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劳动教育课程育人实施新路径

  • 来源:留学
  • 关键字:劳动教育,探索,路径
  • 发布时间:2024-04-13 19:02

  文_ 李小平 叶武跃

  2020 年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2022年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两份文件内容逐步确立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独立育人属性,标志着中国特色劳动教育正式进入以课程标准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当下劳动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已在小学阶段全面开展,本文基于小学阶段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路径,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实施路径、学生评价四个方面阐述了学校在劳动教育过程中的有益探索和经验成果。

  优化课程结构设计,明确劳动育人目标

  搭建“4×3”劳动教育课程结构。“4×3”劳动教育课程以“劳动教育”为主题,其中“4”代表四个维度:课程、学段、主体、路径。“3”代表每一维度的三个方面:劳动教育贯穿于学校三级课程之中;在小学低、中、高三个学段有序开展劳动教育;开展劳动教育的三个路径;家、校、社三位一体,让劳动教育渗透在学生的每个生活场景之中。

  确立多层级劳动课程育人目标。学校劳动教育课程总目标旨在通过“4×3”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有效推动学校劳动教育提质增效,最终实现以劳养德、以劳启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课程总目标任务下,依据新课标要求和小学阶段学生年龄特点设置以学段为单位的劳动教育课程分目标。

  完善课程内容设置,探索教育实施路径

  构建劳动教育三级课程内容。国家依据指导纲要和新课标把劳动课程内容融入学校整体课程体系建设,设置了劳动基础课程、劳动拓展课程、劳动综合课程三级课程内容。其中,基础课程包括劳动必修课、家校日常生活劳动、校园劳动周主题实践活动,内容主要涵盖了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公益性劳动与志愿服务;拓展课程是以“劳动教育”为主题开设的各类校本课,内容主要涵盖了烹饪与营养、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工业生产劳动、新技术体验与应用;综合课程则是以项目研究的方式,以年级组或课题组为单位开展的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目前学校构建的劳动教育综合课程有“小麦课程”“丝瓜课程”“龙娃研百草”“小甘薯大粮仓”“二十四节气课程”等。

  探索多元教育路径。学校基于三级课程内容,尝试从“三条路径”开展劳动教育,即立足“两个课堂”教学、拓展“两个场域”活动、延伸“两个主题”实践。第一条路径是要明确课堂教学是劳动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在实施劳动教育过程中,特别关注“两个课堂”的建设:落实劳动教育必修课;开设劳动校本选修课。第二条路径是要拓展“两个场域”活动,丰富劳动实践体验,劳动教育可以在家庭和社会这两个场域继续发生。例如,在家庭劳动实施过程中,学校以“劳动+ 感恩”为主题,组织学生开展“家庭小岗位”活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层次化劳动内容,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等。在社会劳动中,学校在五年级中组织学生参加2022 年秋季“回天有我”社会服务系列活动,学生向社区沿线周边商户宣传“门前三包”职责、发放环境保护倡议书,并与商户共同清理责任区垃圾、杂物和码放不规则停放的自行车等。

  第三条路径是要延伸“两个主题”实践,提升劳动自主创新能力,使劳动教育主题化能更好聚焦劳动目标的实现和素养培育的落实,学校在践行劳动教育过程中,通过整合学校劳动资源和学科教学资源,形成了“五一劳动周”和“劳动项目”两大主题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大中小学每学年设立“劳动周”制度,包括专题讲座、主题演讲、劳动技能竞赛、劳动成果展示、劳动项目实践等形式。依据纲要精神,学校每年定期开展“五一劳动周”主题实践活动和项目实践活动。项目实践作为一种适宜的劳动教育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完成真实、综合任务,经历完整劳动过程中培养劳动能力。在项目化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借助任务驱动、情境探究、协作分享等方式,通过合作确立活动方案,研究设计、沟通协作、问题解决、创新创造,体悟自身的价值,提升综合素养。

  学校在劳动教育探索过程中,形成了以年级组为单位,以劳动小课题为实践抓手,以劳动任务群驱动为主要形式的“劳动项目”主题实践模式。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丝瓜项目”“小麦项目”“龙娃研百草项目”等主题实践内容。以“丝瓜项目”主题实践为例,学校五年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农业生产的一般顺序开启了“种丝瓜,学农耕”“收瓜瓤,晓用途”“售瓜瓤,献爱心”三项小课题研究,学生在有序完成各项任务的过程中,完整体验了种丝瓜的全过程,感受了劳动的艰辛与不易,进而懂得尊重劳动。

  重视劳动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在劳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评价观念,重视对学生劳动过程的评价,改变以往只关注劳动结果的评价,重视评价的激励作用。学校制定了适合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评价原则,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激励性原则。只有学生发挥自身能动性,教育才有可能发挥其作用。在小学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的活动是小学生发展的重要方式,也是劳动教育的基础。因此,让学生能够主动进行活动则是重中之重。为此,教师在劳动过程中要注重评价的激励作用,及时鼓励与呵护学生的自信心,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达成教育目的。

  发展性原则。在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观察学生点滴的进步,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孩子都能够有层次、持续发展进步,在循序渐进中养成能贯穿一生的劳动习惯,并形成良好的劳动精神和品质。

  统一性原则。在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从准备阶段到最终结果呈现阶段,教师的评价标准要统一。另外,在评价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学生平时的形成性评价,也要和最终评价相结合,保证评价的延续性和相对统一性。

  我校基于“润泽生命课程”体系框架,以劳动教育为抓手,以课题研究为引领,以校长和学科骨干教师为中坚力量,通过构建“4×3”劳动教育课程,推动了学校劳动教育提质增效,践行了“以劳养德,以劳启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理念,实现了强化劳动教育的课程育人导向,落实了新课标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的目标。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 年度校本研究专项课题“构建‘4×3’劳动教育课程,探索全面育人实施路径”的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CDBA22078。

  (作者单位:北京市昌平第二实验小学)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