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艺术教育看世界
- 来源:留学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艺术,教育,世界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04-13 19:01
文_ 苏素
2024 年2 月,在第66 届格莱美颁奖典礼上,中国钢琴演奏家王羽佳斩获最佳古典器乐独奏奖,成为首位折桂该奖项的中国艺术家。2002 年,15 岁的王羽佳即赴美国柯蒂斯音乐学院(Curtis Institute ofMusic)深造,在当时出国攻读艺术专业尚属小众选择。但最近几年,随着王羽佳等一批杰出海归艺术家的声名大噪,海外艺术教育逐渐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
各国文化存在诸多差异,这份差异同样渗透在艺术教育领域。今天就分享一下其他国家的艺术教育理念和特色,为我们自身发展艺术教育也提供一个借鉴与参考。
美国:艺术教育被写进联邦法律
作为世界上教育体系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美国的艺术教育无论是从规模,还是质量上,都在全球数一数二,这得益于美国政府的高度重视。美国教育学家认为,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艺术之于孩子,并非单纯的特长与技能,而是联通世界、认知自我的工具。他们尤其强调,艺术教育绝非天才教育,它为全体学生所共有。
早在1994 年,美国国会便通过相关教育法案,将艺术教育写进了联邦法律。同年,相关部门专门制定了规划更为详细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将艺术课确定为基础教育的核心学科,艺术课与英语、数学、科学、政治等其他七门核心学科同等重要。
从幼儿园甚至更小的保育班开始,孩子们便会接触艺术。刚开始是简单的水彩涂鸦、音乐欣赏等形式,等到他们再大点以后,便会上升到稍有难度的戏剧表演、名画品鉴。等到了中小学阶段,戏剧、音乐、美术等很多艺术类课程开始成为必修课。如从六年级开始,学生必须选择一种乐器或唱歌作为必修课。在唱歌课程中,学生们要学的并不是唱流行歌曲,而是歌剧的经典曲目、爵士乐等。学校还设立不同水平的歌唱团队,每年都要招收新的成员。此外,绘画也贯穿了孩子们的整个读书生涯。在美国幼儿园、小学校园里,在楼梯间的墙面、教室的桌椅上,处处都能看到学生的艺术作品,学生在这种浓厚的艺术氛围中自然而然就被熏陶了。学校在艺术课的考核方面也会采用多元和开放性的题目,鼓励学生发现艺术、创造艺术。
英国:“审美教育”由来已久
英国是开展审美教育资历最深的国家。早在19 世纪下半叶,英国人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 就发起了著名的“工艺美术运动”,看重工艺品在审美教育中的作用。到了20 世纪80 年代,英国政府通过了《教育改革法案》,将戏剧等艺术教育列入学校正式课程,使国民普遍拥有审美能力,成为一种国策。
如今,英国教育在有关艺术领域的规划上,美术与音乐为独立学科,戏剧置于英语课程,并和其他课程结合。在实施与推动方面,以国家课程、整体课程、校外之社会资源与支援来进行,例如参观艺术馆和博物馆就被列入了英国学校课程。
在英国学校里,艺术教育十分普及。像德威公学一类的世界顶级名校,尤其注重孩子艺术素养的发展。像戏剧表演、陶艺制作等课程,一向是德威公学引以为豪的招牌课,非常受欢迎。与此同时,看似古板的英国人却极其看重创造力,英国的艺术教学大部分没有固定的教科书。教师会在大纲规定的范围内自由制定教学内容,鼓励孩子们尽情发挥。正因为英国艺术教育对于学生艺术感知力和创造力的高度重视,在很多英国中小学校园里,随处可见孩子们创作的绘画、雕塑、剪纸等。雕塑室里设有烤箱、烘干机、泥胎,版画室里有油印机、纸板、木刻工具,各种设备样样俱全、应有尽有,孩子们只需负责大胆发挥创意,动手体验就好。
俄罗斯:从小培育艺术鉴赏力
别看俄罗斯被称为“战斗民族”,实际上他们对艺术教育十分重视。俄罗斯人普遍重视对儿童艺术兴趣和艺术鉴赏力的培养,让儿童从小就接受艺术的熏陶。
俄罗斯的艺术教育始于家庭。每逢周末或节假日,家长就带着孩子去看话剧、听音乐会、参观博物馆,可以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艺术启蒙教师。俄罗斯家庭周末最喜欢去的地方是剧院,一家人兴致勃勃地前去观赏,每个人都要盛装打扮,让孩子从小就懂得,来到这种场合必须穿戴整齐,这是对艺术和艺术家的尊重。父母还会带孩子去音乐厅,让孩子从小聆听世界各国的经典交响乐曲,即便孩子听不懂也没关系。俄罗斯父母认为,能否听懂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专注和投入。因此,孩子们在听音乐时必须聚精会神、不得吵闹,以此来培养自制力,而对音乐的感悟能力也会被慢慢培养出来。
新一代《俄罗斯音乐文化》教材是一部综合性音乐教材,为普通学校1—9 年级开设的音乐课所采用,它是建立在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古典音乐、现代音乐、基础音乐理论和广泛的音乐文化基础之上的。在《俄罗斯音乐文化》教材的低年级部分,会向孩子们介绍各类音乐体裁和一些经典作品,比如在“在音乐剧院”这一章节,会引领小学生到普罗科菲耶夫的歌剧《彼得与狼》、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睡美人》等音乐童话中游玩。孩子们从小就聆听大量世界著名的交响乐曲,感受艺术作品的魅力,不用老师在课堂上反复强调,潜移默化中就提高了艺术修养。
法国:艺术教育渗透进生活细节
提到艺术教育,有一个国家不得不提,那便是以浪漫与时尚著称的法国。法国政府高度重视和扶持艺术教育,要求每一个孩子都必须在从幼儿园到高中的义务教育阶段,接受完整的艺术教育,艺术已成为法国所有学校的必修课。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法国艺术教育的侧重点并不一样。比如,幼儿园至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正处于艺术的启蒙阶段,他们会通过学习绘画、雕塑、声乐、舞蹈、器乐等知识,来提高艺术素养。到了小学中高年级,孩子需进一步探索艺术的自我表达,并提高艺术鉴赏与分析能力。等孩子上中学以后,他们不仅需要学会用批判的视角对艺术进行审视,还将逐步尝试自己创作作品。比如在新版法国高中教学大纲里就规定,每个学生都可以每周选修两门课时为1.5 小时的艺术拓展课程,来“提高他们在视觉艺术实践中对数据和空间维度的敏感性,以及培养对艺术创作的好奇心”。
法国教育部还和卢浮宫、奥赛博物馆、凡尔赛宫签订了协议,所有法国学校都可以组织学生在每周闭馆日前往,免费参观这三家国家博物馆。法国各大艺术节还对票价进行改革,实施“大众艺术节”理念,不仅安排适合各学龄段学生观看的戏剧,还让孩子们有许多与艺术家见面交谈的机会。
日本:音乐、美术相互借力
日本的艺术教育最早可追溯到1872 年《学制》的颁布,首次正式将美术、音乐等科目纳入授课范畴。2017 年日本修订版《小学学习指导要领》《初中学习指导要领》《高中学习指导要领》对各学段的艺术教育教学目标进行了详细说明。
小学阶段通过表达和鉴赏活动,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与音乐、美术等相关的资质与能力;中学阶段除了学习基本技能外,还强调学生对艺术文化的理解、对艺术创作能力和更深层次鉴赏能力的培养;高中阶段深化小学与初中教学目标,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与思维的培养。日本各阶段艺术教育目标不仅清晰明确,且呈循序渐进的特色,可见艺术教育在教学体系中的成熟度。
日本艺术教育的方法丰富多样,音乐、美术常会相互借力。例如在日本某中学的艺术欣赏课上,教师先让学生画一幅画,描绘的是一条小溪,小溪对面是一座教堂,阳光透过雾霭照在溪水上,波光粼粼。接着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出可以用小提琴在高音区的颤音来表现雾霭和波光,圣咏的合唱来表现教堂。学生根据这些感悟和提示随机尝试着进行演奏,教师则在互动式的诱导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除上述国家外,还有很多国家的艺术教育亮点满满,如瑞士的艺术课程综合化实验、波兰的“歌剧教育”,以及加拿大的通过艺术考级获取学分等。各国艺术教育理念虽不同,但强调的都不是将孩子培养为艺术家,而是培养他们的艺术感知力和鉴赏力。国外的艺术教育方式不一定适合我们,但也能为我们发展艺术教育提供新的思路,从而促进教育的多元化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