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地区乡村特色风貌提升策略研究——以巴东县风吹垭村为例

  • 来源:建筑与文化
  • 关键字:乡村特色风貌,提升策略,风吹垭村
  • 发布时间:2024-03-16 13:33

  文/徐学娴武汉工程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

  李凯茜武汉工程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

  彭玉玲武汉工程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副教授(通讯作者)

  摘要:随着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村庄建设面临“千村一面”的问题。鄂西地区的乡村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地形因素限制造成交通不便、乡村的开发力度较小,加之鄂西地区文化特征显著,地方特色保留程度较高,因而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文章从鄂西地区乡村发展面临的现状问题出发,从宏观的区域特色挖掘、中观的乡村景观营造到微观的建筑风貌塑造三个层面,探索鄂西地区乡村特色风貌提升策略,并结合巴东县风吹垭村的实际规划治理项目展开具体实施过程,从而确定此提升策略的可行性,以期为鄂西地区其他乡村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鄂西地区;乡村特色风貌;提升策略;风吹垭村

  引言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全国各地都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乡村建设事业。2020年,“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乡村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专门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中,某些规划者盲目套用城市规划策略,使村庄规划设计逐渐公式化,传统乡村在地文化缺失,乡村建设面临“千村一面”的问题[1-3]。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湖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汇聚了29个民族,文化独特性显著。恩施州的地理条件优越,物产资源丰富。文章以恩施州巴东县的风吹垭村为例,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其发展优势和提升策略进行分析,研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村庄人居环境治理及风貌提升,以期为鄂西地区的乡村建设规划提供一定的基础研究方向和实践探索。

  1鄂西地区乡村风貌整治存在的问题

  21世纪以来,中国乡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鄂西地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落后、公共基础设施欠缺、规划管理策略不完善等因素,其乡村本质并未改变[4-6]。村庄的山水田园格局遭受破坏、自然环境污染恶化、建筑风貌杂乱无章等问题仍待解决。

  (1)缺失地域文化特色,乡村建设单一化

  在“美丽乡村”口号的推动下,人们盲目地进行村庄建设,忽视了对本土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地域人文特色的挖掘。21世纪初期,乡村住宅如同城市建筑一样,盲目追求西方的现代感,使用现代建筑材料如水泥、玻璃等建设各式各样的“小洋房”,导致新旧房屋的建筑风格不统一,建筑质量和建筑高度参差不齐。房屋随意分布,破坏村庄整体环境的协调性。

  (2)忽视实际功能需求,乡土景观城市化

  随着乡村建设城镇化的发展趋势,村庄公共景观的设计明显向城市景观建设靠拢。建设者往往生搬硬套城市公园中的硬质大广场、大草坪、现代雕塑等建设方式,这种布置方式既不符合村民日常生活、生产的实际需求,造成村庄景观空间的利用率较低,也与乡村自然的田野、山林风貌极不协调,破坏了村庄的生态环境。

  (3)破坏山水田园风貌,人居环境杂乱差

  随着村庄的建设开发,大面积开挖山体、推平建设,破坏了周边的自然山水风貌,人居环境质量下降。如:农村人口大量涌向城市,闲置房屋数量增多,不仅浪费资源也造成了村庄建筑整体风貌的破坏;道路两侧排水设施不完善,直接采用明沟排水或者没有排水渠;缺乏垃圾处理措施,生活垃圾就近堆积或者直接就地焚烧,严重影响村庄的空气质量;住宅周围随意搭建畜棚、旱厕、柴草间等附属建筑;村庄电力通信线路杂乱、广告杂乱等。

  2乡村特色风貌提升策略分析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东西地形变化多,因此产生了许多独具地域特色的乡村古镇,如:浙江湖州的南浔古镇、湖南的凤凰古镇、四川西部的丹巴藏寨、云南的哈尼村寨。本文基于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的治理方案将乡村特色风貌的要素构成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并从这三个层面来探究鄂西地区的乡村特色风貌提升策略。

  2.1宏观:区域特色打造

  乡村是一种依附自然生态而形成的聚落,一方面受到自然环境因素的制约,反过来也对自然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乡村的风貌与区域分布的人文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2.1.1自然地理环境

  鄂西地区位于湖北省西部,包揽了江汉平原、鄂西山区和鄂北岗地丘陵区,植被相当丰富。水系众多,乡村大都依水而建,自成组团。鄂西地区的乡村地貌大致可以分为山地型乡村、丘陵型乡村、平原型乡村等,其中以山地型乡村居多,蜿蜒起伏的山地面貌为乡村营造了丰富的地理景观和独特的视觉效应。正是因为鄂西地区的乡村大多位于偏远的山区,交通不便,经济较为落后,因此开发力度较小,对自然景观的破坏较少,能够较大程度地保留乡村的地域特色。

  2.1.2地方人文习俗

  社会人文包括社会文化、人文文化和邻里交往三个要素。不同地区由于社会文化和自然条件的不同,伴随着历代人民的积累效应,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在乡村建设中延续和体现这种人文景观,也是村庄风貌提升的重要部分。鄂西地区民族众多,文化资源丰富,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可以归纳总结成五大文化主题:寻古文化、知味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等)、溯源文化(硒茶文化、药材文化、祭祖文化、畜牧文化、农耕文化、铜锣文化、商贾文化等)、问道文化、乡愁文化(稻作文化、移民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手工艺、民间曲艺、地方节庆等)。

  2.2中观:乡村景观营造

  乡村景观可以从沿线景观、节点空间两个层面来营造,在乡村风貌营造中基于现状条件,采用点线结合的分层次管控,提高村庄空间利用率,避免公共空间封闭化和边缘化,形成系统化和有效化的村庄治理策略[7,8]。

  2.2.1沿线景观

  沿线景观包括道路和水系两类,诸如沿路的绿化带、行道树,沿河的滨水景观及滨水平台、步行道、村庄街巷空间形态等。在组织形式上可以顺应村庄的不规则分布形式更加自由而随意,在满足使用需要的同时也可以保留自然生态边界。道路两侧绿化结合排水渠处理,既可以起到美化作用又能够完善村庄的排水系统,提供良好的人居环境。在打造乡村滨水景观时,要注意处理好道路与滨水区域的过渡,根据居民住宅分布情况,每隔一段距离连接到滨水区域。街巷空间可以用篱笆、矮墙等分隔空间,既方便邻里之间的日常交流,又保留一份私密空间。

  2.2.2节点空间

  村庄的公共空间节点一般选择在村政府服务中心附近、景观最佳观赏区域或道路、街巷的局部放大空间。包括村庄的入口、水口,道路交叉口,活动场地,乡土构筑小品,节点绿化,池塘水体等。其中有为村民提供驻足休憩的空间,结合妇女、儿童、老人三种主要人群,可以增加桌椅、秋千、亭榭以及一些娱乐设施。还有一些保留历史记忆的场所,如村子里的古树、古桥、古井等场所,祭祀场所、祖庙宗祠、名人旧址等具有参观价值的特殊建筑等。这些空间最能体现乡村的在地文化,需要进行重点保护和修缮。

  2.3微观:建筑风貌塑造

  乡村的建筑代表这个区域的原始风貌,记录村民居住的生活点滴,传达和记载古往今来的历史信息,为现代建筑提供了风格引导和元素来源,是建筑史上难得的瑰宝。乡村的传统建筑元素应用在现代建筑中可以创造出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面对现代建筑的冲击,鄂西乡村的建筑风貌逐渐丢失了传统建筑元素,呈现出一种普遍的、简单直白的表征。

  村庄建筑风貌塑造应该坚持“整体把控,局部协调”的原则,以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为宗旨,对传统建筑进行修缮和保护。建筑改造方面主要分为建筑立面改造和院落布局优化:建筑立面改造通过对建筑屋顶、材质、细部构筑以及色彩等元素进行提取剖析,还原传统建筑风貌;院落布局优化参考传统建筑的布局组成,分析院落的景观效果,根据村民实际生活需求进行设计。

  3规划实例——巴东县风吹垭村特色风貌提升设计

  3.1风吹垭村概况

  风吹垭村隶属巴东县茶店子镇,位于湖北省西部。巴东县西与四川省巫山县接壤,东与宜昌西陵峡毗邻,是水陆交通要道和物资集散地。茶店子镇位于巴东县的中西部,境内山谷众多,呈现出沟壑纵横、高低起伏的山地景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非常适宜各种作物生长。旅游资源丰富,境内的巴人河属于国家级4A旅游景区,非常有利于发展旅游业。风吹垭村距离茶店子镇6公里,全村面积7平方公里,土地利用最多的类型是耕地和林地。风吹垭村总计323户1166人,开设商铺11家,特色农庄2家,大型养殖场2家,具有很强的发展优势和商业潜力。

  3.2风吹垭村特色风貌提升策略

  3.2.1风吹垭村的地理环境特点

  地形地貌:茶店子镇风吹垭村位于恩施巴东境内,村庄主要呈现出千沟万壑的山地面貌,房屋大都依山而建、团簇而居,道路延绵起伏,部分民居沿道路点缀在山谷中,形成零星散布的村落分布格局。山地型的乡村建筑可以借鉴恩施吊脚楼的形制,依山就势建造,最大限度保留村庄原始的地理风貌。

  田园格局:茶店子镇物产资源丰富,主要农产品有小麦、玉米、水稻、大豆等,主要经济作物有烟叶、茶叶、核桃等。镇区内种植了规模较大的茶田,借助其陡峭的山地地形,可以规划出一条“茶马古道”供游客观光旅游,既可以推动当地的制茶产业,也能弘扬悠久的历史文化。

  3.2.2风吹垭村的社会人文风貌

  (1)饮食文化:作为巴东县的重点旅游乡镇,茶店子镇的商业定位是古驿茶店民俗风情小镇。将茶店子牛肉作为特色风味小吃亮点,可以吸引一批旅游人群,同时通过旅游实现茶店子牛肉的远销,加之该镇每年都会举办牛肉节,结合当地节庆活动能够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2)服饰文化:茶店子镇的服饰特点以土家族最为显著。土家族中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服饰文化是“西兰卡普”,其图案取材广泛,大多源于村民日常的生活场景。将这种服饰文化运用到建筑细部及院落景观的处理中,也是展现土家族风土人情特色的方式之一。

  (3)器乐文化:鄂西乡村的村民能歌善舞,题材广泛。茶店子镇典型的民间舞蹈有鼓儿车、摆手舞、蚌壳灯等;民间器乐有锣鼓打击乐、唢呐吹奏乐等;民间歌谣有薅草锣鼓、高腔山歌、风俗宗教歌等。在村庄风貌整治过程中,可以考虑将这些器乐舞蹈文化融入到雕塑小品、店铺招牌以及文化墙的设计中,结合器乐展示馆、民族舞蹈活动等弘扬风吹垭村的特色文化。

  3.2.3风吹垭村的乡村景观治理

  (1)完善村内的基础服务设施:完善道路排水设施及增设污水处理系统,将雨水、污水收集处理达标后,可用于农田及植被灌溉,也可直接排入河渠与河塘;沿道路及公共广场周围增设路灯,增加体育、文化休闲设施,进行村标与候车厅规划;村庄内的环卫建设主要为增设公厕、垃圾收集点,垃圾桶主要分布于居民聚集区及村庄主要道路沿线。

  (2)沿线景观整治措施:道路两侧开展绿化整治,水沟清淤,水质提升。如:临山道路靠近山体一侧用格宾石笼护砌,防止水土滑坡。远离山体一侧加装防护栏,保障行车安全;道路旁边的菜地旁用木质矮篱笆护栏围合,有高差的地方护坡统一用当地石材堆砌;村庄主道路采用水泥或沥青铺砌,破损道路修缮等(图1)。

  (3)节点空间营造策略

  村庄入口景观设计:村口景观最能体现村庄的地方特色和建筑性格。合理种植当地的花草树木,放置提炼村庄建筑风格的标志小品或者用村庄特有的元素组织构筑物。如:风吹垭村的入口村标采用与建筑统一的防腐木、石头、瓦片等元素(图2)。

  公共节点景观设计:根据场地大小和距离远近,适当布置一些休憩娱乐设施。如增设石桌、石凳以方便老人途中休息;增加秋千等游乐设施满足儿童的娱乐需求;选择合适的空地,建设休闲广场,给妇女提供聚会交流的活动场所。

  3.2.4风吹垭村的建筑风貌改造

  以传统农村建筑样式的灰瓦、茶色墙、石头墙裙等主要元素,统一房屋建筑样式。新建房屋以2~3层为主,有利于建筑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运用坡屋顶、硬山式建筑屋面、墙裙等处理手法,结合新型样式的大门、开窗,增加新型美丽乡村韵味及设计感;同时墙面空白处可绘制村庄标志和文化图案,形成有地方风貌特色的建筑符号。建筑立面改造效果如图3、图4所示。

  屋顶:传统的民居建筑一般为双坡屋顶,现代的乡村“小洋楼”忽视了屋顶形态的表达,大都采用现场浇筑平板楼顶层,也无须通过瓦片排水,已经失去了传统特色。体现传统的建造形式,坡屋顶的采用以及瓦片的应用是可取方式之一。

  墙体材料:建筑中墙体所占比重最大,最能彰显建筑风貌特色。鄂西的民居多使用石砖饰面,拼贴方式简单、形式单一,色彩随意搭配。以巴东县土家族的吊脚楼和当地遗存的传统建筑为参考,仿照七八十年代的土坯房屋,主墙面可采用土黄色防水涂料饰面,下部墙裙用当地石头或泥土砖砌筑,屋顶采用灰瓦和防腐木。

  建筑色彩:为了与周围的自然景观色彩相协调,乡村建筑的色彩不宜太过鲜艳,应尽量采用高明度、低彩度的墙体涂料或面砖。采用石砖贴面时可以直接表现材料的本色,如石灰白、木质黄、石板青、青瓦灰、夯土红等。其他构件的颜色应与主色调相协调,也可以通过种植乔木来打破色彩的突兀感。

  门窗:既有民居在建造时是预留门窗洞口,然后直接安装现代的玻璃窗户和防盗门,有些甚至加上了不锈钢防盗窗框,呈现出一种简单直白的现代工业风。为了与土色的墙体和灰瓦屋顶协调,可以在窗户四角加建防腐木窗花或者镂空的木格栅窗框。窗花仿照中国古建筑的雀替,镂空窗框借鉴中国园林中的漏窗,木格栅调节太阳照射的强度,也可以保护隐私。

  结语

  我国的乡村振兴事业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乡村的面貌逐渐改善,村民的人居环境质量大幅提高。但是如果只注重乡村的“城镇化”建设,只顾村庄外在的美化工程,则丢失了乡村所处的区域文化特色和自身的生态环境优势。

  鄂西地区的乡村由于地理环境局限,经济落后,开发强度低,保留下来的乡村特色较为显著,因此具有很好的研究潜力和提升价值。本研究针对鄂西地区乡村风貌存在的问题提出三个层次的整治策略:从宏观层面分析乡村的区域分布特点,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现有地理环境元素,彰显和传承地方文化习俗,打造独特的乡村风貌。从中观层面营造乡村景观,由点及线,从公共节点空间和线性景观两个层面进行景观设计,合理利用空间,优化景观配置。从微观层面塑造建筑风貌,提取传统建筑元素并将其应用到现代建筑中,延续当地的传统建筑风格,就地取材,创造一种新旧结合的建筑形式。另外对于有研究价值的历史价值还应该给予修缮和保护。

  最后结合巴东县风吹垭村的规划实例,通过对风吹垭村的乡村特色风貌整治策略从上述三个层面分别进行详细阐述和分析研究,得出鄂西地区乡村特色风貌提升策略的一般路径,以期对同类型的乡村特色风貌建设起到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娜,刘建平.乡村空间治理的现实逻辑、困境及路径探索[J].规划师,2021,37(24):46-53.

  [2]张立,李雯骐,张尚武.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建构乡村规划体系的思考——兼议村庄规划的管控约束与发展导向[J].城市规划学刊,2021(06):70-77.

  [3]吴唯佳,吴良镛,何兴华,等.人居科学与乡村治理[J].城市规划,2017,41(03):103-108.

  [4]冉迪斯,陈岚,陈一.乡村振兴战略下的鄂西土家族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以鄂西彭家寨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20,59(19):170-173+177.

  [5]陈子豪,王江萍,任亚鹏,等.乡村振兴背景下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鄂西地区土家族吊脚楼为例[J].小城镇建设,2020,38(01):29-34+49.

  [6]王一睿,崔陇鹏.鄂西丘陵地带乡村聚落空间布局及形态演变——以长阳三口堰村为例[J].华中建筑,2017,35(10):81-85..

  [7]孙莹,张尚武.城乡关系视角下的乡村治理变迁与发展[J].城市规划学刊,2022(01):89-95.

  [8]袁青,于婷婷,王翼飞.城乡统筹背景下城乡风貌研究进展分析[J].现代城市研究,2018(06):91-98.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