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称之为现代化经济强省?

  • 来源:四川省情
  • 关键字:现代化,经济,四川
  • 发布时间:2024-03-26 16:35

  文/李太后周作昂

  四川现代化经济强省建设的内涵要义

  一个基本要件: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经济强省的重要标志,是拥有关键技术、自主可控,并以实体经济为主体的产业体系。其中,最重要的是现代农业基础稳固、农业产业全链条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达、高端制造业成为主体支撑,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高度融合、生产性服务业蓬勃发展。

  两项核心要求:创新与协调

  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其中,最重要的是企业创新主体突出、成果转移转化高效,政府、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等实现分工协作,产业链、创新链实现深度融合。

  协调发展。协调发展是空间布局合理、经济社会效益最佳、服务水平基本均等的发展模式。其中,最重要的是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以中心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为主要形态形成经济增长极,城乡差距显著缩小。

  三大支撑要素:市场、人力、基础设施

  高标准市场体系。高标准市场体系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其中,最重要的是市场进出通道畅通,要素资源高效配置,市场环境竞争有序,供求自动调节,产权保护、市场准入等制度完备。

  高素质人力资源。高素质人力资源是现代化经济强省建设的重要依托。其中,最重要的是统筹好数量和质量、总量和结构、供给和需求、流动和分布的关系,塑造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格局。

  现代化基础设施。现代化基础设施是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的有力支撑。其中,最重要的是传统基础设施齐备,新一代数字化基础设施、信息网络、互联网、物联网等设施完善,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高质高效。

  四川现代化经济强省建设的比较分析

  产业体系比较

  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2022 年四川农产品初加工率仅64%、低于全国6个百分点,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为1.89∶1、低于全国2.52∶1 的平均水平。

  制造业支撑作用不强。2022 年四川制造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为23.5%、低于全国4.2 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4.7%,远低于广东(29.9%)、江苏(24.0%)。生产性服务业占比不高。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水平不高,2022 年四川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仅为36%,不仅低于2018 年江苏52.2% 的水平,也不及美国1950 年55% 的水平。

  创新驱动比较

  科研投入力度偏弱。研究与试验发展(R&D) 经费投入强度尚未达到创新型国家(大于2.5%) 水平,2022 年四川仅为2.14%、居全国第13 位,远低于广东(3.26%)、江苏(3.12%)、浙江(3.11%),更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5% 以上的水平。

  科技创新产出不足。引领产业发展的突破性创新成果较少,2022 年四川专利授权总量达17.2 万件,仅相当于广东的20.6%、江苏的30.8%;高新技术企业1.5万户、仅为江苏的三分之一、广东的五分之一;年度PCT 国际专利申请量718 件,与广东(24290 件) 和江苏(6986 件) 差距明显。

  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不高。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程度不高,先进技术吸纳转化运用于区域产业的能力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2022 年四川科技成果本土转化率仅为20% 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40%~60% 的水平,且技术吸纳交易额仅为广东的26.7%、江苏的29.5% 和浙江的42%。协调发展比较

  省会城市首位度偏高。成都一城独大,2022 年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达36.7%,居全国省会城市经济首位度第四位,而杭州(24.1%)、广州(22.3%) 分别为第十六和第十八位。

  省域经济副中心支撑有限。除成都一个超大城市外,尚无特大城市和Ⅰ型大城市,Ⅱ型大城市仅有4 个。2022 年仅绵阳和宜宾经济总量超过3000 亿元、且占全省GDP 总量均不到6.5%,而江苏、浙江除省会城市外,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超过10% 的城市均有2 个。

  城乡发展差距比较明显。农村在资源要素配置、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与城镇还有较大差距,2022 年四川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为2.32∶1,高于江苏(2.11∶1)和浙江(1.9∶1)。

  市场机制比较

  民营经济发展相对滞后。2022 年四川民营经济增加值增占GDP 比重为53.7%,低于浙江(67.0%)、江苏(57.7%),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 强”榜单的企业数量仅9 家,既少于浙江(98 家)、江苏(80 家) 和广东(42 家),也不及西部的重庆市和陕西省。

  吸引利用外资有差距。尽管2022 年四川外商直接投资规模达35.3 亿美元,规模创历史新高,居中西部第一, 但全国排名相对靠后, 仅居第十二位, 较江苏(305 亿美元)、广东(278.9 亿美元)、浙江(193 亿美元) 存在明显差距。

  营商环境还需改善。“玻璃门”“旋转门”“弹簧门”和重复检查、多头执法等还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不同程度存在,四川在全国工商联2022 年度“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调查中位居全国第9 位,而浙江、广东、江苏分别位列前三位。

  要素支撑比较

  人力资源和科教资源充沛,但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院校不足。2022 年四川人才总量已经突破1000 万大关,居西部第一,但两院院士仅96 人,少于江苏(404人)、浙江(319 人) 和广东(54 人);高校数量达134所、居全国第五位,但双一流高校仅8 所、而江苏有16所。2022QS 世界大学排名显示,前100 名中有5 家中国内地大学,四川尚无一所入榜。

  交通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但“大而不强”依然明显。2022 年四川高速公路达9179 公里、位居全国第三,民用运输机场16 个,成都国际航空枢纽旅客吞吐量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一。短板在于综合交通网络布局仍需完善, 干支联系仍不便捷, 高铁尚未覆盖全部市(州),千吨级及以上泊位仅42 个。广东综合交通实力雄厚,高速公路里程居全国第一位,拥有广州、深圳、珠海等地的4E 级机场,个数为全国最多,城市轨道交通长度全国第一。江苏有9 个城市开通城市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实现县县通,内河航道总里程和密度均居全国之首,万吨级以上泊位数、亿吨大港数均居全国第一。

  四川现代化经济强省建设的着力重点

  做强做优做大制造业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发展先进制造业是四川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中之重。一是推进高端化提升,通过实施电子信息等六大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计划,前瞻布局人工智能、生物工程、精准医疗等未来产业,打造具有全国乃至全球影响力的产业高地和新增长点,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二是促进智能化变革,依托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国家枢纽节点(四川)、成渝地区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发展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等新模式,打造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三是加快绿色化转型,支持开展节能降碳及资源综合利用等绿色化改造,培育发展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提升产业绿色发展水平。

  深化创新链产业链融合

  产业链创新链未深度融合是四川创新驱动能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低的最大堵点。一是探索军工科研单位成果转化新模式,发挥全省国防科技工业科研单位优势,从先进技术军转民政策法规突破、产业化运用激励机制创新等方面着力,挖掘国防科技“储能带动”效力。二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大企业研发投入,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地方政府、企业共建高水平创新联合体,围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关键技术突破带动上下游集成创新。三是规划建设多领域技术创新中心,在梳理现有国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优化完善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运行管理机制,率先在电子信息、先进材料等领域新建一批省级技术创新中心,探索推进省内跨市(州)、省外跨区域共建联合技术创新中心。

  加快打造省域经济副中心

  培育壮大次级增长极有利于增强四川城乡区域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要在做强成都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的基础上,集中力量打造若干省域经济副中心。一是加快绵阳、宜宾—泸州、南充—达州建设省域经济副中心,重点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和人口、产业承载能力,做强核心竞争力,与成都一道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二是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省级层面要合理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向省域经济副中心城市集聚,鼓励和支持国省重大生产力尤其是重大产业项目优先布局省域经济副中心城市,提升城市发展的内生性。三是加强政策支持,坚持因地制宜、精准发力,围绕资源开发、科技创新、财税金融、土地保障等方面,有针对性出台专项支持政策,推动省域经济副中心城市跨越发展。

  构筑全面开放大格局

  四川是内陆省份,也是经济大省,推动全域大开放,既是打造立体全面开放格局的重大举措,也是对接先进生产力、拓展发展新空间的现实需要。一是强化成都开放引领作用,着眼构建全方位全要素、高能级高效率双循环,加快建设内陆开放枢纽,深入推进制度型开放,深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在西部改革开放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二是提升泸州、攀枝花、乐山等城市开放水平,支持依托航空、水运等港口建设开放口岸,创建一批国省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同时在吸引和利用内外资时倾斜布局,发展外向型经济。

  营造国际化营商环境

  改善营商环境,有利于提升市场主体的活跃度,是四川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一是深化“放管服”改革,以重点领域持续深化改革为主要抓手,系统推动投资、贸易便利化改革等改革举措,有效降低制度性成本,从根本上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二是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快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建立以信用为基础的分级分类精准监管机制,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三是缔造开放透明的国际环境,实施天府国际机场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等一批国际营商环境示范工程,加快中国(四川) 自由贸易试验区等高能级开放平台建设,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化营商环境。

  加快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

  四川基础设施已进入全面推进现代化的新阶段,需要进一步探索构建结构优化、集约高效、经济适用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一是把高铁建设作为主要突破口,探索高铁自主规划建设运营模式,推动过江通道、高速公路扩容改造,加快高等级通道网建设,大力发展航空运输和临空经济,打造国家综合立体交通极。二是加强能源、电网、环保等重大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优化重构电网主网架,为产业发展提供生产要素保障。三是适度超前布局新型基础设施,谋划实施信息、融合、创新三类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加快5G 网络大规模商用,推动物联网、高速信息网络普及覆盖。

  (作者单位:四川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研究院、四川省统计科学研究所)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