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电子信息产业协同发展情况如何?
- 来源:四川省情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协同发展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07-18 10:07
文/叶芸 刘玲君
近年来,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川渝两地创新实力最强、产业基础最好、渗透范围最广、经济贡献最多的支柱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协同发展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具有支撑作用。本文对区域内286家[1] 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工业企业开展问卷调查,探讨协同化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阻滞,寻求成渝两地密切合作的切入点。
成渝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全国重要一极
近年来,川渝地区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跃升发展,在全国产业版图中地位越发重要。2016 - 2021年, 四川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企业(仅含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行业) 从433 家增加到821家,营业收入从4068.7 亿元增加到8317.5 亿元,年均增长率15.4%;重庆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企业从401家增加到528 家, 营业收入从3971.1 亿元增加到6614.8 亿元,年均增长率10.7%。2021 年,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电子信息产业营业收入总量达到15990.7 亿元,比上年增长19.8%,占全国的比重由2016 年的7.6% 提高至9.2%, 已经成为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版图上的重要一极。
成渝电子信息产业协同发展竞争力较强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电子信息产业协同发展竞争力是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提升产业竞争优势也是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目的。从对产业竞争力有重要影响的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和同业竞争4 个关键因素,以及机会和政府2 个辅助要素来看,成渝电子信息产业协同发展竞争力较强。
生产要素协同
生产要素包括自然资源、地理位置、人力、信息、交通、资金等方面。
区位交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处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沿长江通道横轴和包昆通道纵轴的交会地带,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成都和重庆已经成为了西部地区拥有公、铁、水、空综合交通优势的特大城市,进一步提升了西部陆海新通道枢纽地位。调研中,39.3% 的四川受访企业和47.9% 的重庆受访企业认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有特殊的区位优势。
人力资源。截至2022 年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电子信息产业合计有从业人员近100 万人,规模以上企业2100 多家,核心元器件、卫星导航、网络信息安全等领域院士团队20 多个,电子装备材料、新型显示等省级顶尖团队100 多个。区域内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等48 所全国知名本科院校,其中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类专业综合排名全国第一。
资金。在《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22 年重大项目名单》中,总投资超过2 万亿,其中,电子信息产业投资主要分布在现代产业体系、科技创新中心等类别中。资本市场上,2022 年9 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份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在深交所上市,为成渝地区实体企业盘活资本存量、改善资本结构、提升资产流动性等提供了金融工具。
需求条件协同
市场需求是产业发展的动力。我国电子信息行业市场需求巨大,2022 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6%,分别超过工业、高技术制造业4 个和0.2 个百分点。从客户分布看,四川和重庆电子信息产业客户结构类似,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国外以及本地,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协同性有限。
产业集聚协同
电子信息产业由于其价值链环节依赖程度较高而具有较强的集聚性,呈现区域化特征。
四川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具有竞争力。以成都为中心,四川聚集了捷普、鸿富锦、戴尔、仁宝以及京东方等多家营收百亿元级企业,依靠产业龙头先发优势,重点引进、扶持培育了一批关联性好、创新性强、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高的项目,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重庆以汽车产业配套电子信息产业为主要优势。重庆作为重要的汽车产业集群,拥有完整的产业配套,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矩阵;在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汽车、整车等制造领域具有国内领先的产业基础;车载高精度传感器、车规级芯片、智能操作系统、车载智能终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汽车上的融合应用,全方位提升汽车智能体验。
同业竞争情况
行业激烈的同业竞争与该行业保持竞争优势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即同业竞争给企业带来创新、改进质量、降低成本、提升高级生产要素等一系列压力,从而促使行业保持竞争优势。
四川和重庆两地由于区位相近、要素和市场结构类似,电子信息产业存在较激烈的同业竞争。调研中,40.2% 的四川受访企业和34.%的重庆受访企业认为两地电子信息业同质化竞争激烈,尤其笔记本电脑、新型显示、集成电路等。
机会和政策协同
机会包括技术创新、市场需求剧增、政府重大决策等。政策协同是指两地政府加强协作,为企业提供所需的资源,创造产业发展环境。区域协会联盟作用逐渐发挥。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电子信息产业协同发展实施方案》中提出加强两地行业协会合作交流,加强产业互动合作,加快形成跨区域电子信息产业联动协同发展模式。调研中,16.6% 的四川受访企业和14.5% 的重庆受访企业表示已加入川渝地区本行业企业家联盟或行业协会。
协作措施陆续出台。近年来,川渝两地签署印发了《共同推动川渝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实施方案》《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促进工作方案》,形成了共同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协同发展的工作推进机制。
产业协同还存在明显短板
总体来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电子信息产业协同发展情况良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协同性欠佳,从上游来看区域内供应体系未有效形成,从下游看区域内销售体系未有效形成;产业链价值链偏低端,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大部分集中在整机组装环节,对芯片、操作系统、材料、设备等部分核心环节的掌控力不足,电子信息产品附加值偏低;高端人才紧缺,尤其缺乏高级嵌入式软件研发工程师、封装技术研发工程师、虚拟现实场景模型设计工程师、技术型高级管理人才等;产业融合共享机制未有效建立,创新交易、共享平台、一体化投融资机构等缺乏,信息共享不足。
未来仍需完善协同推进机制,拓展产业链,提高产业结构层次,加快人才培育,共享人力资源,充分发挥平台作用,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电子信息产业进一步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