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人格教育,促进心理健康

  • 来源:留学
  • 关键字:人格,教育,心理健康
  • 发布时间:2024-04-13 18:46

  文| 张其成

  现如今,青少年精神心理问题的发生率逐年上升,越来越多的孩子出现了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必须予以高度关注和重视。儿童青少年心理疾病的多发,与个人、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相关,亦与教育的功利化与唯分数论关系密切。决定孩子健康发展的因素,不仅仅是学习成绩,更要靠健全的人格修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邃博大的人格修养理论和实践经验,是形成健全人格的“营养品”,也是疗愈心理疾病的一剂良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格教育的作用,并非针对心理问题本身,而是会带来生命的整体提升和超越,认知提升了,思想转变了,心胸开阔了,心理问题也会很好地解决。因此,加强学生的人格教育重要且必要。

  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格教育课程体系。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格教育资源,比如国学经典中“乐天知命,故不忧”的人生态度,“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辩证思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远大志向,“君子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等。面对青少年人格成长阶段的心理需求,可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格教育课程体系,建立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支撑的人格塑造系统。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格教育融入德智体美劳“五育”。将学生人格健康教育贯穿德育思政工作全过程,融入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学生体质强健计划、美育浸润行动、劳动习惯养成计划。目前,一些地方开展的中医、京剧、书法、国画等课程进学校进课堂活动,是非常好的尝试,要与人格教育有机结合,不要各自为政,不要增加学生负担,要将传统文化的人格教育“润”入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

  加强国学经典的系统学习,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对国学经典的学习既不要碎片化,也不要肤浅化。追求分数掩盖了经典的光芒,枯燥的教学方式阻碍了学生从经典中汲取营养的兴趣发展。答案的唯一性、教师课堂的权威性、部分学校规章制度的僵化,导致学生思维的固化、心灵的禁锢,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要学以致用,根据人格教育的不同内容设计不同的实践作业。

  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格教育搭建良好的社会支持平台。传统文化倡导崇尚孝道、忠诚和诚信的价值观念,促使个体更加注重亲情、友情和社会责任,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有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健全人格的养成。社会的竞争导致了教育的内卷,很多孩子的心理问题源于缺乏重要的社会支持系统,通过情感教育让孩子从家庭、学校、朋友、社会中汲取情感营养,可为他们的情感情绪疏通搭起通畅的宣泄渠道。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教授)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