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之下以素养提升为导向的教学探究

  • 来源:留学
  • 关键字:素养,教学,探究
  • 发布时间:2024-04-13 18:54

  文_ 徐佳

  听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强化字词记忆的传统方法。因其面向全体学生,具备训练广度大,且能及时反馈学习效果的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于教学中。然而,传统的听写往往重字词、轻篇章、形式单一、枯燥乏味、费时低效。造成该现状的主要原因是传统的听写以记住字词为单一目标,缺乏语文课程应有的综合性、实践性特征,没有遵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的要求。笔者认为,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可以尝试变换听写方式、活化听写内容,让听写变得少量、优质、高效,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变换听写方式,调动感官,记忆增效

  记忆规律告诉我们,尽量多地调动起各种感官,共同进行记忆,能使记忆效果得到增强。而传统的听写方式是由教师念、学生写,只要学生耳到、心到、手到即可,并不能调动起各种感官共同参与记忆。所以我从改变听写方法入手,让学生们在听写中“看一看”“演一演”“说一说”“猜一猜”,让他们在耳到、心到、手到的同时还能眼到、口到,从而增强字词记忆效果、扎实字词教学。

  “看一看”,猜写字词。“看一看”指的是在听写时,教师出示所听写生字的简笔画或甲骨文写法。如在学生学习了“休”字之后,教师出示其简笔画(内容是一个人靠在一棵大树下)。在学习了“采”字之后,教师出示其甲骨文写法,让学生猜猜这是什么字,并用它组一个词。这样的听写方法常用于象形字、会意字的巩固训练中,从汉字的字理入手,能让孩子们的记忆更加鲜明、深刻。应当注意的是,教师采用这种听写方法的前提是在平时的生字教学中也涉猎了字理教学,这样才能让听写具有教学连续性。

  “演一演”,猜写字词。“演一演”主要用于表示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字词听写。教师或学生在台上表演这些字词,学生看明白后将其写在听写本上。教师表演多用于在新课教学中的这类字词的听写,学生表演则用在专题听写里,如“运动员动作专题”“打扫清洁动作专题”“考卷发下以后的表情专题”等。专题听写每两周实行一次,提前预告,孩子们为了在表演时一显身手,就会提前在生活中仔细观察、认真搜索,在听写时踊跃表演,在下笔时胸有成竹。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学生们的习作经常能展示出恰如其分的动作描写、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在夯实字词教学的同时,学生们的语文素养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不知不觉间得到了培养。

  “ 说一说”,“我来报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主张“让学生自发地学习”。在听写时,我也常常让学生“说一说”在上一课的学习中我们学到了哪些生字词,以及在上一课的听写中自己错过的哪些字词,报出来让大家一起“ 写一写”。为此学生们会在每次听写前,自发地复习上一课学习过的生字词和在听写中出错的字词,以便在这次听写中能当上“小小报词员”。这样的听写方法,能帮助学生和新字词及易错字词“ 主动见面”,更好地发挥听写的纠错作用,“ 让学生自发地学习”。

  “猜一猜”,“心有灵犀”。“猜一猜”多用于组词训练和区分形近字、音近字、同音字的练习中,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听写方式。例如教师念词语“帮助”,写下之后请学生猜下一个会念什么词语。教师提示用“助”去找一找,有人猜“助手”,有人猜“助兴”,还有人猜“助人为乐”,教师最后选择一个常用的词语让学生写下来。最后猜出的词语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猜的过程中学生给“助”这个生字组了大量的词语,加深对其理解记忆。又如教师念词语“汤圆”,请学生从“圆”字去考虑下一个会念什么词语。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会很快找到“圆”的同音字,组成“草原”“原来”“元旦节”“花园”“公园”一系列的词语,并对其加以区分。为了与老师“心有灵犀”,学生们积极动脑、激情高涨,在“ 猜一猜”中收获颇多。

  活化听写内容,积累语言,发展思维

  传统听写以字词为主要训练内容,过于偏重识字、写字能力的培养。教师念什么,学生就写什么,这类方法缺点是机械死板、费时低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尝试让“听见的”不等于“写出的”—让学生从“听”中筛选或者丰富一部分内容,令听写内容“活”起来,从而在发展思维的同时,还能夯实字词、丰富语言积累。

  “听义写词”,从听的内容中筛选“写”的内容。“听义写词”即让学生根据老师念出的词义,写出相应的词语,以及用该词语口头造句。这样的训练有助于学生对词义的把握,帮助他们活学活用、丰富语言积累。

  “听语段写课题”是“听义写词”的一种重要形式。教师可选取课文中的优美语段或过渡句、中心句念出来,让学生写出该语段所在课文的课题。教师应注意在选择课题时,最好选取有生字词的课题,这样才能达到检查字词、欣赏美文和回顾课文主要内容的多重目的。另一种形式是“听语段写词填空”。记忆规律可以将更多的项目组成一个有意义的组块,可以大幅度地提高记忆广度。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的课文不就是自然而有意义地把生字词结合在一起的大组块吗?于是在学了《荷叶圆圆》之后,我进行了全文听写。如“小水珠说:‘( )是我的摇篮。’小水珠( )在( )上,眨着( )的眼睛。”括号中是教师念语段时隐去的词语,要求学生边听边补充出来写在听写本上。在这些词语中有课文内容记忆、关于眼睛的描写、动作描写以及还藏着本课的生字词。这样的补充词语听写,能在强化字词学习、提高记忆广度的同时,还帮助学生体会到用词的精妙、触摸到语言文字之美。

  以听的内容为出发点,丰富“写”的内容。教师念出较少的内容,学生经过分析与综合、分类与比较后,写出较多的内容,在积累字词句的同时,这种方法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

  这种方法有以下几种形式。“ 听字写词”,多用于汉字组词训练和形近字、音近字、同音字的区分练习中,以扎实字词教学。具体做法是教师出示一个生字,让学生给它找两个“词语朋友”写下来或者是找到该字的“双胞胎”(形近字、音近字、同音字),并且组一个词语写出来。“ 听一词写多词”,根据词语的特点进行分类听写,如结构类似词(又×又×,边× 边×等)、结构相似词(AABB、ABAB 式词语等)、用途相似词(用来描写季节的词语)等,让学生在分类与比较中强化记忆,发展思维。“ 听课题写句子”,教师念出某一课的课题,让学生写出与本课有关的句子。这个句子可以是文中的优美语句,也可以是课文的中心句,还可以是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概括与理解。例如教师念出课题《棉花姑娘》,有学生写道:“棉花姑娘生病了,后来治好了。”还有学生写道:“棉花姑娘的病是七星瓢虫治好的。”更有学生写道:“小动物们的生活习性不一样。”这样的听写答案虽不一致,但只要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分析、综合、归纳写出发自内心的句子,就进行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的训练。

  通过以上尝试,听写形式变得生动有趣,听写内容也变得更灵活多样。教师不仅减少了在字词听写方面的机械重复劳动,还引导学生丰富了语言积累、发展了思维,进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 作者单位:重庆市合川区杨柳街小学)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