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农村如何“共富”?

  • 来源:四川省情
  • 关键字:农民,农村,发展
  • 发布时间:2023-10-28 14:16

  文/王雪锋王希李盼

  四川基础设施较落后、经济发展较缓慢、公共服务较薄弱的区域在农村。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决定着全省共同富裕的进程和成色,在乡村振兴中探索走出一条契合四川实际的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新路子任务艰巨、迫在眉睫。

  农业农村发展成效较显著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农业农村发展成效显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绝对贫困全面消除,实现全面小康。农村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消费水平稳步提高,公共服务大幅提升,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为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打下了良好基础。

  农业现代化进程加速推进。农业产业体系初步构建。至2021 年,全省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1个、数量居全国第2,累计认定省星级现代农业园区94 个、市级园区364 个、县级园区673 个。农村一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特色生态产业、农村电商、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加快发展。农业生产快速发展。2022 年实现农业增加值5964.3 亿元、位居全国第2,粮油、生猪等主要农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农业大省金字招牌持续擦亮。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2011—2022 年,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983 万亩,占耕地面积比重达到49.4%。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7%,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2%。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75家,居西部第1。累计培育农民合作社10.6 万个、农民合作社联合社461 个、家庭农场16.6 万家,培训新型职业农民30 万人次,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2.6 万个。

  农民生活品质显著提高。收入增长较快。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12 年高于城镇居民和全国平均水平,由2012年的7432元增加到2022年的18672元,增长151.2%。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持续增长,由2015 年的9250.6 元增加到2022 年的17199元,增长85.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67 元。基本公共服务显著提升,乡镇医疗卫生机构实现全覆盖,农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由每人55 元/月提高到105 元/ 月,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达到480元。居住环境显著改善,过半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治理,八成以上的行政村建成幸福美丽新村。

  城乡融合发展态势良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效初显。“十三五”期间,累计落户农业转移人口546万人, 保障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104.4 万人,农民工参加技能培训约250 万人次。县城和中心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初步形成由超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和小城镇构成的城镇体系,县城发展短板弱项得到有效改善,县城对乡村的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逐步健全。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制度基本建立,2022年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5%、98%。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有序开展,2021 年耕地流转率达40.5%。

  农民富裕程度仍然较低

  在农业农村实现较快发展的同时,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和农村发展相对落后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从共富情况看,农村居民的富裕程度仍然较低

  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的差距仍然较大。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呈现缩小趋势,但仍处于高位区间。四川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由2012 年的2.72 下降到2022 年的2.32,十年间下降了0.4。但从全国看,四川城乡居民收入倍差属于较高水平, 2022年排全国第18 位。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仍在不断扩大。四川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从2010 年的10347 元扩大到2022 年的24561元,扩大了1.3 倍,且有继续扩大的趋势。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呈现乏力态势。2015 年后, 四川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超过城镇居民的幅度减少到1 个百分点左右且在不断收窄, 2018 年后在全省加大脱贫攻坚力度、对农业农村投入持续增加的情况下,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超过城镇居民的幅度再次扩大,但随着部分政策逐步退出,农村居民收入增速继续领先城镇居民将面临较大压力。

  生活品质方面,农村居民在多个方面与城镇居民存在较大差距。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远低于城镇居民。2022 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是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1.61 倍,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比城镇居民高2.1 个百分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明显低于城镇。农村“水电路气房”、垃圾处理和信息化建设等基础设施远远滞后于城镇,无法很好满足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需求。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与城镇差距仍较大。2020 年全省城市义务教育阶段专任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是农村的1.46 倍。农村医疗保障能力相对不足,农村医疗保健支出占消费支出比重比城镇高2.3个百分点。

  从区域对比看,不同地区农村差距明显

  在全国范围内,四川农村居民收入与发达地区有较大差距。农村居民收入增幅绝对值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排在20 位左右;2022年在西部地区低于内蒙古和重庆,排第3 位。2022 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浙江的49.7%。

  在四川省内,各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明显。2022 年,成都平原经济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的1.3 倍,成都市是甘孜州的1.9 倍,龙泉驿区是美姑县的3 倍。丘陵地区、盆周山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等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等均落后于省内其他地区的农村。

  从农村居民内部看,不同群体间收入差距显著

  不同群体收入差距较大。2020年,80% 的农村居民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23.2%,全省农民高收入户收入是低收入户的5.5 倍,差距明显。农村低收入人群绝对收入水平仍然不高。2020 年,全省农村居民低收入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6151 元,相当于全国农村居民平均收入水平的36%,远低于东部发达地区。脱贫家庭持续稳定增收任务艰巨。2022 年,全省脱贫家庭人均年收入12631 元,为全省的67.6%,实现脱贫后,脱贫人口发展基础还不稳固,防止规模性返贫、实现稳定增收致富的任务依然繁重。

  以乡村振兴为抓手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统筹推进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加强易返贫人口的动态监测和帮扶力度,持续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为共同富裕建强基础;增强脱贫人口致富能力,统筹用好就业帮扶各项政策,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做好省内转移就业工作,确保脱贫人口就业数量不减少,各项收入保持较快增长;落实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重点帮扶村各项支持政策,积极开展精准帮扶,实施一批补短板促发展项目;在财力可支撑条件下,逐步提高低保、医疗、养老等保障标准,对大龄劳动力、半劳动力等实行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

  多渠道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持续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强化龙头企业培育力度,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小农户进一步联合发展、示范创建和规范提升;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符合条件的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和农村低收入等重点群体就业。提高农民经营性收入。围绕城乡居民对高品质农产品的新需求,大力推进农村一二三次产业融合互动,全面补齐生产加工链条,推动产业高端化发展。鼓励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发展,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将产业链增值收益更多地留给农户。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特别是土地制度改革,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制度,通过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动农民财富变现和增值,提高农村居民财富保有量。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调整、完善各类农业补贴,逐步提高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待遇,降低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险的个人缴费率,持续提高参保异地转移接续便利程度,强化农民未来收入保障力度。

  充分发挥科技兴农支撑引领作用。强化农业科技工作质效。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提高现代农业装备研发应用能力,推动高端智能、丘陵山区农机装备研发制造。加强现代农业烘干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加快创建“以粮为主、粮经统筹、种养循环、五良融合”的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壮大科技人才队伍。培养一批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充分发挥“农技协”、科技小院和“土专家”“田秀才”的作用。深化和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发展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实现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推动大量适用人才、技术直接对接“三农”、服务“三农”。

  加大对农村低收入群体的帮扶力度。加强对农村低收入群体动态监测。对农村低保对象和特困人员,以及因灾因病因意外等情况出现较大支出、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的人口,予以分类识别和管理,并进行动态监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对低收入群体家庭的生活保障水平,特别是针对老年人、残疾人、鳏寡孤独等特殊困难群体,要有明确详备的分类救助标准和“特事特办”的机制办法,确保其基本生活有保障。提高低收入群体发展能力。对有一定劳动能力且技能不足的低收入人群,要加强就业帮扶,促使其转变观念、提升就业务工能力。

  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攻坚行动,推进“水电路气网讯”查缺补短,提升农房建设服务水平。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大农村民生投入,创新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不断挖潜补短。推进区域医共体建设、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不断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提升乡村社会治理水平。持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建立村党组织带头人常态化培育机制,落实村级重要事项、重大问题经村党组织研究讨论制度,开展乡村治理试点示范活动,不断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作者单位:四川省新型智库发展促进中心)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