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视角下泰安市历史建筑保护与传承策略研究
- 来源:建筑与文化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文旅融合,保护与利用,策略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03-16 13:38
文/苑宏刚吉林建筑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刘丛吉林建筑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
摘要:文化输出是旅游发展的核心,旅游是文化传播的依托。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为文化的竞争。泰安市作为优秀旅游城市,拥有众多的文化资源,更应加强对于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利用。通过研究国内外历史建筑保护的现状,在“文化旅游”视角下,分析现今泰安市历史建筑保护方面的不足,提出要构建多元保护机制、实现新旧建筑共生等多种策略,为泰安市旅游行业发展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泰安市;历史建筑;文旅融合;保护与利用;策略
引言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工作。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文件,在文件中着重指出:在城乡建设中,要加强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将保护传承的工作融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2022年2月22日,国家印发的《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中更是强调: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与旅游的深度融合,这也为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指明了方向。
1国内外相关理论及实践研究
1.1国外历史建筑保护相关理论及实践研究
1.1.1理论研究
历史文化建筑的概念,最早是从1964年《威尼斯宪章》中提出:“历史文化建筑应该是能见证某种文明,或是在城市发展中具有特殊意义的艺术品。经过长期的实践与思索,国外在历史建筑保护方面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保护风格以及相对完善的保护体系,尤其是在美国、英国、日本、法国等发达国家。”[1]1913年,法国颁布的《历史古迹法》,其中包含了现行法律制度的诸多内容。法律指出,不仅要保护历史建筑主体,也要将周围景观环境纳入保护范围。“与我国隔海相望的日本,是亚洲第一个颁布建筑遗产保护法律的国家,在《文化保护法》中首次借鉴西方经验,引入‘文物登录制度’,使得日本建筑遗产保护体系更加完善。”[2]
1.1.2实践研究
美国Blood Run遗址景观整体规划项目在2018年获得了ASLA分析规划类荣誉奖。该项目通过构建文化景观建立整体景观,Blood Run(Xe)为目前最大且最复杂的美洲印第安遗址地,现在这片区域仍然存在着大量与印第安部落有关的文化印记。项目在最初设计时与该地居民进行充分交流,充分挖掘遗址的文化属性;来自各个部落的代表参与了项目的实施,并根据自己独特的文化划分了精神遗址;设计师在文化景观的基础上增加生态保护区、日常研究区等,使项目成为综合性的跨州公园。
黎塞留方院是法国国家图书馆的前身,随着时间的流逝,这栋历史建筑的功能性、技术性以及安全性都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建筑的整修工作变得迫在眉睫。经过评估显示,建筑的人流动线需要被重新组织。设计师利用建筑中原有的垂直分布的柱子组织空间,使空间中垂直和水平方向的流线贯通,游客参观路线更加明了。同时,以“当前的记忆”为设计主题的日本弘前当代美术馆、意大利永恒之宫创意文化中心项目都是历史建筑保护的优秀案例。
1.2国内历史建筑保护相关理论及实践研究
1.2.1理论研究
“我国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始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南京国民政府公布《古物保存法》”[3]。1935年6月,在中华民国政府发布的《暂定古物范围及种类大纲》中可以发现,包括建筑物在内的12类古物被列入到法律保护范围。“1982年,国务院公布了我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也赋予其法律地位”[4]。随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到一定阶段,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也随之确定。2003年,国家颁布的《城市紫线管理办法》明确提出了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整治和更新,以改善人居环境为前提。“2008年,《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明确了对历史建筑的定义及法律地位”[5]。
1.2.2实践研究
莫干山蚕种场历史建筑改造项目是对原蚕制种植基地进行改造,以新的设计语言赋予场所新的寓意。原有建筑中的党群服务中心与改造后的法式餐厅相互融合,进行了一场新旧时空对话。建筑物与构件中的对称及排列方式,反复透露着历史建筑浓厚的庄严、肃穆之感。在建筑中,裸露的外立面与新建的结构形成动态对比;光线透过蚕簇格投射在红砖上,两种不同的材料通过别样的方式相互交织,磅礴的历史感呼之欲出,共同延续着蚕种场的文化底蕴。
2泰安市城市定位及历史建筑更新策略思考
2017年,在泰安市发布的《泰安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对泰安市的城市定位做出了准确描述,要打造“北依泰山、南接徂徕、汶水环绕、山水城一体的国际旅游名城”。泰安市一直以此作为目标,以全域旅游为主题,建设“中华泰山,天下泰安”的城市旅游品牌。2021年,山东省派发了关于泰安等七个城市的发展定位文件,文件中指出“支持泰安加快建设智能低碳发展示范区,打造山水宜居城市。泰安为国务院认定的第一批对外开放旅游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建筑,除了泰山,其他旅游资源也是不胜枚举,如世界文化遗产——齐长城、大运河等”。
3泰安市现存的历史建筑介绍
3.1泰山古建筑群
泰山是中国五大名山之首,在北京大学杨辛教授的著作《泰山美学考察》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泰山美学:“高而可登,雄而可亲。松石为骨,清泉为心。呼吸宇宙,吐纳风云。海天为怀,华夏之魂。”泰山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定的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除了拥有连绵壮阔的自然景观,还以其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而闻名。泰山古建筑群是泰山历史内涵的重要体现,从多种角度彰显了古代的信仰文化,是中国山岳信仰建筑的最早起源及最具代表性的名山范例(图1、图2)。“泰山现存大型古建筑约30座,主要为元、明、清三朝所建,例如岱庙、碧霞祠、玉泉寺等”[6]。
3.1.1岱庙古建筑群
说起泰山古建筑群,不得不提岱庙古建筑群,它是目前泰山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从‘泰安门’进入是一条长500米,宽8米的通天街,直通遥参亭,这是古代帝王举行祭祀的御道。通天街两旁是低矮的楼房,通过不算宽敞的街道限制了人们的视线范围,人们走在通天街上,感受历史所带来的敬畏之情”[7]。遥参亭是岱庙古建筑群中轴线上的第一组建筑,成为岱庙的入口,遥参亭的小体量也与岱庙形成对比,岱庙建筑被衬托得更加神秘而宏伟。
3.1.2碧霞祠
碧霞祠位于泰山极顶之南,依山而建,是我国高山建筑群的代表之一,是游客登顶的必经之路,向东可达观日峰,向北可直通玉皇顶。碧霞祠是岱顶最大的建筑群,建筑坐北朝南,可划分为祠前祭祀广场、一进院、二进院、东道院四个部分,象征着整体空间的“起、承、转、合”。碧霞祠的核心位置是位于建筑后方的大殿,两旁设东、西配殿,供奉道教及其他诸神,符合古时道教宫观中“尊者居中”的等级思想(图3、图4)。
3.1.3玉泉寺
玉泉寺又称“谷山寺”,位于泰山北麓,被《山东省志·泰山志》列入泰山七十二名泉之一。寺庙依山而建,门口为两棵高大的银杏古树,有约1300年的历史。玉泉寺人文景观丰富,佛教、道教、儒家文化相互融合,所以此地又被称为岱阴“佛域”。近年来,泰安市重视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玉泉寺景区更是受到广泛关注,泰安市政府对玉泉寺进行整修、改善,增加公共设施、修建玻璃栈桥,如今玉泉寺景点已成为泰安市民进行周边游的首选之地。
3.2传统村落
泰安市地处山东省中部,拥有多样的地貌类型。2018年,国家发布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泰安市有三个传统村落入选,其中以岱岳区道朗镇二奇楼村最具代表性。“二奇楼村最大的特点是全村目光所至之处皆为石头所制,如石屋、石楼、排水系统等全由石块堆砌而成”[8]。由于气候原因,二奇楼村深受干旱缺水困扰,因此该地每家都会挖掘水窖,以便储存降雨。“近年来,由于生活环境的限制,该地年轻人群大量流失,人口情况不容乐观”[9](图5、图6)。
3.3公共建筑
泰安目前拥有省级历史优秀建筑29处,其中公共建筑以翠英中学、育英中学、火车站小楼最具代表性。火车站小楼为德式风格建筑,是中国津浦线上现存最古老的站房,为我国研究交通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3.4宗教建筑
泰安是多种文化交融之地,城市内仍保留许多历史宗教建筑,如美以美会基督教堂,现在是泰安市基督教会的所在地,也是中国基督教传播发展的标志性建筑。其他宗教建筑虽被保留,但并没有发挥实质性的作用,建筑逐渐衰败。
4泰安市历史建筑保护的现状及不足
4.1泰安市历史建筑保护机制不完善
泰安市现有不可移动文物2422处,其中古建筑478处,多数为木质结构,应加强防火措施力度。泰安市发布的《关于加强我市古建筑保护的建议》指出,泰安市古建筑保护存在修缮表面化、保护技术不成熟等问题,也反映了泰安市历史建筑保护机制的不完善。2016年,泰安市百年历史建筑中华圣公会教堂起火,造成屋顶坍塌。火灾发现晚、报警晚是火势蔓延扩大的主要原因,这也说明泰安市历史建筑消防安全存在薄弱环节。
4.2历史建筑遭到破坏性修复
历史建筑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要坚持把保护放在第一位,谨防“破坏性修复”。破坏性修复和保护性拆除是两种相反的做法,其中隐藏的本质是相同的,对历史建筑的伤害都是不可逆转的。在调研时,发现泰安市部分历史建筑存在破坏性修复的现象,比如泰安萃英中学(现为泰安一中校址)。萃英中学是近代泰安市西方思想传播的主要阵地,建筑原为哥特式建筑,在上世纪末进行建筑更新时,将最具代表性的尖顶拆除,只保留主体与地下室,这给泰安历史文化的传承造成了难以挽回的影响。
4.3对历史建筑文化内涵缺乏深度挖掘
泰安市政府已经认识到历史建筑保护的重要性,但保护力度不够。一是,泰安市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方式过于单一,仅限于修复或者保养,缺乏对于历史建筑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二是,文化环境营造不充分,居民无法体会到建筑遗产中深层次的文化底蕴。在二奇楼村传统村落中,对于传统民居保护不充分,部分村民家中存在将石墙用水泥封存的做法,并且全村的历史文化输出只存在于村内的两处碑文,村民缺乏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播意识。
4.4历史建筑与文化旅游联系不深
近年来,泰安市作为旅游城市,以“五岳之尊”——泰山为依托,相继开发了封禅大典、泰山秀城等一系列文化旅游项目,但影响最为广泛的还是泰山,其他旅游项目没有形成规模,文化旅游产业联系不够紧密。泰安市丰富的文化资源没有被充分开发,目前大量的历史建筑没有转化为经济效益,已有的历史建筑保护更多的是初步的、浅层次的,应进一步加强与文化旅游产业的联系,提高核心竞争力。
5.泰安市历史建筑保护策略研究
5.1构建多元保护机制,完善历史建筑保护体系
保护历史建筑,首先应夯实制度基础,加强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把制度完善好,才能将保护工作落到实处。房管、环保、消防等城市主要部门应积极参加相关保护条例的制定工作,衔接好保护管理工作中的每一步骤,提高工作效率。其次应增加参与主体,搭建灵活、多元的保护平台。历史建筑保护不仅依靠政府的统筹把控,更应该鼓励居民参与到建筑遗产保护的计划中,要积极倾听群众声音,做好建筑遗产普查工作。
5.2运用现代科技,推动历史建筑更新
泰安市的城市定位决定了要提高文旅项目的建设质量。首先,要利用现代科技对现有的历史建筑进行有效修缮。还原历史建筑风貌要量体裁衣,利用现代检测技术深入分析建筑所处的地理环境及原有结构,为后续应用打下坚实基础。“除此之外,现代地基维护技术、现代墙体裂缝维护技术等也是有效的建筑遗产更新的技术手段”[10]。其次,在传播方式的选择上,要与时代相结合,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充分还原历史风貌,提高居民对历史遗产保护的认知度。
5.3文化引领,实现新旧建筑共生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在进行历史建筑保护时,要重视对于文化内涵的挖掘。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新建筑的出现,新旧建筑的融合和创新是文化传承的完美体现,对历史建筑中原本的功能进行置换,使其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满足现代空间的需求;而对于新建筑,应提取相关文化元素进行再设计,使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拥有新面貌、新生命。
5.4打造历史文化街区,形成产业规模
泰安市不仅要做好“泰山游”,更要做好“泰安游”。泰安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如泰山文化、肥城桃文化等,根据不同的文化特色,打造历史文化街区,将历史建筑周边环境纳入保护范围,完善吃、穿、住、行等服务性结构,增大产业规模,寻求历史建筑保护与活化之间的平衡点。
结语
近几年,旅游活动逐渐走进广大居民的生活,人们对于旅游项目的品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势在必行。历史建筑是城市文化记忆的载体,泰安市作为优秀旅游城市更应该对现存历史建筑进行保护更新。根据泰安市历史建筑保护现状,提出构建多元保护机制、实现新旧建筑共生等行之有效的活化更新策略,使历史建筑在新时代焕发新生,从而助力泰安市实现“国际旅游名城”目标,促进经济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星光,贾兵强.国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广西民族研究,2008(01):178-185.
[2]任壮.近现代建筑遗产周边环境的保护与整治[D].天津大学,2015.
[3]孙冰,田波,李轩.城市更新中的历史建筑保护策略研究综述[J].建筑与文化,2021(11):197-198.
[4]周雪锋.基于场所精神的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策略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21.
[5]郑国珍.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现状与发展对策——兼谈《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和整治导则》的编制[J].中国文化遗产,2015(01):18-25.
[6]张冶,朱学斌.2000年以来泰山古建筑研究的进展与反思[J].泰山学院学报,2021,43(06):39-51.
[7]王南.泰山古建筑群布局初探——从一幅清代泰山地图谈起[J].建筑史,2006(00):148-163.
[8]董宁.“石文化+”视域下打造乡村旅游样板策略研究——以山东泰安二奇楼村为例[J].西部皮革,2019,41(11):61-62.
[9]孙梦媛,张倩,乔子昭.基于地域性的传统村落建筑艺术研究——以泰安二奇楼村为例[J].大众文艺,2020(10):144-145.
[10]姚雨生.现代科技在历史风貌建筑修缮维护中的应用[J].中国房地产,2017(10):70-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