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双师型”中文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 来源:新玉文艺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高职院校,双师型中文教师,队伍建设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2-12-05 16:30
摘 要:从二十世纪末期,“双师型”教师培养就是我国教育界关心的重点话题之一。现阶段,随着社会环境和人才需求的变化,高职院校“双师型”中文教师队伍建设已经成为了高职院校教师建设的必然趋势。然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仍然存在着认证标准不统一、教师数量不足、教师专业素养较低的问题,“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文章从“双师型”教师认证标准、“双师型”中文教师培养机制、“企校合力三个方面,提出了高职院校“双师型”中文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
引 言
1995 年原国家教委《关于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其中1/3 以上达到“双师型”教师。另外,我国现有各级各类教师 163 万余名,关乎着2.7 亿学生的教育和成长。其中,高职院校教师承担着265 万余名在校学生的培养工作,是教师团队中的重要发展力量。综合上述情况可以看出,一直以来,高职院校教师是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的力量支撑。然而,现阶段高职院校“双师型” 教师团队建设中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影响着我国高质量、实践性人才的培养。
一、高职院校中文教师“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的问题
(一)“双师型”教师认证标准不统一。一直以来,“双师型” 教师的培养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和相关机构关心的重点课题。但是从目前对“双师型”教师的理解和认识上来看,相关院校对“双师型” 教师的认知仍然还十分的片面,并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双素质论”,“双素质论”的学者认为,“双师型”教师需要同时具备教师专业能力和对应专业的社会实践技能。第二, “双职称论”。“双职称论”认为,“双师型教师需要具备两个系列的中级以上职务。第三,“叠加论”。“叠加论”将上述三种理论综合叠加在一起,认为“双师型”教师即需要具备对应的证书和职称,也需要具备双素质。由于对“双师型”教师的理解不统一,因此不同城市中对“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异。
(二)“双师型”中文教师数量不足。符合“双师型”教师要求的中文教师的数量十分少是当前高职院校教师团队建设中的重点问题之一,也是当前实践性人才培养数量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现阶段,仍然有不同高职院校的“双师型”中文教师数量不足中文教师总量的二分之一。即便被认定为“双师型”中文教师的高职院校教师,也会因为认定标准的不同而出现有证书而没有实际应用能力,有素养而缺乏社会经验的问题。
(三)“双师型”教师的专业素养较低。一直以来,高职院校的教师评选方式主要有两个方向。第一,以学历作为高职院校教师评选的重要标准。尽管国家人才政策方面要求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但是在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高校办学业绩指标绩效考核指标中,“高学历”依旧是教师队伍师资比例的重要标准。因此,高职院校往往都是以硕士生为起点,把博士等高学历人才作为人才引进的首选。第二,聘请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然而,由于高职院校资金方面存在的问题,因此很难聘请到真正高水平的企业兼职教师。企业兼职教师也不具备专业的教育教学技能。
二、高职院校“双师型”中文教师队伍建设策略
(一)制定统一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指标。“双师型”教师认定指标是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前提和保障,只有制定科学的、统一的“双师型”教师认证指标,才能够建设高标准的“双师型”中文教师队伍。与其他院校不同,高职院校是为企业提供高质量人才,为国家发展培育创新性人才的院校,因此“双师型” 教师不能单纯的是“理论”、“职称”的教师,而应该是兼具教育素养、实践技术专业素养的专业教师。因此,各省、师应该制定统一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指标,将教师专业素养、教育教学能力、实践技能、技术技能指导能力作为“双师型”教师的认证标准,进而形成统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认证标准。
(二)进一步完善“双师型”中文教师的培养机制。为保证高职院校“双师型”中文教师符合教育部要求,成为能够教书育人,促进学生实际能力提高的教师,国家、各级政府部门、学校需要进一步从多个角度不断完善“双师型”中文教师的培养机制,保障 “双师型”中文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的稳步提高。首先,从国家的角度出发,国家规定政策是教育意志的体现,只有国家明文规定完善“双师型”中文教师的培养计划、考核制度,各级政府、各个院校才能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努力将培养“双师型”教师团队纳入学校工作计划之中。其次,从各级政府部门出发,各级政府部门应该根据本地区高职院校教师的实际水平,分层次、分情况制定培训要求和计划。最后,高职院校在结合国家政策、各级政府文件指导的情况下,行根据中文教师的年龄、性别,采取“结对子”、“以老带新”等培训方法,完成一系列的培训计划。
(三)重视与企业合力构建校企交流平台。高职院校教育即是对学生进行的高等教育,同样又是对学生进行的职业教育。尽管高职院校中的“中文教师”的职业性处于边缘地位,但是依然不能离开企业和社会实际而单独存在。为了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高职院校“双师型”中文教师同样应该积极寻求企业的支持,深入探索企业与高职院校之间的合作新模式,打造高职院校-企业-教师一体化平台。想要构建一体化平台,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地方政府发挥桥梁作用,指定相关政策引导企业主动参与与高职院校的合作,帮助建设“双师型”中文教师。为了引导企业的积极性,政府需要看到企业的利益需求,以此为契机,落实正向激励的政策。第二,打通企业和高职院校的交流通道。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将学校教育培训资源和学生顶岗实习资源向企业开放。另一方面,企业可以积极进入高职院校兼职课堂教学,为高职院校中文教师提供适合的一线工作实习岗位,实现“引教入企”和“引企入教”的双向结合,从而打通企业和高职院校的交流沟通渠道。
三、总结
高职院校“双师型”中文教师团队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我国高职院校教师培训计划的必要过程。高职院校“双师型”中文教师具备“理论性”、“教育性”、“实践性”的共同特点,必须坚持认定标准一致性、培养机制完善化、校企结合一致化,才能够为高职院校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双师型”中文教师,“双师型” 中文教师才能够和其他学科的教师一起,在高职院校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角度培养优秀的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人力资源。
参考文献
[1] 罗炜, 李博.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情况调查研究 [J]. 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03):66-68.
[2] 魏子凡, 刘法虎, 朱苏.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探析[J].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03):50-54.
[3] 蒋丽琴. 新时代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研究[J]. 大学,2022(19):144-147.
[4] 李娜. 高职院校“ 双师型” 教师队伍建设[J]. 就业与保障,2022(06):139-141.
[5] 黄丽丽, 马宽斌.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 职业教育研究,2022(03):61-65.
[6] 袁珺.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与路径探究[J]. 知识文库,2021(22):112-114.
作者简介:杨璐影(1986.2-)女,汉,重庆,教师,硕士在读,重庆建筑科技职业学院,教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