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山北路的建成与变迁研究

  • 来源:建筑与文化
  • 关键字:建设初始,发展变化,影响因素
  • 发布时间:2024-03-16 13:43

  文/陶书竹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智能制造学院讲师硕士

  戴相喜南京市测绘勘察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硕士

  摘要:中山大道是民国时期首都南京的中轴线,是民国首都道路最主要的标志性的工程。今天的中山北路依旧是南京城区的主干道之一,是南京城北进入南京市中心的重要门户和黄金通道。文章以南京中山北路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调查法和文献阅读检索的方法,收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现状数据,综述了南京中山北路的建设初始和发展变化,分析了其变化的影响因素,得出了南京中山北路的建成与变迁促进了城市发展建设的结论。文章为南京市城市更新保护和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和资料,有助于南京城市规划发展建设。

  关键词:南京中山大道;南京中山北路;建设初始;发展变化;影响因素

  引言

  中山路最早出现在广州。随后,全国多个大小城市相继将改建或新建的重要道路以中山命名。南京的中山路是为迎接孙中山灵柩而新建设的道路,也是南京的一条城市主干道,具有特殊意义。中山路是南京市第一条现代化道路,其建设与变迁伴随着民国首都的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设以及改革开放后城市的飞速发展。本文选取中山路的中山码头到鼓楼一段(即中山北路)为研究对象,进行重点研究,随着城市的更新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南京中山北路在南京城北逐步建成与发展,为南京长江两岸的交通运输提供了便利,同时促进了南京城市的经济发展。

  为了满足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南京城市变迁研究和南京城市建设中文化保存等各方面的需求,本文通过大量实地调研和文献资料查阅,综述了南京中山北路的建成与变迁过程。本次研究有助于了解南京老城区发展变迁的历史,对于南京城市发展史的研究、南京历史资料的完善、南京城市规划与管理方面都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的借鉴意义和作用。

  1南京中山大道初始建设

  1.1南京中山大道的建设缘起

  1889年,两江总督张之洞提出了在南京城内修筑近代道路的设想;1895年,修建了穿越南京城南北的南京历史上的第一条新式街道——“江宁马路”,在原有的土路基础上增宽路幅至6~9m[1]。19世纪末,上海英式马车十分流行,不少旧式街道为此进行拓宽改建,于是“马路”一词应运而生。因而,南京也沿用“马路”名称。其实,当时它的质量也只略优越于“土路”而已,也只能做到“晴通雨阻”。当时“江宁马路”成了贯通南京城市南北的主要干道。“江宁马路”的北段实际上就是如今中山北路的基础。1899年后,南京开辟为对外商埠,市内交通量大增,鼓楼北片地区又新建了商埠街、大“马路”和二“马路”。

  1927年,国民政府再次定都南京,一国政治中心的确立必然会对该政治中心(首都)进行大规模建设,因为它关系着一个政权统治的稳定和“首善之区”对全国城市的示范作用。而在诸多新建设中必然会首先修建道路,因为开辟道路、发展交通才能带来政令畅通和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一系列发展。1928年2月1日,确定南京城市干道的基线为:(1)中山大道;(2)中央路;(3)中正路(今中山南路);(4)汉中路。其他干路以此基线平行或垂直布置。为确保奉安大典①于1929年6月1日如期举行,南京特别市政府专门负责修建了由江边码头直到中山门的中山大道。

  1.2南京中山大道工程建设

  1.2.1工程概况

  中山大道整个线路征收土地65000亩,拆迁民宅497户,房屋面积95000m2,青苗废除面积90000m2。施工后期正值南京隆冬季节,雨雪绵绵,施工艰巨,但该工程为迎榇大道,不可耽误。经过各方努力,一期工程终于于1929年5月底之前完成。初始路幅宽度约为20m,工程一期费用128万元,动用了爱国华侨购买飞机的捐款150万元中的大部分[2]。

  1.2.2地形地貌原状

  中山大道修建线路由长江漫滩延伸至紫金山脚下,沿线地形复杂,民宅建筑众多。本文以中山码头到鼓楼一段(即中山北路)为重点研究对象。长江边至挹江门一段,该段池塘连片,一个接一个,必须填平夯实;挹江门至和会街一段,是一片高粱、芦苇和竹林,必须砍伐和平整;和会街附近老房屋众多,动迁麻烦;鼓楼一带是一片草木丛生的山冈坡地,必须整平。

  1.2.3修建后的中山大道概况

  奉安大典后,市政府对中山大道又进行了多次改造修建,路幅宽度由初始的20m拓宽至40m。在当时,这是南京城内第一条最宽、最长的道路。它全长12001.94m,其长度比当时号称世界第一长街的美国纽约第五大道还长3218m[2]。最终形成3板块路型:快慢车道+游憩岛(安全岛、绿岛、隔离带)+人行道。也就是道分五股,中为快车道,两旁有绿岛相隔,继之为慢车道,再两侧为人行道。

  中山大道建设过程中还建有两座桥,一座是中山桥,位于中山北路跨惠民河(已于1998年被水泥盖板封住,现为郑和中路);另一座是逸仙桥,在今中山东路。

  2南京中山北路变迁

  中山大道全程较长,并由四条不同方向的路段组成。1933年,南京市政府以鼓楼广场和新街口广场为节点正式将中山大道分成三段,分别是: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东路,全长近13km。其中,中山北路全长5572.9m,20世纪90年代又扩延100m至5672.9m。

  2.1道路名称的发展变化

  由于政治、经济、社会、人文等因素的影响,中山北路的名称也随之发展变化,至今主要变化如下:(1)1929年,叫“中山大道”(北侧);(2)1933年,因其位于中山路西北侧,当局取其名为“中山北路”;(3)1949年,南京解放,仍沿用“中山北路”;(4)1966年到1975年,此路改称“革命路”;(5)1975年以后,恢复“中山北路”原名,沿用至今。

  2.2道路布局的发展变化

  2.2.1道路路幅的发展变化

  奉安大典后,市政府对中山大道进行了多次改造修建,路幅宽度由初始的20m拓宽到40m。由于中山大道拓宽建设受到道路沿线两侧城市建筑物限制,随着经济的繁荣,沿线建筑不断崛起,使其难以适应城市交通发展的需要,只能在解放初期的40m路幅宽度内,局部调整主车道行车通行能力,来满足日益递增的交通量。

  2.2.2道路横断面的发展变化

  根据资料查阅和现场调查,中山北路主要分为四种典型的横断面,其余的路面基本与其相似。

  (1)中山北路大唐下关发电厂-郑和中路路段。保留民国时期的路面,宽40m,基本没有变化。

  (2)中山北路胜利纪念碑-挹江门路段:中央分隔带侧分带(绿化带)由4.0m压缩为3.0m,主车道由10.0m增设到12.0m。

  (3)中山北路挹江门-江南水师学堂路段:人行道宽度为5.5m,慢车道宽度为5.5m。

  (4)中山北路江南水师学堂-盐仓桥-鼓楼路段:通过调整行车道外侧的侧分带(绿化带)的宽度,来增设主车道行车宽度。即:主车道两侧侧分带(绿化带)的宽度各由4.0m压缩为1.5m,主车道的宽度由10.0m增设到15.0m。

  总体上,各路段通过调整人行道和慢车道的宽度,调整行人和非机动车的通行能力,来满足对道路通行能力的需求。

  2.3绿化景观的发展变化

  2.3.1绿化景观变化概况

  民国时期,中山大道建成后,城市建设注重其两侧的绿化景观布局。当时的中山北路和中山路、中山东路一样,整个中山大道都种植了刺槐、悬铃木等行道树。1937年,日军侵占南京后,大量树木被破坏,树木荒芜日趋严重。抗战胜利后,当局忙于内战,公共建设萎缩,街道绿化被暂时搁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京市、区人民政府重视发展城市干道绿化,多次发动居民、机关干部、部队官兵和学校师生参加中山北路沿线植树造林活动。城市主干道道路绿化植物可以分为乔木、灌木、草本三类[3]。

  2.3.2典型路段(挹江门至鼓楼段)绿化景观变化

  中山北路干道的绿化情况以挹江门至鼓楼段更为良好。路型为3板4带式,绿地8273m2。1949年前只有少量行道树,至1957年逐渐增多,以刺槐为主。1957年统一为悬铃木,因树冠环状形整枝,生长明显,逐步郁闭,树下植物生长日益受影响,加之“文革”中的人为损坏,萨家湾处尚存海桐。1985—1987年栽植杜鹃7548株,因悬铃木树冠郁闭,杜鹃生长不良,至1991年底保存数不足2000株。1997年,市政府因城市建设和发展交通需要,将6排悬铃木(法国梧桐)去掉2排,现存4排(挹江门至江南水师学堂路段仍保留原状6排),1677株,花灌木99000株[4]。

  2.4南京中山北路变迁小结

  中山大道在民国时期是首都南京的中轴线,民国首都道路最主要的标志性工程。今天的中山北路依旧是南京城区的主干道之一,是南京城北进入南京市中心的重要门户和黄金通道。国民党时期所建首都17座重大建筑有9座布置在中山北路的两侧,它们如今不但保管完好,而且焕发出新的光彩。解放后,中山北路全面整建和绿化(道路两侧、广场、街头)繁华中带着优雅,沿线有许多重要军政、金融、商业、文教、卫生单位,新建高楼林立。

  随着时代和经济的发展,为适应城市区域经济规划需求,中山大道由最初(1929年)的20m宽的双向2车道,逐渐拓宽到40m宽的双向4车道;道路断面的基本形式由初始(1929年)的一块板,逐渐改造演变为当今的三块板;路面面层结构由初始的沥青表处,改造成沥青混凝土结构面层。

  3影响南京中山北路发展的因素

  3.1城市因素

  城市道路是城市空间的骨架,贯穿城市的东南西北。道路交通的发达程度已经成为人们评价一个城市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城市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交通的发展。南京中山北路是连接城市组团间的重要纽带,也是为城市发展运送人流、物流的重要通道。中山北路的建设能够加快南京城市的物流运输和方便人们的日常交通出行。中山北路成为重要的城市绿线,调节城市气候,美化城市环境。南京城的快速发展促使了南京中山北路的建设和变迁。

  3.2经济因素

  要想富先修路。交通对一个城市、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起到直接的作用。交通发展与城市的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城市交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南京城北以及整个南京市经济的发展是南京中山北路变化的因素之一。

  3.3“人”的因素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交通出行方式发生了变化,从步行到马车,再发展为非机动车,直到现在的汽车,并且汽车的数量逐渐增多。南京中山北路的道路宽度和两侧的绿化景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不同的时代,南京中山北路的名称也因“人”的影响而发生了变化。“人”是城市的主体,“人”的主观能动性影响城市道路的发展。

  结语

  从一个城市的道路,可以看到一个城市的发展方向[5]。南京中山北路道路整修、调整及沿线的环境整治的演变,在充分利用现有路幅宽度资源的前提下,通过不断地完善、升级、亮化、提升沿线景观环境,为日益增长的城市经济发展服务,满足城市沿线的建设和交通需求,衬托了沿线区域规划调整的需求,反映了古都南京城北的文化底蕴,是文化和历史的沉淀。合理的道路宽度与充足的绿地空间,是实现南京中山北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南京中山北路在南京这座古老的城市中,发挥出了自身的特色,也是我们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工作者辛勤劳动的硕果。

  南京中山北路未来的发展建设要保证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相协调,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相一致,努力实现有利于城市环保、缓解交通拥挤、安全、提高流动性、带动沿线经济等目标。南京中山北路的发展建设将对南京城市发展建设起着积极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夏维中,张铁宝,王刚.南京通史清代卷[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4.

  [2]杨新,华吴阗.山水城林话金陵[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唐琼.基于滞尘作用的南京老城区主干道绿化改善规划研究——以中山北路为例[D].南京:南京工业大学,2014.

  [4]南京市鼓楼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鼓楼区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6.

  [5]张蕾,王畅.城市更新中老街区既有建筑的建筑改造研究——南京中山北路、乐业村、凤颐村民国街区保护与更新概念设计[J].规划与设计,2018:80-81.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