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万亿”的深意

  • 来源:四川省情
  • 关键字:“六万亿”,深意,经济
  • 发布时间:2024-03-26 16:28

  文/杨继瑞许明强

  2023 年,四川粮食总产量创26年来新高,经济增速位居前十个经济大省之首,在川世界500强企业总数稳居中西部第一,一大批大国重器在川开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成势见效,“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加速从战略谋划图走向实景图,经济总量突破6 万亿元大关,在全国经济版图中发挥着经济大省重要的稳定支撑作用。这个“6 万亿”,对四川意味着什么?

  经济大省地位更加巩固

  四川经济总量迈上6 万亿元台阶,是四川经济实现了“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的重要体现,有助于更好地承担经济大省使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经济大省要勇挑大梁。这是对经济大省稳增长“压舱石”战略地位的充分肯定,更是经济大省自身的战略使命和责任担当。广东、江苏、浙江、山东、四川、河南被普遍视为经济大省。六个经济大省经济总量、市场主体数量、吸纳就业都占全国四成以上;在一些场合,东南沿海五省市(福建、上海、江苏、浙江、广东) 也被认为是经济大省,其经济总量占全国三成以上,财政收入占近四成,在地方对中央财政净上缴中贡献近八成,有力支撑了国家财力和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转移支付。

  一般来说,经济大省在全国经济中的占比大、各种条件相对较好、经济实力较强,保市场主体和保就业的能力强;科技创新马力大,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引领力大;更易实现在增量中调结构;市场回旋余地大,有助于深化开放赋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四川6 万亿元经济总量的背后,是产业结构得到了持续优化。全省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打造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创新基地。加快培育打造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特色消费品等世界级产业集群等,着力推动产业成链集群发展。经济总量突破6 万亿元,也有助于四川更好地培育核医药、预制菜、无人机、机器人、动力电池等新兴领域产业,前瞻布局量子信息、太赫兹、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等未来产业,抢占产业“新赛道”,夯实四川经济大省的战略地位。

  战略大后方地位更加彰显

  “天府粮仓”名副其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后方地位更加彰显。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数据显示,截至2023 年9 月,四川建成了347个粮食产后服务中心,覆盖21 个市(州) 和73 个产粮大县;建立了全省范围内的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确保粮食生产、加工、检测和流通环节高效运作;成功打造了一系列“中国好粮油”行动示范县和省级、央企示范企业,优质粮油品率提升了30% 左右。四川还大力推进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推动“川字号”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强力推进农业技术装备研发应用。

  2023 年四川粮食总产量达到了718.8 亿斤,连续四年保持在700亿斤以上,稳居全国第9 位。四川还探索积累了一批发展农业的经验做法,包括推动共同富裕、农业基础强化、科技装备提升等等。

  军民融合产业蓬勃发展,强化了四川军事战略后方地位。依托数十年雄厚军工基础,四川着力建设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战略基地,聚焦航空整机、航空发动机、航天及卫星应用、信息安全、集成电路、高端材料、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无人机、光机电一体等军民融合产业领域,制定专项支持政策。近年来,四川在全国率先设立了规模达100亿元的省级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揭牌成立了全国首个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联盟、首个高新装备先进材料产业联盟,推动军民融合向更高层次、更深程度、更广范围发展。

  综合各经济大省的主要经济指标可以看出,各经济大省虽然都面临一定的经济发展压力,但各有所长,在不同领域展现出了自己的发展韧性。四川可以为中国经济增长“ 真正挑起大梁”, 承担经济大省“挑大梁”的硬任务,增强“挑大梁”中的“显示度”。

  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五区共兴、区域协调向好态势更加巩固。2023 年成都经济总量超2.2 万亿元。同时, 绵阳GDP 超4000 亿元, 宜宾、德阳分别超3000 亿元,南充、泸州、达州、乐山、凉山五地形成“GDP2000 亿元俱乐部”,基本形成了五区协同联动的发展局面。“六万亿”之后,四川将依据不同区域的发展基础、资源禀赋、产业特色,进一步制定差异化政策,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推动半数市(州) 经济总量达到3000亿元以上,其中部分市(州) 达到5000 亿元以上,地区间发展不平衡问题将得到缓解。

  城乡融合、乡村全面振兴和共同富裕保障更加有力。2023 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978元,同比增长7.1%,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进一步缩小。2023 年,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5529.1亿元,比上年增长13.3%;省内多个市(州)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了百亿元级别。这为四川进一步推进城乡融合、乡村全面振兴和共同富裕提供了更加有力的保障。

  抓好顶层设计助推走向经济强省

  由经济大省转变为经济强省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要抓好顶层设计。2023 年12 月召开的四川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已就四川勇挑大梁进行全面部署。这些把“路线图”变成“施工图”的行之有力、动之有效的举措,一个也不能少,须臾不可缺。

  第一,纵深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更好促进四川区域协调发展。在“四化同步”进程中,成都及成都都市圈要成为“ 顶梁柱”,省域副中心要成为“承重墙”,要着力壮大成渝主轴、挺起中部脊梁;183 个县(市、区) 要“群雁齐飞”,着力推进“城乡融合”,以此实现“五区共兴”。

  第二,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着力提升科技创新内核能级,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实施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行动,开辟未来产业新赛道,构建新时代战略大后方的产业备份。

  第三, 有效扩大消费和投资,充分释放内需潜力。发挥人口大省比较优势,优化消费政策,改善消费预期,发力文旅消费聚集区,做强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等新型消费,深挖四川大农村消费;推进大项目大投资落地落实,精准招商引资,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嵌套以及财政资金杠杆,撬动和扩大民间投资。

  第四,要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一步拓展发展新空间。要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抓好要素市场化、财税金融、国资国企等重点领域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培育外贸新动能,加大稳外资力度,更好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着力把四川打造成为中西部外资首选地。

  第五,要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要统筹推进做强做优县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畅通城乡要素流动等重点工作,加快破解发展空间瓶颈和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擦亮四川农业金字招牌,以天府良田和天府良种工程,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

  第六,扎实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写好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要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扎实开展“碳达峰十大行动”,加快建设安全可靠的新型能源体系,探索和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另外,还要切实加强基本民生保障,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增强四川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的认同感;要持续防范化解全省自然灾害、金融等重点领域的风险,在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上,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挑大梁”、建新功。

  (作者单位:成都外国语学院、成都大学)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