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加息效果几何?

  • 来源:四川省情
  • 关键字:美联储,加息,效果
  • 发布时间:2024-03-26 16:36

  文/方行明等

  近十多年来美国不断采取量化宽松政策,不断印钞,不断举债,在提升政府债务的同时,通货膨胀加剧。为了应对居高不下的通胀,2022 年美联储进行了有史以来最为密集的加息,全年末共加息7 次,累计425 个基点。从2022 年6 月15 日开始,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75 个基点,这是自1994 年以来加息幅度首次达到75 个基点。随后,7 月27 日、9 月21 日和11月2 日美联储分别又公布加息75 个基点,12 月14 日美联储宣布再加息50 个基点,如此高密度加息实属罕见。2023 年美联储加息步伐放缓,一是表现在加息的次数,仅在2 月、3 月、5 月、7 月各加息一次;二是表现在加息的力度,这4 次加息都是25 个基点,远低于2022 年惯常的75 个基点。未来还会不会加息,美联储不置可否。美联储加息的真实意图究竟为何?加息的效果和影响如何?以及今后中国如何应对?

  美联储强力加息意图转嫁危机

  2022年1月,美国的通胀率达到7.5%,此后逐月攀升,6 月达到9.1% 的阶段高点。这种居高不下的通胀率在美国尚属罕见,于是美联储开始了一个长期加息过程。

  美国经济状况存有滞涨的风险,经济下行需要降息,以增加消费和提高流动性,而加息适得其反,将会影响投资,抑制需求,打压股市和房市,增加企业运营成本,导致经济活力下降,增加衰退的风险;加息也导致美元升值,不利于出口,在增加贸易逆差的同时,也造成美国出口企业运营困难,拖累美国经济。

  密集加息产生上述这些问题,特别是负面效应,美国政策制定者美联储应该十分清楚。加息除了遏制通胀之外,应另有意图。从逻辑和历史经验上分析,这一意图在于吸引国外资金回流以及欧洲产业转移美国,从而对冲加息所形成的负面效应,将危机转嫁于他国。这是一种风险与机遇并存的“搏杀”。

  如2022 年8 月美国出台《通胀削减法案》,显然不仅仅着眼于通胀问题,而是旨在吸引外国企业向美国转移(如对来美国投资的企业进行补贴),因而也遭到欧洲和日韩等国的反对。

  对世界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加剧日韩的经济风险

  加息的直接结果是导致日元、韩元大幅度贬值,美元升值,资金流向美国避险,加剧了日韩的经济风险。日本因长期不断发债,政府债务居高不下,风险极大,加上日本长期采取负利率,美国加息首先影响到日本,日本的现状决定其不能跟随美国加息,选择抛售美债加以应对,这也加剧了美国衰退的风险。韩国则无奈跟随加息,但也产生了负面效应。同时国际能源价格大幅度上涨,加上日韩货币的贬值,购买能源成本增加,从而冲击日韩经济,导致两国出现不同程度的逆差及较高的通货膨胀,经济形势不断恶化。其中日本的波动较大,具有代表性。

  美国加息之后,日本连续出现逆差,一直延续到2023 年,除了6 月和9 月出现顺差之外,其余的月份都是逆差。与此同时,日本对中国的贸易也出现逆差(当然有其跟随美国对华半导体出口限制的原因)。对于日本这个资源极度匮乏的国家来说,需要贸易顺差来购买国外资源,一旦长期出现逆差该国发展将更加困难。

  造成欧洲衰退风险

  在美国密集加息之下,欧洲处境十分艰难,加上地缘政治环境的恶化、俄乌冲突等,欧洲遭受的冲击较日韩更大,衰退风险更大。为了避免资金外流,欧盟也不得不跟随加息。欧盟于2023 年7 月21 日刚宣布考虑加息50 个基点,美国27 日立即宣布再加息75 个基点,似乎具有针对性。美国加息再加上突发的欧洲能源危机一度导致欧洲被双向“割韭菜”:一是加息导致欧洲资金流向美国,即资金被“割韭菜”,二是能源危机导致欧洲能源价格大幅度上涨,工厂难以生存,出现产业向美国转移的浪潮,加上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的作用,欧洲的产业被“割韭菜”。如此下去欧洲将出现“去工业化”“产业空心化”,加剧衰退。

  无论欧洲还是日韩,鉴于以往的教训,也都在加强被“割韭菜”的防范,产业继续外迁美国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另一方面,美国本身也存在短板,美国的失业率在4% 以下,已经很低了,这反映出劳动力的不足,而美国又采取限制移民政策,若制造业继续回流,或将难以招募到足够的工人。

  与中国形成微妙博弈

  中国以3 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名列世界第一,主要以美元资产形式存在。这产生了一个微妙的共生关系:中美在美元地位上有着利益一致的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美元升值,中国的财富也会升值。

  同时,中国拥有美元还可形成逆向控制:一是中国对美债的发行具有影响力,中国购买的规模及持有的延续性对美国国债的发行规模及其稳定性有重要影响;二是中国在对外投资上占据着主动权;三是在购买国外产品、调整国际关系上占据主动权。这也形成了另一个微妙的博弈关系:用美元博弈美元,用美元制约美元。

  尽管美联储加息对中国也产生负面影响,导致中国的国际资金外流和人民币贬值,但并未产生“割韭菜”效应。且对中国有一定利处,如令中国外储升值,财富升水,可抓住人民币贬值的机会增加出口,进一步增加经常项目顺差,弥补资本项目逆差。

  并且,中国并未跟随美国加息,而是根据自身的需要采取降息降准调控,与美国的调控方向正好相反。降息降准有利于搞活国内经济,而当国内经济好转,亦有利于外资的涌入。从最新情况来看,美国加息对中国的影响已是强弩之末,人民币汇率已出现回升,继续贬值的可能性很小。

  对美国自身的负面影响不小

  由于加息导致银行经营成本上升,2023 年3 月,曾连续5 年被《福布斯》杂志评为美国最佳银行的硅谷银行因资不抵债倒闭,并引发美国多家银行倒闭,随后瑞士银行也陷入危机。从2023 年上半年的数据来看,美国经济表现较好,GDP 同比增速达到2.33%,但在这一看似光鲜的数据背后仍存在危机,“倒闭潮”已经从银行业延伸到制造业和其他服务业。特别是,倒闭企业不仅限于中小企业,一些知名大型企业,如北美大型家具用品连锁企业3B 集团、全球运输业巨头的美国Yellow公司都面临破产倒闭。这种情况暗藏引发大面积经济衰退的风险。

  从加息的效果来看,美国通胀率在2022 年6 月达最高点9.1% 之后一直处于下降趋势,直到2023 年6 月出现了阶段性的最低点3%,这个点位对西方国家的常态来说,仍是高位。但是,到了这一点位之后再也降不下去了,出现了反弹。这说明加息的效果有限。如果继续加息,那么产生的负面效应也可能吞噬美国经济。现在美国企业已经承受不住加息所带来的成本上升,迫切希望美联储能降息,但美联储不置可否。美国过去一贯的政策是以低息刺激经济增长,此次密集加息是一反常态,但利率调整会出现“物极必反”,不可能持续加下去,仍然会进入降息轨道。

  中国可进一步优化应对措施

  美联储是否继续加息对中国来说影响不大,对其他国家的影响效应亦几近发挥完毕。对于中国来说,关键是做好自己的事,但对于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可能出现危机,也要有所防范。

  中国应对历次国际金融危机形成了一整套稳外贸、稳增长、稳就业的宏观调控政策体系。在应对1997 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和2008 年美国金融危机时,采取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扩大内需等措施取得成功并赢得两个十年的发展。但两次调控手段是“大水漫灌”的办法,不同程度地出现一些负面效应。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形势下,特别是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应对外贸冲击的宏观调控体系也需要调整和转型,建议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增强调控的灵敏性和灵活性,密切关注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调控内容、力度和方式;二是提高调控的针对性,由“大水漫灌”向“精准靶向”转变,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采取针对性的调控措施;三是增强调控的连续性和持续性,不仅针对眼前的问题,更要有长远目标,在化解当前危机的同时,着力解决中国经济发展本身所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要推动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本文其余作者为张立斌、肖磊、张文剑,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成都工业学院)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