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链”四川制造

  • 来源:四川省情
  • 关键字:“解链”,四川,制造
  • 发布时间:2024-03-26 16:32

  文/赵绍阳杨豪梁蕴佳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产业链供应链是制造业的筋骨血脉,是稳住经济大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本文在对四川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现状进行梳理总结的基础上,对酒、饮料和精制茶,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等三个优势行业产业链进行对应分析,探寻四川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发展存在的短板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发展总体较好

  生产要素有保障

  四川清洁能源和矿产资源富集,其中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43 亿千瓦,水电资源技术可开发量、水力发电装机容量、水力发电量均居全国第一;查明储量的矿种达92 种,天然气、钒、钛等14 种矿产在全国查明资源储量中居首位。

  从业人员保持基本稳定,2022 年全省第二产业就业人员1074 万人,占全省就业人员比重为22.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用工连续3 年保持300 万人以上。资金要素加快聚集,2022年全省制造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18.4%,比2020年提高了0.6个百分点,2020—2022年制造业投资年均增速达11.1%,高于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 个百分点。

  科教资源富集、创新基础较好,全省拥有各类高等学校134 所、科研院所368 家,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93 万人;2022 年全省研发经费1215 亿元,居中西部首位,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涌现华龙一号、北斗卫星等重大成果,核电装备、高端无人机等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主体、平台发展向好

  市场主体数量稳步增长,2022 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制造业企业15072 户,比2020 年增加1859 户,其中营业收入过百亿元的制造业企业44 户,比2020 年净增23 户;2021 年,本土制造业企业始进世界500 强企业名单,实现零的突破,2022 年有3 家企业上榜。创新主体和创新平台加快培育,全省有高新技术企业1.5 万家、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9 万家,工信部评定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57 家。

  开发区承载能力增强,全省共有省级及以上开发区145 个,其中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0 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8 个、综合保税区6 个、省级开发区121个,以占全省1/10 的建设用地面积,承载了全省3/4 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创造了全省1/3 的固定资产投资。2022 年,全省开发区营业收入达8.1 万亿元,其中营业收入超千亿元的开发区有21 个,税收收入超100 亿元的开发区有3 个。

  制造业产出规模稳步扩大

  2022年四川制造业增加值13308.4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3.5%,比2020年提高1.3个百分点;占全国制造业的比重为4%,保持基本稳定。

  产业集群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初步显现,成都软件和信息服务集群、成德高端能源装备集群、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入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家具制造业等11 个行业在全国的区位熵[1]大于1,具有一定的集聚优势。

  盈利能力总体向好,2022 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达4602.3 亿元, 居全国第6 位, 占全国比重达5.5%。产品供给日益丰富,我国纳入统计监测的工业产品种类共595 种, 四川有484 种, 产品覆盖面达81.3%,其中白酒产量占全国的比重高达51.9%,微型计算机设备、电子计算机整机、发电机组占比分别达21.3%、20.4%、20.2%,均居全国前列。

  部分优势行业产业链供应链发展情况

  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四川在全国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制造业

  2022 年,四川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营业收入占全国比重达22.8%,在全国的区位熵为6.0,是全省在全国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制造业。

  四川是中国重要的酿酒产区,具有丰富的优质水源和农产品资源,酿酒原料富集、酿造工艺独特,在产业链上游竞争优势明显。作为全国13 个粮食主产省之一和西部唯一的粮食主产省,四川拥有超600 万亩杂粮种植面积,杂粮产量占全国杂粮总产量18% 以上;高粱种植面积近100 万亩,总产量超30 万吨,其中宜宾、泸州、自贡等三市高粱总面积和总产量均占全省的85% 左右。

  中游产业包括软饮料和酒精饮料的生产及其相关产品的加工。川酒方面,以建设泸州、宜宾两个世界级优质白酒产业集群和成都邛崃、德阳绵竹、遂宁射洪、自贡富顺4 个全国优势白酒产区为目标,已经形成宜宾五粮液、泸州老窖、绵竹剑南春、古蔺郎酒、射洪沱牌、成都水井坊等著名优质白酒品牌,拥有舍得酒业、泸州老窖、水井坊和五粮液4 家上市公司。川茶方面,以乐山、宜宾、雅安、成都为主产区,已经形成天府龙芽省级大区域品牌和峨眉竹叶青、蒙顶甘露、雅安藏茶、巴山雀舌等知名地理标志品牌。

  下游产业具体包括百货零售、软饮料分销商、料酒、医药批发等行业。目前,川内拥有全球最大的酒类连锁企业1919、全国零售百强企业红旗连锁等。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具备一定优势

  2022 年,四川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产业营业收入占全国比重达6.8%,在全国的区位熵为1.8。四川是全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四大飞机制造和三大动力设备制造业基地,具备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发展的工业基础和处于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目前,四川拥有航空工业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成都振芯科技、成都天奥电子、蜀道投资集团等重点企业。

  以航空航天制造为例进行分析。航空航天制造的上游产业具体包括信号链芯片、稀有轻金属、工业专用软件、惯性导航设备等行业。其中,对于信号链芯片,全国有21 家大型上市公司,四川代表性企业有成都芯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都明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但尚无以信号链芯片制造为主的上市企业。中游产业为机电设备及系统制造、整体组装等,四川目前拥有22 家航空航天制造类上市公司,占全国的1/5 左右。下游产业具体包括通用航空服务、快递物流、国防装备、航空航天活动等行业。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已形成较为

  完整的电子信息产业体系

  2022 年,四川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营业收入占全国比重达5.4%,在全国的区位熵为1.4。从产业链看,上游为集成电路芯片、电子元器件、塑胶及五金结构件等设备零部件的供应;中游分为通信系统设备制造和通信终端设备制造;下游为通信网络运营,并最终应用于政府与公共安全、公用事业、工商业、个体用户等领域。

  四川是中国最早开始建设的电子工业基地之一,拥有装备制造和光电等传统优势工业。目前,全省已形成涵盖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与数字视听、终端制造环节、软件研发、移动互联网应用等较为完整的电子信息产业体系,全球一半的笔记本电脑芯片在川封装测试,50%的苹果平板电脑在川生产,拥有全球第二条、国内第一条AMOLED 生产线;与重庆共建电子信息产业走廊,打造全球电子信息高端研发制造基地和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制造业总体竞争力仍需加强

  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总体偏低

  2022 年四川工业化率为28.9%,比全国低4.3 个百分点,在前十个经济大省中居末位;制造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为23.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2 个百分点,比广东、江苏、浙江低10 个百分点以上。规模以上制造业的31 个行业大类中,营业收入占全国比重超过5% 的仅有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采选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4 个行业。

  资源要素约束明显

  在劳动力方面,2022 年四川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用工人数不足广东的1/4、江苏的1/3。在资源要素方面,我国是初级产品生产和需求大国,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的对外依存度分别超过70%、40%、80%,缺乏初级产品国际定价权,传统资源型行业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影响较大;四川水电、煤、天然气富集,但石油较为缺乏;同时,作为“南水北调”“西气东输”主要能源输出方,四川工业企业并不具有用水用电用气成本优势,四川电网代理购电价格为西部地区最高,也高于山东、福建等东部省份。在投资方面,四川制造业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不足2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超过8个百分点。

  高端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相对较弱

  关键技术存在短板,电子元件、集成电路等核心零部件高度依赖进口,关键生产设备本地配套率较低,面对中美贸易脱钩和新冠疫情等外部冲击,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以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等高端制造业生产波动加大。创新能力不足,2022 年四川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仅为1.03%,比全国低0.52 个百分点,除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和其他制造业外,其他29 个行业研发投入强度均低于全国,其中汽车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等高端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低于全国1 个百分点以上。

  优势产业链缺乏国际市场竞争力与品牌影响力

  以白酒行业为例,贵州以茅台为代表,是我国最大的白酒出口省份,出口额占全国白酒出口总额比重超过80%;广东以进口再出口为主要方式,是第二大白酒出口省份,占比约10%;四川以五粮液为核心,是第五大白酒出口省份,占比仅约1%,白酒出口规模和效益落后于贵州、广东等省份。同时,四川白酒的出口品牌也较为单一,以五粮液为主导,其他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较弱。

  市场主体培育带动不足

  2022 年四川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为17523 家,仅占全国的3.7%。同时,大企业培育不足,营业收入超千亿元的企业四川仅有6 户,而广东有34 户,浙江有25 户;在2022 年中国企业500 强榜单中,四川仅有14家上榜,而广东有59 家,山东有50 家,浙江有46 家,江苏有44 家;在中国民营企业500 强榜单中,四川仅有9 家上榜,而浙江有107 家,江苏有92 家,广东有51家,山东有50 家。

  “强链”“补链”走好制造强省路

  一是加快发展优势和先进制造业,落实精细化和差异化的供应链产业链“强链”“补链”政策。川酒在国内市场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完整产业链和品牌链,但缺乏国际知名度,应依托“一带一路”建设,“双循环”发展格局,在国际市场中培育后端产业链,实现川酒的高质量双循环。电子工业是四川的传统优势工业,但上游产业链的成熟度不够,特别是光敏电阻器行业,四川应积极培育和扶持相关龙头企业。航空航天制造也存在类似问题,虽然直接从事航空航天制造的大型上市企业较多,但产业链上游企业目前仍以中小企业为主,强链需求明显。二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落实劳动、资金和能源等要素保障。如可将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情况纳入国有企业考核评价体系,探索校企共建企业学院、产业学院或技工教育联盟,强化政企社协同、产教训融合;对于产业链供应链的能源转型困境,应建立全产业链的能源保障预警系统,保障企业用能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三是强化“财金”协同联动,增强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改造和创新能力,如设立科创、数字化改造和“专精特新”引导基金等。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