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家庭医生是否让居民有“医”靠?

  • 来源:四川省情
  • 关键字:重庆,家庭,医生
  • 发布时间:2023-10-28 14:21

  文/杨雪玲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有利于基层首诊, 是推进分级诊疗制度的核心。为了解重庆各区(县)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现状及服务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居民诉求,更好地发挥家庭医生服务制度的积极作用, 近日,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对涪陵、江津、合川等13 个区(县)内的468 名城乡居民进行专题调研,并对卫生健康委等相关部门进行走访。结果显示:九成以上受访居民知晓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相关内容,六成以上已签约的居民在首诊时会选择家庭医生。但因服务对象数量过多,医疗水平相对较低等原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存在“签而不用”“签而不会用”等堵点,需从提高诊疗服务水平、优化诊疗设施设备、加强政策宣传解读等方面入手打通基层医疗服务“ 最后一公里”。

  半数以上受访居民已签约家庭医生

  2017 年以来,重庆各区(县)按照统一部署,陆续启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主要以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核心,以区(县) 级医疗机构为补充,全科医生、护士、公共医生、乡村医生等组成签约团队。服务对象以建卡贫困户、慢性病、残疾人、重症精神病人等重点人群为主,对其开展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及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

  本次调研的468 名城乡居民中,九成以上(96.4%) 表示听说过家庭医生有关信息, 其中半数以上(54.8%) 表示对相关内容很了解。居民了解此类信息来源渠道(多选)以村/社区广播、横幅、传单宣传为主(57.7%),其次为医疗卫生机构介绍(45.9%) 和电视电台新闻(29.9%)。

  受访的468 名居民中,248 名已经签约了家庭医生服务, 占53.0%,其余47.0% 尚未签约。签约渠道以村(社区) 工作人员推荐为主(占比54.4%),有41.5% 则是通过医疗卫生机构引导签约,还有4.1% 是应单位要求等途径签约。

  “签而不用”“签而不会用”现象普遍

  在已签约的248 名受访居民中,签约时间已有三年以上的占40.7%,签约时间在一年至三年的占28.6%,签约时间在半年至一年的占16.5%,签约时间在半年内的占14.2%。近八成(79.8%) 受访居民在签约后使用过家庭医生服务,其余两成从未使用过此项服务。在使用过家庭医生服务的198 人中,有79 人使用次数超过5 次,占39.9%;47 人使用次数为3-5 次,占23.7%;72 人使用次数为1-2 次,占36.4%。问及身体不适时首诊会否选择家庭医生,已签约的居民中的62.1% 表示“会”,12.9% 则表示“不会”,另有25.0% 则表示会视情况而定。

  值得注意的是,在签约时间超过3 年的101 名受访居民中,有11名从未使用过家庭医生服务, 占10.9%, 存在“ 签而不用” 现象。在已签约的248 人中,也有67 人表示不清楚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使用方法和适用范围,占27.0%,存在“签而不会用”现象。部分居民表示,曾经签约过家庭医生,但直到现在对家庭医生的基本信息、联系方式等都不清楚,因此从未使用过此项服务。

  服务能力与服务需求不匹配

  在使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受访居民中,使用的具体内容(多选)主要集中在慢性病管理(58.6%)、一般健康咨询(46.8%) 和普通疾病预防(43.6%),而特殊人群康复服务、传染病预防及疫苗接种和疾病转诊预约服务的使用率则较低(均不超过20%)。这与家庭医生服务对象过多,服务能力和水平有限等因素有关。

  一是家庭医生服务对象过多,无法逐一兼顾诊疗需求。相关医疗机构负责人介绍,目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成员均是各卫生院的主力医护人员,家庭医生只是日常繁忙医务工作之余的一份“兼职”;多地反映,一个家庭医生医疗团队需服务的签约对象超千名,人手严重不足导致家庭医生只能将重心放在老年人、特病、慢病等重点人群,对一般人群的服务有所不足,例如开州区巫山镇清明村,全村4 个村医需要负责1700 多名常住人口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服务能力和精力难免跟不上。

  二是家庭医生与医疗机构相比设备和技术相对较弱。46.8% 的受访居民表示,家庭医生团队医疗水平参差不齐,设施设备落后是影响签约服务推进的主要障碍。一些医生和居民反映,家庭医生医疗设备有限无法进行深入检查,提供的服务多为血压血糖等常规检测、体检报告解读、感冒等普通疾病诊疗,医疗水平十分有限,多数居民更倾向于去医院进行诊疗,所以大多数居民的参与意愿不强。

  让居民真正有“医”靠还需多方发力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促使具备条件的全科医生,与签约家庭建立起一种长期稳定的契约式服务关系,为居民提供主动、连续、综合的健康服务,是实现“基层首诊”的重要举措。但受多重因素影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推进并发挥积极作用上还存在阻碍,应从多方面发力提高服务效能。

  加大投入,统筹协调。相关主管部门应通过医共体等形式推动家庭医生管理服务紧密衔接、上下联动,充分发挥牵头医院作用,加快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具备“医、防、管”等能力的复合型骨干人员,并根据“基层所需,群众所求”的原则,共同研究制定个性化服务包。进一步完善家庭医生相关政策,加大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财政支持力度,缓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人员和经费压力。

  优化设备,提升能力。相关主管部门和医疗机构要提升家庭医生诊疗设施设备配置水平, 加强对签约服务内容、工作方式方法、临床业务知识和公共卫生服务技能等方面的培训, 使家庭医生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从软硬件双方面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水平提升。

  丰富形式,加强宣传。充分利用电视电台、网络媒体、海报横幅、健康保健知识宣教等方式,加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相关内容的宣传。可充分挖掘先进典型事例,提高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接受度、认可度,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开展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作者单位: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