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向多元安全第一
- 来源:四川省情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多元,食物,发展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10-28 14:11
文/本刊记者乔燕艳
中国古代先祖们的伟大创举中,拓展食物来源占有重要地位。
有巢氏猎取禽兽处理肉类,燧人氏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伏羲氏结网捕鱼驯养牲畜,创立渔业和畜牧业,神农氏耕种五谷制作炊具,撰写的《神农百草》极大地拓展了食物范围,黄帝蒸谷为饭烹谷为粥,形成了“吃饭”的概念,后稷教人稼墙,成为农耕文明的象征,等等等等。
此后,扁豆、蚕豆、豌豆、黄瓜、丝瓜、南瓜、茄子、菠菜、胡萝卜、马铃薯、番茄、辣椒、大蒜、葡萄、石榴等新鲜食物陆续引入我国,各大菜系慢慢凸显成型。咸甜辛酸,荤素得宜,历史在食物种类和口味的逐渐丰盈中悠悠向前。吃,也成为中国人民的社交用语,见面招呼“吃了吗”,散席关心“吃好了吗”,受人欢迎称为“吃香”,人际厉害则是“吃得开”。
解决吃饭问题,历来是发展第一要务。
亲历过食物短缺的长辈们,最看不得浪费食物。而经历过居家隔离的年轻人,切身感受到了家里有粮的踏实感。一代代人,总会在生活的波澜中认识到一句古语——农稳社稷,粮安天下。
习近平总书记早年在福建工作时,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指出:“现在讲的粮食即食物,大粮食观念替代了以粮为纲的旧观念。”多年后,大粮食观演变为大食物观。从2015 年首提“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到2022 年“树立大食物观”,“吃饭”的定义,已从水稻小麦等谷物主食,拓展到了肉蛋奶果菜鱼和菌菇等。粮食安全的概念,也演变为食物安全的概念。
面对食物安全这一宏大命题,在笔者有限的理解中,可拆解为对种质安全、预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等方面的保障。
种质安全,包括农作物的种质和畜禽的遗传资源。我国高度重视种质安全,2022 年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并印发《国家育种联合攻关总体方案》,加快培育自主产权的优良品种,以及耐盐碱等作物的选育,目前已建立起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四川在此方面表现突出,有九个种质(遗传) 资源入选全国十大农作物优异种质资源和十大优异畜禽遗传资源,数量居全国第一,并建成全国首个省级综合性种质资源中心库——四川省种质资源中心库,覆盖植物、食用菌、水产、畜禽等多类种质资源,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种源保障。但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之下,我国仍需持续加强种质资源开发和保护,进一步强化育种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种业企业国际竞争力,保护好这张至关重要的农业“芯片”。
预期安全,是让农业从业者对收入满意,对未来有信心。就四川而言,2022 年全省累计安排资金6.6 亿元用于扶持种粮主体发展。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相关调查显示,97.1% 的农户和87.6% 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表示享受过种粮优惠政策或相关补贴。但整体上,四川依然存在“谁种粮谁收益”未精准落地、种植成本不易降低、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等制约因素。因此,在大食物观对食物的更高要求之下,四川应持续加快提高科技水平,降低种植养殖成本,并给予更直接有效的政策帮扶,持续提振农业从业者的意愿和信心。
食品安全,是大食物观落地入口的关卡。2023 年上半年全国市场监管部门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情况显示,与上年同期相比,餐饮食品、酒类等25 大类食品抽检不合格率有所降低,但特殊膳食食品、茶叶及相关制品、蔬菜制品等8 类食品抽检不合格率有所上升。在食物来源日益丰富的未来,我国食品安全保障能力亟需持续加强。
生态安全,则是食物安全的现实根基。只有青山绿水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食物安全,重要程度,无需多言。
“食”向多元,安全第一。大食物观是新时代的必然选择,反映的并不仅是膳食结构变化,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方向。从吃得饱到吃得丰富、营养和健康,中国人民的饭碗里,装着的是一粒粒为国家美好未来奋斗而凝下的汗水结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