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扩散现象背景下的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系馆更新策略研究

  • 来源:建筑与文化
  • 关键字:高校建筑,文化扩散现象,更新策略
  • 发布时间:2024-03-16 13:29

  文/于颖斌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

  内蒙古绿色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内蒙古自治区绿色建筑重点实验室

  李鹏涛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硕士(通讯作者)

  内蒙古绿色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内蒙古自治区绿色建筑重点实验室

  摘要:高校建筑作为高校文化代表的重要一环,它能够较完整地体现出学校的整体风貌和校园的文化建设。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校园建筑面临着个性丧失、活性不足等问题。文章首先通过文化地理学相关概念下的校园建筑文化分析,了解高校建筑文化现存问题。在此基础上以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系馆为例,通过对高校建筑在文化地理学视角下的文化扩散现象进行“横断性”的研究,即通过“动态”与“多维”的研究方法,对建筑形态、功能空间、建筑景观等方面在旧工业改造背景下的建筑循环系统中进行分析,同时对高校建筑更新策略进行研究,并总结高校建筑更新策略。以小见大,引证高校特色文化的挖掘对于整个校园活力塑造的重要性,探寻高校建筑更新发展新方向,旨在活化高校历史文脉,为其他相似的高校建筑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文化地理学;高校建筑;文化扩散现象;更新策略

  引言

  高校文化是城市文化重要的一环体现,其中高校建筑作为文化承载体的重要课题,其自身有着发扬城市文化的重要使命,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受到较高的重视。然而随着城市现代化的推进,“千城一面”的现象加剧,高校建筑也暴露出特性不明显、活力不足、难以调动学生的利用率与高质量的空间使用感等现象。笔者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发现文化扩散现象的研究,启示着某些校园特色文化对校园个性塑造的重要性,启迪着校园文化传承的发展新方向。内蒙古工业大学作为高校改扩建工程的代表性样本,尤其体现了其建筑文化扩散现象对校园建筑文化活力的调动性和补充意义。高校建筑对校园文化传承和保护有着重要作用,如何通过高校特色建筑文化扩散现象的研究使校园建筑得到较高的活性发展是文章研究的主要课题。

  1文化地理学相关概念阐述

  1.1文化源地概念阐述

  文化源地是文化地理学论述的最重要的课题之一,它是文化的开端和起源的地理位置。同时,也是文化圈的源起位置,是某一种文化特质的源地或某一种文化综合体的发源地,在文化地理学的相关概念形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位置,文化源地处于文化区的核心位置,文化扩散就通过文化源地和文化区形成。

  1.2文化传播概念阐述

  文化传播概念也就是包含所谓的文化扩散概念,它指的是一种文化或者一类文化综合体从一片地区传到另一片地区的过程,文化地理学着重研究文化传播现象中的文化扩散概念,在文化源地周围就会形成的文化扩散现象,其边界有的明显,有的模糊。

  1.3文化区概念阐述

  文化区指一个特定的文化形式,一种特定的文化体系形成于一个特定的区域,举个例子,就像一个具有特定区域的居民区就会通过不同居民形成一定的文化体系。文化区是一种文化特质特定形成的地理位置,文化传播中形成的文化递进或者模糊的现象,常常体现为不同地区的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同与融合。文化区的边界是变化着的和具有不确定性的。文化区的变迁,导致文化综合体在时间与空间上不断改变的特性。

  1.4文化景观概念阐述

  文化景观指的是在自然景观环境上附加的人类活动综合所产生的文化景观,可以分类为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物质文化景观指带有物质性质的人类景观表现物,非物质文化景观指不带有物质性质的人类表现物,如音乐、法律等。

  2文化地理学背景下高校建筑文化现存问题及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系馆文化背景介绍

  2.1文化地理学背景下高校建筑文化现存问题

  一是文化核心源地不确定。高校建筑同周围环境共同承担着传承城市历史文化的重任。但随社会发展,高校建筑样式和建筑风格多样化,但这些丰富的建筑风格同时出现在同一所高校中,缺乏统一规划的建筑风格会将校园建筑文化过度消费,导致建筑文化核心模糊不定。

  二是高校中缺乏具有代表性的地标建筑。一座具备高度影响力的高校建筑在高校中是十分重要的,以其为点可以对其他建筑产生扩散影响,增加校园建筑体系完整性。

  三是高校文化区中缺乏整体的建筑文化体系,许多高校没有统一的文化物质和文化综合体,导致校园建筑功能单一、设施单一,缺乏趣味和历史特色。

  四是校园文化景观的单一和残缺。文化景观反映了高校一定的地理特征,可以加强校园建筑的辨识度。缺乏文化景观同时就失去了具备高活性的公共空间。

  2.2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系馆文化背景——旧工业建筑改造下的建筑系馆

  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系馆是旧机械厂改造项目,曾经的铸工车间,于1968年建设,1971年投产,静立在校园已经有40多年。2008年初,学校建筑学迎接建筑学教学评估,为了改善专业教学条件,学校决定将这座旧厂房改造成建筑系馆。建筑系馆的旧建筑改造,不仅对周边后期建筑具有引导性影响,对整个校园的地域性、文化性特征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影响力。

  3基于文化地理学的高校建筑更新策略研究——以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系馆为例

  3.1文化源地与文化扩散——北方高校特点

  3.1.1建筑材料

  内蒙古大学建筑学系馆主体建筑材料为清水砖墙,局部为玻璃构造,比如入口阳光房。清水砖是北方建筑最常用的建筑材料之一,既有一定的强度和耐久性,又因其多孔而具有一定的保温绝热、隔音等优点,在北方常用,因此适用于作墙体材料。旧建筑改造将研究对象放进动态的循环系统之中,保留了旧建筑的墙体,因其红砖的独特颜色,在大部分是灰白色的校园建筑中处于比较显眼的地位,色彩的冲撞能使它更多地引起学生和教工的注意,使它的旧机械厂生命的延续得到更多的关注。如建筑系馆二期C馆,也使用了建筑系馆的清水砖,产生了建筑系馆材料的扩散现象。

  3.1.2建筑形态

  从宏观的角度看,整体建筑系馆形态并未做很大改变,而是将旧建筑与新功能相互融合。这是一个天然的建筑馆,各处分布的单个空间也具有较高的契合度:接近天窗的上部空间,光线合理,是一个天然的美术教室;安静的下层角部阳光充足,设为图书阅览室;南部独立的车间尺度得当,是一个视线和音质俱佳的报告厅,报告厅南是每当有报告会贴出海报的布告栏……整个建筑主体呈倒C形,有两个主要入口,分别在西面和南面,整体组成部分均为长方体,是最好的保温隔热状态,所以大部分表皮面积与校园相贴合,造成了与校园大面积融合的现象。

  3.1.3建筑体量

  建筑整体原有体量3000平方米,改造后体量达到5800平方米,主体建筑一共三层,分为A馆和B馆,外加上报告厅。在整个校园建筑中建筑系馆处于中等体量,并不占据过多空间的体量使建筑与校园形成了一种交互体现的关系,同时建筑系馆虽然体量不大,但其建筑底蕴深厚,建筑文化氛围强烈,可以看作校园地标性建筑,当学生走到建筑系馆时,建筑系馆相比于其他学院大楼显得较小的体量,给人以亲切感和乐于接近探索的感觉,这对校园文化从建筑系馆向大家展示起到了很好的影响作用。

  3.2文化扩散——适宜功能的植入

  3.2.1空间形态——共享空间

  关于建筑系馆内的共享空间,共分为三大类,首先是位于A馆西部的垂直组织评图室,是一个位于二楼的开放式空间,用展板作为间隔,平时还会作为自习自学空间,同时北面形成一到三楼的相同空间序列,随着时间推移,成为四度空间艺术;第二个是位于A馆一楼东部的艺术沙龙,一般同学们对于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就在这里,这是一个视线开阔的空间;三是B馆入口的展览空间,作为通透空间,这里的作用是展示学科竞赛或者学习成果的图纸或者模型。可以说按照文化地理学定义分类,系馆内形成整体的建筑文化体系,具体表象为建筑空间的一致性和流动性,从A馆的开放式门厅开始,由三个开放式的共享空间围绕着门厅,体现着文化的融合,边缘建筑空间为一般性教学空间、办公空间和报告空间,成为整个建筑系馆的边缘区。

  3.2.2空间功能——集中与分享

  整个A馆将办公空间和图书馆集中在东侧三个楼层,以便教师和研究生探讨活动的发生,将共享空间这种比较喧闹的空间分散地安排在A馆东西两侧和B馆一楼,并且将办公区与共享区利用一楼大厅与A、B馆相互连接的走廊分开,很好地解决了集中空间与分享空间的特性功能不同的关系。办公区由三个一楼直通三楼的方便且独立的楼梯作为办公区的交通空间,但是其中二楼楼梯与西侧评图空间由一个很长的空中连廊相连接,解决了办公区与共享空间交流的问题。在形成功能多样、设施多样、充满趣味的同时保留了原有建筑的历史文脉。

  3.3文化区与文化扩散

  3.3.1基地位置

  建筑系馆位于学校中心位置,东侧为校园操场,西侧是材料学大楼,北侧是综合楼,南侧是校园篮球场。处于校园核心的建筑系馆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同时它也很好地利用了这样一个位置,对于校园建筑文化的个性化保护与发展作出了应有的努力。首先它很好地利用了四面的交通空间,尤其是两个系馆主入口,正对着西面和南面的开放空间,同时两个主入口通向入口加建玻璃房,这里的入口占据了系馆最主要的位置,主从空间到达方式同排布比较合理。

  3.3.2建筑分布——A馆与B馆

  建筑馆A馆位于建筑馆B馆南侧,其建筑功能分布清晰,A馆是办公区和开放区域,B馆作为教学区。报告厅作为建筑从属关系位于整体建筑西南角。将整个建筑系馆作为一个文化区来看,人们在其中可以是动态的,可以了解不同体积空间在动态上的关系,让人领悟到“过渡感受”,获得不断移动的视野。同时人在建筑中领略运动与变化着的空间形象,是一种奇妙的感受,将这种心理感受作为尺度的把握,是建筑的五维体现,可以体味到建筑是多层次、多结构、综合的文化体。

  3.4文化景观与文化扩散

  3.4.1景观分类

  建筑系馆的景观分为静态景观和动态景观,两种景观都可以很好地体现建筑系馆的地理特点。静态景观包含露天舞台区,在有一些室外活动的时候,同学们会在露天舞台表演;系馆停车区,这里在构造节时就可以作为模型场地,一场多用;东面有一个蒙古包展示区,使同学们可以直观地看到蒙古包的构造和形态,这些都使建筑系馆景观空间成为具备活性的公共空间。动态景观位于入口玻璃阳光房周围的水景,给人以活泼动感的感受,这一小片水景,即位于室外,也位于室内,融合了室内外空间,起到了过度作用,活化了室外空间的气氛。

  3.4.2景观边界

  系馆的景观边界是明朗的,在建筑外围分别有独立功能景观空间,这些景观空间不但与使用这栋建筑的人、也与外围路过的人有很大几率的接触机会,这也为建筑系馆教学文化向整体校园同学输出,造成了一定的扩散现象。

  3.4.3景观融合

  当建筑系馆的外围景观与校园空间相互影响时,就产生了景观融合现象,同学们乐于了解这栋建筑有时候是通过一些外围景观里诞生的系馆活动所影响产生的,比如构造节,通过摆放在场地内的构造模型使场地内的同学与场地外的同学进行交流与讨论;建筑学讲座,使同学们加入到场馆活动中来,这种文化扩散现象的产生就依赖于一定的随机景观融合现象。

  4高校建筑更新策略

  综上所述,针对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系馆在文化地理学背景下的改造手法分析,可以总结高校建筑更新策略为以下内容。

  4.1建筑原态风貌的适当保留

  在整体布局上,以尊重文化区传统风貌为基础,传承历史、因地制宜,适当保留原有建筑重要组成部分及可以体现高校建筑文化的具有特色的建筑细节,避免大拆大建,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新改造,附加上适宜的尺度、配合的色彩与材质以及相似的新的建筑形态,以融于周边环境,再结合现代化建筑设计手段及建筑材料适应城市现代化发展。

  4.2共享空间场所的营造

  在局部布局上,适度创造良好的共享空间。比如本文案例入口阳光房的设计。共享空间场所感的营造依赖于入口局部或是特殊空间与使用者的互动,同时有助于使用者对建筑快速产生同理心与参与感,它可以在吸引、保留和引导使用中发挥重要作用,并改善使用者与建筑之间的交流。成熟的共享空间同时可以提供合理的休息、休闲和社交服务,一地多用,利用好开放式共享空间,可以丰富建筑功能和建筑设施,使空间具备多种使用功能的趣味性与空间活力。

  4.3适宜建筑功能的植入

  适度地在更新建筑时加入合理的功能区不但可以满足建筑本身功能需要,同时可以带动激发区域活力。如案例中的露天舞台区域,构造节等室外景观区域。景观也是建筑组成的重要方面,通过人与景观的关系和人如何利用景观可以引导人对于建筑与环境的理解和感受。不同景观分类明确,与周边建筑做到良好的景观融合,使建筑与校园空间形成正向循环的相互影响,增加建筑适宜空间功能的利用率。

  4.4建筑历史文脉的激活

  以改扩建建筑为核心建立高校文化区的文化系统,以历史文化为引导推动建筑发展才是长久传承之计。整体风貌、道路肌理、地域语言符号等文化记忆的不断丧失,使高校建筑文化逐渐变成一个丧失文化内涵的空壳子。在高校建筑的更新中,文化复兴占有重要的导引作用,对高校建筑进行保护、挖掘、激活,把完整、丰富的珍贵记忆保存下来,将建筑的故事挖掘、串联、叠加,就形成了历史,让历史跟今天的生活融在一起、传承下去,使建筑文脉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结语

  本文通过对内蒙古工业大学的建筑系馆项目进行分析,着重在建筑文化扩散方向将文化区、文化景观、文化源地与文化扩散现象之间的关系通过案例展现出来,同时阐述了通过文化扩散现象对改扩建校园特色建筑文化进行活性更新分析,得出高校建筑更新策略,对高校建筑的保护更新提出中肯的价值观,可见“特色”对于整个校园文化个性化营造的重要性,旨在通过优秀案例对今后校园建筑文化传承的思考给予一些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李莘茹,张元,刘君浩.高校建筑中工业遗存更新改造设计研究[J].华中建筑,2021,39(08):39-42.

  [2]于辉,唐东炎.高校旧工业遗存再生的适应性原则探究——以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馆为例[J].建筑技艺,2018(03):121-123.

  [3]张宇.当代高校旧工业遗存改造案例分析——以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馆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1(18):169-170.

  [4]杨皞.建筑系馆体验性——以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系馆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6(04):216-217.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