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融合全省就业规模总体稳定

  • 来源:四川省情
  • 关键字:城乡融合,规模,就业
  • 发布时间:2023-10-28 14:14

  文/王雪梅

  经过多年发展,四川产业体系日趋完善,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乡村振兴成效明显,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城乡深度融合具备了客观条件。同时,全省就业规模总体稳定,就业结构持续改善,为促进城乡高质量就业奠定了基础。

  全省就业规模总体稳定

  城镇新增就业年均破百万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四川始终把稳定就业作为工作的重要着力点,稳就业、促就业措施持续发力,全省就业规模总体稳定,在全国就业总量中占比稳中有升。2022 年末,全省就业规模达到4706 万人,在全国就业总量中占比为6.4%, 比2012 年提高0.3 个百分点。2022年末, 城镇新增就业99.6 万人,2012—2022 年,城镇新增就业年均突破100 万人。

  新型城镇化助推城镇就业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全省城镇就业规模不断扩大,2019 年末城镇就业占比首次超过乡村,2022年末,全省城乡就业结构为53.3∶46.7,城镇就业人员达到2508万人。

  服务业成为吸纳就业最主要部门

  四川经济快速发展带动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就业结构与经济结构保持同步优化调整,传统农业部门就业比重逐步下降,非农业部门就业比重不断提高,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明显加强。2016 年末服务业就业占比首次超过第一产业成为最主要的就业部门,2022 年末,全省一二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为34.0∶22.8∶43.1。

  城镇私营、个体就业规模扩大

  在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的发展带动下,就业渠道更加多元,就业形式更加灵活,夜间经济、平台经济不断激发就业市场活力。2022 年末,全省城镇私营[1]、个体及灵活形式就业人员在城镇就业人员中的占比为64.9%,成为最主要的就业吸纳主体。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保持高位

  作为农民工大省,四川多年来持续深化农民工战略工程。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始终保持高位,省内转移持续增加。2022 年,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人数达到2629.8 万人,其中省内转移1512.6万人,占比57.5%,对全省就业总量的贡献率为32.1%。

  劳动报酬和权益保障稳步提高

  2022年,全省城镇全部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84912 元,比2020年增长6.7%。社会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2022年末,全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3327.2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为1179.0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544.8万人。

  就业结构亟需优化

  第一产业就业占比较高

  尽管近年全省城乡就业和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在逐步优化,但与全国水平相比仍有不小差距。2022 年末,全省城镇就业占比较全国低9.3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就业占比较全国高10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占比较全国低4 个百分点,城乡就业和三次产业结构仍有提升空间。

  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且老化严重

  一是劳动年龄人口[2] 总量呈减少趋势。2022 年末,四川常住人口中15-64 岁占比为66.8%,比全国低1.4 个百分点。从总量上看,2010 年全省劳动年龄人口为5796.5 万人,2022 年末为5596 万人,12 年间减少了200.5 万人,减幅达3.5%。

  二是区域、城乡分布差异大。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四川劳动年龄人口呈现明显向成都聚集的趋势。2020 年成都市的劳动年龄人口在全省占比为27.3%, 比2010 年[3] 上升了6.8 个百分点。

  从各地区总量变化情况看,十年间全省仅成都市和凉山州两地劳动年龄人口实现增长(29.0% 和2.8%),其余19 个市(州) 均为负增长,其中11 个市(州) 减幅达到两位数,遂宁市、巴中市减幅分别达到24.0% 和23.8%。从城乡分布来看,有60.3% 的劳动年龄人口在城镇, 十年间增加了884.2 万人,增幅35.5%; 而乡村则减少了1077.0 万人,减幅32.6%。

  三是劳动年龄人口老化严重,乡村尤为突出。2010—2020 年,全省45-64 岁年龄组的人口呈增长趋势,由34.7% 上升到了46.3%,老化趋势较明显。分城乡来看,城镇劳动年龄人口中45-64 岁占比为42.1%, 其中55 - 64 岁占比为15.7%; 而乡村劳动年龄人口中45-64 岁占比为52.8%,比城镇高10.7 个百分点,其中55-64 岁年龄组有469.6 万人, 占比为21.1%,比城镇高5.4 个百分点。

  劳动力素质需提高

  新技术变革日新月异,新就业形态发展给劳动力素质提出了新要求,带来了新挑战。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四川15 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24 年,比全国的9.91 年低0.67 年;四川文盲率为3.98%,比全国高1.31 个百分点;每10 万人中拥有大学(大专及以上)、高中(含中专)、初中文化程度的人数均不同程度低于全国水平;15—64 岁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07 年,比全国低0.48年。人力资本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新时代城乡融合下的就业发展战略思考

  充分发挥就业优先战略的制度保障作用

  作为均排名全国第五的人口大省和就业大省,四川要加快健全与宏观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就业政策体系,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改善就业环境,提高就业质量,不断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切实把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抓紧抓实抓好,以高质量充分就业助力四川现代化建设。

  持续加大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双向推动力度

  坚持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继续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吸引各类生产要素向县城流动聚集,扩大县城就业需求。加强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城乡居民平等参与城镇化进程,实现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目标。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健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流动机制,以产业兴旺为重点,生态宜居为关键、乡风文明为保障、治理有效为基础、生活富裕为根本,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多渠道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同时坚持农民工输出与回引并举,吸引各路人才“上山下乡”投身乡村振兴。

  健全人力资本培育体系和人才流动机制

  建立健全人力资本培育体系,既要从全局层面考虑如何让劳动力资源和结构适应人工智能带来的种种变化,也要加强相关领域的教育培训以保证未来劳动力具备所需技能。农民进城仍是城镇化推进的重要标志,要建立完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帮助农民工提高知识素养和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的职业技能,提高农民工群体的就业能力。加快建立健全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引导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和异地转移就业。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机制,保护外出务工经商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财产权利。并针对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解决好欠发达地区人才吸引力不足对城乡融合带来的影响。

  (作者单位:四川省统计局)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