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大学印象:服务·助推·合作
- 来源:留学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服务,助推,合作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04-13 18:59
文_ 张冬秀 设计_ 张光伟
受“国家留学基金委地方合作项目”资助,我于2023 年1 月赴英国利兹大学语言、文化与社会学院进行为期一年的访问研究。利兹大学位于英国西约克郡首府城市利兹,是一座有着百年历史的世界名校。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我不仅近距离地感受了英国的风土人情,也在与利兹大学教师的相处中,对英国大学的教育理念与工作方法有了切身体会。
教师的社会服务意识
大学常被称为象牙塔,带有“ 世外桃源”的意味,似乎这里是隔绝于社会之外只为学术而生的小天地。但在利兹大学,我首先感受到的却是教师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的“世俗心”。在这里,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进行教学与科研,或者撰写论文与申报课题,他们还要有意识地以自己的研究为基础,服务社会,回馈社会,为他人的发展提供平台、创造机会。
我所在的当代华语文学研究中心,以海外华语文学的译介为主要工作方向,致力于中国当代文学在英语世界的推广。让我惊讶的是,中心的研究人员并不“安于”坐在办公室进行文学研究或翻译,而组织各种类型的社会活动成为他们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心主任Frances Weightman 教授希望将中心打造成中国当代作家、海外译者、出版商、文学经纪人、学者以及读者自由交流的空间,以促进各方的共同成长。在这里,除了常规的研讨会外,中心会经常组织读书会、作家见面会、汉英文学翻译比赛等多样化的社会活动,而参与者也不局限于中心的研究人员与学生,更多的是来自四面八方的文学爱好者、文学评论者、文学翻译者。这些人可能并不专业,但对文学、中文与翻译都有着由衷的热爱。
仅2023 年,中心就组织了知名作家刘震云、梁鸿、张悦然、文珍、顾适,双语作家颜歌,汉英文学翻译家Nicky Harman 等的作品推介与读者见面会等活动。同时,中心还举办了一年一度的汉英文学翻译比赛,并向获奖者提供免费参加文学翻译暑期学校的机会。此外,中心一直坚持每月在官方网站免费向读者译介一位中国当代作家的作品,并鼓励读者撰写评论、参与作品的讨论。这些活动完全面向社会,没有任何年龄、学历、专业的限制,更没有金钱的诉求。在这些活动中,不仅华语作家的作品得到推广,作者、译者、读者、编者、研究者也获得了交流与提升的机会:独立出版社有了推销图书的机会,新手译者有了锻炼自己的机会,作者、读者与研究者有了探讨交流的机会。而所有这些机会的提供,都来自于华语文学研究中心教师团队回馈社会、服务大众的意识。
学校的助推发展意识
初到利兹大学,没有英语国家的生活背景,更不了解英国南北方口音的差异,如何迅速熟悉语言环境、提升语言能力,成为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以为这只能靠个人努力去解决,但我却在学联的帮助下发现,学校早已为国际学生与学术交流者提供了一系列免费学习的机会。可以说,只要你有学习的需求,学校就会不遗余力地提供辅导,助推你的发展。
在利兹大学,位于帕金森大楼的语言中心一度成为我最常光顾的地方。这里不仅有各种级别、各种类型的英语学习资料可以随时取阅,而且有专业的语言教师随时进行答疑解惑。不仅如此,中心每日上午都会在网络群组中帮助大家进行听力训练,每日傍晚又会组织免费的英语课程或英语交流活动。从英语听力的技巧到如何在英语交流中建立自信,从手工制作到字谜游戏,从读书交流到电影分享……这里不只是语言学习的中心,更像是语言学习的俱乐部或聊天室。英语世界的大门就在如此轻松的氛围下向我们敞开。通过语言中心的日常活动,人们不仅可以体会英式幽默的真谛,还可以了解哈利·波特在英格兰约克郡留下的足迹,可以从方言俚语里感受英国北方人的热情与豪爽,更可以看到中国春节风俗习惯的信息传递……而这一切活动的前提只有一个,那就是有人需要。
在语言学习之外,学校还准备了一系列学术辅导课程。通过利兹大学的图书馆网站的预约系统,学生可以随时申请一对一的学术辅导。这些辅导包括如何提升英语学术论文的写作能力,如何解决文献检索、数据搜集中的技术难题,还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学术发展或职业发展规划。从英文论文的基本框架,到学术英语的常用句型,从如何撰写文献综述,到如何在学习中用好批判性思维……所有辅导内容都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中心,而这些服务全部都是免费提供。同时,为了助推学生的发展,图书馆还会不定期地通过免费培训活动,向有需要的学生普及最新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工具。可以说,利兹大学的图书馆早已不是传统意义的“藏书楼”,它更像是“加油站”,时刻助力学生的发展。而这一切活动的开展、一切服务的提供也只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有人需要。
不仅如此,对于新入职教师,学校同样从教师需求入手,为他们提供教学与研究的辅助,以便让他们能更快、更好地完成角色转换。一般而言,新教师可以通过图书馆网站系统寻求各类帮助,比如如何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如何获取相关研究数据,如何发展学生的学术能力,如何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甚至是如何撰写论文与发表论文。此外,学校还为教师设立了研究基金,每学年每位教师都有约700 英镑的科研经费可以自由支配。教师可以使用这些资金参加学术会议,举办学术活动,搜集研究资料或进行专业进修。可以说,正是学校的助推意识,让利兹大学的学生与教师都能更加有效地开展学习与工作,并让他们在各自喜欢的领域不断深耕细作。
与此同时,学校的助推意识也影响到教师的工作理念。正如那句耳熟能详的英国谚语所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在利兹大学,许多教师也愿意为他人的发展创造机会。访学期间,每当我有工作或学习的需要时,总能从华语文学研究中心的教师那里得到帮助。在发现我在英语表达方面缺乏自信时,他们便大胆地将博士生学术沙龙的主持工作交给我;得知我想了解海外汉语教学开展情况时,他们便帮我争取了参加学校“国际中文日”活动的机会;了解到我想向英国读者推介中国小说,却苦于翻译水平有限时,他们便迅速帮我联系了汉英文学翻译,协助我达成夙愿。其实,也正是他们的助力,才让我拥有了丰富的访学生活。
教学与研究的团队意识
在利兹大学访学期间,教师团队协作的工作方式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里,无论是学生的培养还是教师的个人发展,“孤军奋战”绝对不是最佳选择。在教学方面,或许是由于英国大学课程多数没有固定教材,教师们往往喜欢以团队形式完成一门课程的讲授。通常团队成员有着相近的研究方向,他们会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共同分担教学任务。他们的授课内容虽各有侧重,但都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这种教学团队的合作既可确保课程体系的完整性与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又可以让团队教师集中精力,各自发挥所长。对于学生而言,团队授课最大的好处在于,他们可在一门课程、一个研究方向上获得来自教师的多方面帮助,汲取更多的思想,学习更多的方法。
在学生培养方面,学校坚持加强团队协作。通常一位硕士生或博士生会被安排同时接受多位导师的指导。几位导师往往会分工合作:有人主要负责把控研究思路,有人主要负责指导研究方法,有人重点纠正语言问题。这种团队协作的联合指导方式既方便了教师间的交流,又让学生收获了更多、更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
此外,为了推进科研工作的开展,很多院系还会利用教学间隙为教师组织学术沙龙活动。这类活动往往由一位主讲教师分享自己近期的研究成果,然后参与者会自由提问或发表个人观点。学术沙龙正是以一种轻松、自由的方式,将有着相近研究方向或相似研究兴趣的人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支无形的团队。团队内的成员在讨论甚至争论中不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在回国前,我有幸参加了东亚系教师的午间沙龙活动。在短短的一小时午休时间里,教师们围坐一堂,一边喝着咖啡、嚼着三明治,一边聆听一位青年教师分享自己有关利兹大学教师工作压力的调查研究。其间,不仅有人对研究提出建议,也有人对调查细节进行追问,而面对压力指数普遍偏高的调查结果时,大家也毫不避讳地“抱怨”起自己近期的精神压力很大。一小时的沙龙活动匆匆结束,教师们在表达感谢后,又前往教室开始了下午的教学工作。的确,压力无处不在,但或许在这样的团队中,压力不会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会成为人们不断提升的动力。
时光流转,伴随着2024 年的到来,我的英国访问生活已经结束。离开英国时,虽然新年将至,学校也已进入假期,但本该沉寂的校园却依旧运转如常。夜晚的图书馆依然灯火通明,有工作人员24 小时值守;午间的讨论区仍旧热闹非凡,有学术沙龙照常进行。或许正是学校服务、助推与合作的教育理念和工作方法,让这所百年学府能始终保持活力并保持上升的势头,而这些理念也成为我在英国大学访学最为宝贵的收获。
(作者系沈阳大学文法学院教师、2023 年英国利兹大学访问学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