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分制管理的高校课程资源建设

  • 来源:新玉文艺
  • 关键字:学分制管理模式,高校课程资源,建设方法
  • 发布时间:2022-10-03 17:20

  摘 要:学分制运用于高校课程资源建设,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精确性与适度性。以学分制指导课程资源的分配,需要对外做好保障工作,对内做好标准树立,善于开辟多个渠道,再以渠道对应方式运用,由此形成一整套多维多向的系统,使学分制管理真正服务于高校课程资源的建设工作。

  学分制是以学生自主选择课程为核心,以课程对应的学分和绩点考量学生学习数量与质量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尊重个体多元化的需求、遵循个体差异化的基础、赋予学生灵活的学习内容与方式,由此激发出个体的潜能,也在无形中推进了高等教育质量的优化。因此,对学分制的绝对物质载体-- 课程资源进行建设,是推进学分制和课程资源建设互促互进的首要基础。

  一、完善外部保障机制,调动师生建设课程的积极性

  高校的学分管理使用的是“三级制”:教务处-- 教研室-- 学工处/ 辅导员。其中教务处作为最权威的部门,会把全校需要实施学分制课程的资源总量和类型进行汇总,而后下达到教研室,进行课程分配,最后传达给学工处或是辅导员,由其监督学生完成。在这个机制中,教研室扮演了“中轴”的角色,需要从物质和精神层面给予更多的保障。首先,建立教师工作量管理办法。以教师的工作量对接教师的绩效分配与职称评定,鼓励教师在自身所长的专业领域担任2 门以上的课程,激励教师在必修课减少的情况下,将选修课作为主业,着力建设好课程资源的“人力基础”。其次,制定《学分认定与替换管理办法》,将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的一切课内外学习活动、校内外实践活动,以及各类比赛转化成课程学分,促进学分制从注重结果向注重过程转化,使得学生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在保证必修专业课达标的基础上,尽可能多样地学习,自主地培养个人的综合素质。再有,学校统筹直管教师的课酬经费与课程建设经费,不由二级管理部门经手,消除教师的顾虑,实现专款专用,是对学分制深入到课程资源建设最直接的保障手段,不仅可以让教师全身心投入到课程资源的建设中,还能激活教师根据实际学情钻研调整课程设置的内动力,由此形成了以外促内的内生性机制建构。

  二、规范内部选定标准,加强课程资源建设的指导性

  使用学分制的前提条件是把所有需要纳入到学分制中的课程,在课时、学分分布、任教教师、开设时间等指标上进行归统和划分,在此基础上制定《课程目录》,对各类课程的名称、内容、序列等进行编码,配备完整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讲义),从著至微确保课程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为此,有必要增设课程的三级审批制度。即教师向教研室提请开设某个课程的申请,申请当中应该包括教师资格很差、教师授课计划、课程标准等内容。教研室根据这些内容对申请教师的业务能力、开课条件等进行审核, 组织教师试讲工作,完成初步审查并出具成初审报告交到教务处进行审批,教务处给出复审意见之后,被选定的课程就可以进入到学分制课程体系中,供学生选择学习。在实施了一段时间后,教务处需要对体系内的课程的学生选择情况、教师教学情况等进行考察和研判,最终留下受众广、对接广、价值广德课程,同时完成了课程标准的制定与课程体系的双重优化。在课程被彻底确立后,学校应该开设全天候、开放式的实践教学体系,让学生在学分制的指导下确定自己所选课程的训练模块,以及对未来的职业规划,确保学生对学分制课程的熟练掌握,让课程资源的效率发挥到最大化。

  三、开发多课程形式,充分挖掘可用资源

  学分制引入到课程资源的建设中后,意味着学校内部的资源先要进行一番全面而深刻的挖掘。从师资到标准,因地制宜地开发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和课程的适配度。具体来说,首先,对现有的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升级,从线上课、精品课等角度入手,深化本校(系)课程的教学效能。如将核心课程分成小课时,每一个小课时对应一个小学分,让学习内容和学分的联系性更加紧密,为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提供具体的路径。经过细化的分支也更有利于教师和学生观察课程实施的优劣,加以调整,完成学分和课程资源的适配。其次,对各个专业之间交叉的部分进行研判,如人文类课程中可以互相借用的要素很多,它们可以组成基础资源、专业资源、核心资源等,对现有课程进行调整和组合,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也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素能。再有,在现有课程上增加思政教育元素、创新元素、创业元素,这是从教育的需求和学生的需求双重着力点上考量的要素,它可以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其至少明确三个发展的方向,其一为专业方向,其二为创业方向,其三为素能方向。每个方向再辅以相应的比赛,让学生获得理实一体化的训练平台,得以更好地习得课程,增长专业技能,让课程资源的建设真正广泛而深入地为学生服务。

  四、善于引入校外资源,学分体现综合素能

  学分制可以把学生学习的时长、学习内容难度的大小、学习的成果等全部厘成详细的学分,学生根据自己的学能选择所修的学分档次,其间可以根据自己的成绩选择替换一些课程,在确保得到学分的基础上,获得专业成长。为此,仅仅依靠学校内部的资源建设课程显然是不现实的。引入外部资源,构建多样的培育体系就成为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引入外部资源通常分为两个渠道,一个渠道是邀请领域内的专家到校开课、组织讲座,并把学生的参与情况对应成相应的学分,另一种是开设线上课。线上课的授课教师可以是校内教师、领域专家,也可以借助国外一些优质教育平台的内容,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学校通过在线时长、作业提交等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相应的学分。所有校外资源建设的课程,学校都要通过实践活动进行考察,考察的结果也对应着相应的分数,如优秀--3 分,完成--2 分,有待改进--1 分。这些得分进入到学生的总学分中,一方面让课程资源的开发更趋全面,一方面督促着学生更好地学习已开发的课程,完成从课程资源向个人能力的转化。

  结 语

  高校的学分制管理改革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做好课程资源的建设工作,不仅是为系统工程奠基,也是对课程资源与人才培养对接最好的“反哺”。因此,基于学分制管理之下的高校课程资源建设必须从学校的体制机制、课程的建设与指导标准、资源储备库的建设与渠道开发等层面形成内外联动、上下贯通,由此获得高质量的建设效能。

  参考文献

  [1]  吕秀芬. 以人民为中心:高校学分制改革的理论向度[J].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22(03).54-60

  [2]  卢言红, 钱宇光, 金天明. 对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J]. 天津农学院学报. 2021(03).110-112

  [3]  刘艳伟, 杨启良. 高校学分制改革的制约因素与措施[J]. 继续教育研究.2021(07).106-109

  作者简介: 徐庆(1992 年10 月),汉族,女,黑龙江省鹤岗市,研究实习员,硕士研究生,公共政策。

  刘梦洁,(1990 年3 月),汉族。女,云南省普洱市,助教,硕士研究生,电影学。

  朱蕊,1986 年3 月,汉族。女,黑龙江大庆市,副教授,硕士研究生,中国古典文献学。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