值目标和环境信息的基础之上,对如何行动采取的自由性选择。
3 国内外现状研究综述
3.1 体育志愿者的分类
目前,国内研究成果认为体育志愿者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具备体育专业知识或运动技能人员,自愿提供健身等志愿服务;另一类为非体育专业人员,主要为体育健身或者竞赛提供非体育类服务,比如体育翻译、信息技术服务等[2]。日本将体育志愿者分为两大类:一类为“运动会体育志愿者”,主要指利用自己的时间不定期地为参加奥运会、亚运会之类的国际运动会和地区马拉松运动会等活动服务。其中,又可以分为“非专业志愿者”和“专业志愿者”;另一类为“社区体育志愿者”主要是指利用日常生活时间定期地为社区体育团体、体育俱乐部等进行体育指导服务的一种活动[3]。
3.2 体育志愿者的参与动机
国外学者综合各个理论和研究得出了八种志愿者参与重要动机:利他动机、意识形态动机、自我动机、物质/ 报酬动机、社会关系动机、空间时间动机、个人成长动机和多重动机[4]。景晓娟以北京2008 年奥运志愿者为例,运用量化研究方法,对青年志愿者利他动机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志愿者的利他动机表现出多层次结构性,以内、外源动机为主模块[5];曹荣芳等(2010)通过对清华同方数据资源的文献研究来看,将大学生体育志愿者行动动机的类型大致分为六大方面:荣耀动机、成就动机、提升动机、娱乐和社交动机、回报动机、归属动机[6]。本文主要采用自我决定理论,从外在动机(获得认同、权利动机)和内在动机(获得成就、自我奉献、自我提升、交际归属)两个角度对我国大学生体育志愿者的参与动机进行分析。
3.3 体育志愿者发展现状
在国内,许多学者对体育领域志愿者的发展现状做出了自己的研究。首先,黄桑波采用中外文献资料查阅和体育公共服务理论分析的方法,以理性选择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和治理理论为视角,研究了我国体育志愿服务的发展现状,并对我国体育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在理论上进行了多维度的解读;肖海婷、蒋新国和梁志平等运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广东省城市社区体育志愿者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为社区体育志愿服务事业、社区体育的发展决策提供依据[7]。
在国外,薛玉佩通过文献资料法对美国体育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进行分析,并总结出了以下几个特点:依托网络平台;提供法律保障;通过多种形式表彰肯定志愿服务的价值;利用税收优惠支持志愿服务;重视第三部门等[8]。曹荣芳和王佳(2009)等人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因素分析方法,对日本志愿者、体育志愿者发展的现状、参与状况、分类、培养和奖励机制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对日本体育志愿者培养的特征进行了剖析[9]。艾俊则是从西方国家培养体育志愿者体系角度出发,对英国、德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体育志愿者培养概括及培养政策进行了研究,为我国培养体育志愿者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借鉴[10]。
综上所述,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对于体育志愿服务和体育志愿者的研究已有较深的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我国对体育志愿服务和体育志愿者的研究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要想发展我国体育志愿服务和体育志愿者,就要多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和理论,做到因地制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国发展体育志愿服务和志愿者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 殷小川, 田惠芬. 大型体育赛事志愿者的动机分析与 2008 北京奥运会志愿者的管理对策[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01):29-31.
[2] 孙阳, 南尚杰. 日本体育志愿者的实践考察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0,39(04):37-45.
[3] 陈立农, 黄晓春. 第16 届广州亚运会体育志愿者队伍建设的研究[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29(06):25-29.
[4] 郭雅楠. 中国体育赛事志愿者研究现状述评[J]. 当代体育科技,2021,11(15):233-235.
[5] 景晓娟. 重大公共事件中青年志愿者利他动机的研究—— 以2008 年北京奥运会青年志愿者为例[J]. 中国青年研究,2010,(02):51-54+9.
[6] 曹荣芳, 王佳. 高校大学生体育志愿者发展现状及问题[J].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0,10(03):121-123.
[7] 肖海婷, 蒋新国, 梁志平. 广东省城市社区体育志愿者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2,32(01):42-47.
[8] 薛玉佩. 美国体育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及其启示[J]. 体育文化导刊,2012,(11):16-19.6.
[9] 曹荣芳, 王佳, 王跃. 中日体育志愿者现状及培养体系的比较研究[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07):33-36.
[10] 艾俊. 西方国家培养体育志愿者的概况及启示[J]. 体育学刊,2005,(02):130-133.
作者简介:陈悦(1999.8—),女,汉族,河南周口人,学历硕士在读,杭州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