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四川省统计学会重庆市统计学会
人口集聚效应凸显
人口规模上,成渝“双圈”总量平稳增长、增速快于全国、占比有所提高;人口密度上,增加明显、高于全国、“川低渝高”;城乡分布上,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与全国差距进一步收窄、城镇化进程“川慢渝快”;地区分布上,人口规模“川大渝小”、成渝“双核”人口虹吸效应凸显、人口集聚处于低度密集区、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全国、受教育程度地区间差异明显;人口流动上,更趋活跃、四川人口回流规模更大、四川省内流动现象明显。
人口分布受自然、经济、社会、环境等多因素的影响,存在着人均产出水平偏低、人口集聚水平不高、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人口受教育水平有待提升、人口红利消失、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有待提高等问题。
一轴两心多点”格局形成
经济联系强度分化明显
从整体上看,成渝“双圈”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分化现象明显,“双圈”的经济联系高度依赖部分重点城市。
从结构上看,成渝双城各自成圈现象突出,未出现跨省级行政区的城市组合,重庆都市圈和成都都市圈仍然是成渝“双圈”的主引擎。
从主要城市看,重庆主城区和成都是成渝“ 双圈” 两大经济极核,但重庆主城区与成都的经济联系并非最紧密,经济联系强度居第五位。
中心城市引领作用较为明显
重庆主城区与成都间的经济影响呈现非对称性,重庆、成都两大核极对对方各市影响程度有差异,并不是相互对称影响。都市圈现象在经济隶属度上也有所表现,重庆、四川对各自核极的影响占比约为三分之二,对对方核极的影响占比约为三分之一。
重庆中心城区和成都对成渝“双圈”其他城市的经济影响普遍较高,两大中心城市的引领作用较为明显。成渝“双圈”的中间地带受到重庆主城区和成都的交叉辐射,两核对交叉辐射地带经济影响较大,占比处于10%-12% 间。成渝“双圈”经济联系“一轴两心多点”格局已经形成,不过两大中心城市间的经济联系有待进一步提升;除成都、重庆中心城区两心外,城市之间经济联系偏弱,亟需高质量融合发展。
服务业集聚推动经济增长
成渝地区服务业集聚的专业化水平较为突出,但各个城市服务业集聚专业化水平变化幅度较小且变化趋势各不相同。重庆、成都作为直辖市和省会城市,服务业集聚的专业化程度较高,而内江、泸州和巴中等城市服务业集聚专业化程度则相对较低。
成渝地区服务业集聚的多样化水平变化幅度较小且变化趋势各不相同。重庆、成都服务业集聚的多样化水平表现一般,在成渝地区仅属于中等水平,而攀枝花、巴中服务业集聚多样化水平最高,尤其是攀枝花在所列城市中位居第一位,遂宁、广安服务业集聚的多样化水平增长较为迅速。
成渝地区服务业集聚的多样化比专业化更能推动地区经济增长。这主要是因为,在成渝地区的部分城市服务业的专业化集聚超出本地区承载能力,或者是集聚产业结构过于单一,对经济增长不利;而多样化的服务业集聚,使得知识、技术的溢出效应更加明显,更加有利于创新和技术进步,进而对经济增长产生良性循环推动作用。
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明显上升
近年来,成渝“双圈”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规模和占全国比重不断扩大,在西部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
从产业结构来看,成渝“双圈”进入“三二一”发展阶段,工业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但从成渝“双圈”四川地区、重庆地区内部来看,产业结构相似度较高,工业、现代服务业等支撑产业在全国的优势并不明显。
从产业融合现状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来看,成渝“双圈”已具备一定的产业融合发展条件和基础,近年来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也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
从产业融合发展影响因素来看,市场需求、人才素质、科技创新、市场竞争、政策支持等对成渝“双圈”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提升都具有正向的影响,尤其是市场需求、科技创新、人才资源的影响效果较为明显,拥有相对较高的弹性系数,但市场竞争、政策支持等因素对融合发展的影响还相对较小,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产业协同治理亟需强化
2016—2020 年,成渝“双圈”产业分工指数贡献度排名前15 名的产业种类并未发生显著变化;成渝两地的产业分工指数最高值是2016年的汽车制造业(0.24),远低于饱和值2,这些均表明产业分工合理度仍非常低,产业同构现象明显。成渝“双圈”产业协同治理存在四个方面问题:成渝两地区位条件相当,产业发展方向重合;产业协同范围较窄,产业集群发育不足;产业定位不够准确,协同体系尚不完善;协同立法推进缓慢,增加双城合作难度。
较京津冀等城市群多方位待提高
从规模效应看, 成渝“ 双圈”经济总量小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但人口规模大于珠三角,内需市场规模与京津冀、珠三角基本相当,市场潜力较大。
从经济关联效应看,成渝“双圈”产业门类齐全,但区际经济联系相对较弱,产业同构程度相对较高,产业集聚优势不够突出。
从辐射带动效应看,京津冀经济辐射力最强、辐射范围最广,成渝“双圈”经济辐射力最弱、主要辐射西部地区。
从协同创新效应看,成渝“双圈”协同创新能力相对较低,研发投入强度、专利授权量等均低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
从城镇体系发展看,成渝“双圈”中心城市发展能级还不够高,双核引领带动作用还需增强,同时城市体系建设还不健全,缺乏中等规模城市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