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万亿”之后
- 来源:四川省情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GDP,“六万亿”,趋势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03-26 16:26
文/张柯
“六万亿”如期而至。
2023 年,四川成功升级进位,GDP 跨过6 万亿元门槛。从突破5 万亿元到跻身“6 万亿元俱乐部”,四川只用了2 年时间。
回眸历史,“六万亿”在意料之中。2007 年四川GDP 首破1 万亿元,2011 年破2 万亿元,2015 年破3万亿元,2018 年破4 万亿元,2021 年突破5 万亿元,2023 年一举突破6 万亿元。从三至四年新增1 万亿元,到两年新增1 万亿元,四川经济总量破新万亿的态势蹄疾步稳。可以说,四川经济总量过六万亿元,是“好风凭借力”高基数下的稳增长,是经济体量达到一定规模之后的必然趋势。
立足当前,“六万亿”殊为不易。这一万亿元,是在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交织的严峻形势下实现的,是在疫情转段后经济恢复回升的复杂形势下实现的,是在“经济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为稳定全国经济作出更大贡献”的责任担当下实现的。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在这样的形势下,四川经济站上6 万亿元新台阶,实属不易,更显珍贵!
“六万亿”意义重大,它不仅充分体现了四川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韧性,也是对未来四川经济发展信心的巨大提振。它意味着四川作为全国经济大省、中西部发展龙头的地位将更加突出,意味着四川经济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规模经济效应进一步凸显。
“六万亿”绝非终点,更是一个新的起点。“六万亿”之后,应有三个关键词:经济稳得住、经普统得够、底线守得牢。
经济稳得住。归根结底,GDP 是当年新增产出通过市场价格的反映,做大GDP 总盘子最终取决于发展。站在“六万亿”新起点,面对多个国家战略在川交汇叠加的重大机遇,四川发展基础更好、实力更雄、信心更足、前景更广!全省上下将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自觉从全国大局把握四川战略地位,切实肩负“经济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重任,进一步加强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政策支持,乘势而上、顺势而为,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确保2024 年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坚决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的预期目标。
经普统得够。实际上,每年GDP 初步核算数都是在上次经济普查基数上的一个推算数据,而五年一次的经济普查会最终“定盘”。2023 年适逢经济普查年,2023年四川经济总量的初步核算数最终需要“五经普”来检验。前期四川单位清查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当前正处于重中之重的入户登记工作阶段。经济普查需要每个四川人“置身事内”,配合经济普查是公民应尽的义务,只有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和配合,才能实现“捞干筛尽、颗粒归仓”,真实全面反映四川经济发展情况,确保“六万亿”实打实、硬碰硬,禁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
底线守得牢。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要守牢民生保障底线,在做大GDP“蛋糕”的同时,更要分好“蛋糕”,逐步提高城乡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领域政策保障水平,巩固农村低收入人口和脱贫人口“应保尽保”成果。四川是天府之国,也是自然灾害频发之地,防灾减灾任务重、责任大,要增强忧患意识、树牢极限思维、压实各方责任,尽可能遏制事故多发频发势头,尽可能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同时,四川作为全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仍然较大,生态保护永远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此外,还要守牢耕地保护红线、数据质量红线和债务警戒线,推动四川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