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时代国有企业产权管理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 来源:销售与市场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国有企业,产权管理,数字经济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12-13 15:26
杨巧玲(中铁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200040)
摘要:数字经济时代,国有企业产权管理能力提升面临新的挑战。数字产权界定存在难点,数据的跨境流动和资产的公共属性更导致监管难度增加。本文通过分析这些挑战,提出借鉴域外经验再结合我国长期实践,从产权管理的智能化转型、产权结构的数字化配置、产权运用的市场化配置、产权监管的法治化建设等方面努力,进而推动数字经济时代国有企业产权管理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国有企业;产权管理;数字经济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数字经济时代,企业在推动技术变革和产业革新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的提升,不仅关系到自身的盈利与发展,也切实影响到一个国家的总体竞争力与创造力。国有企业地位重要、作用关键、不可替代,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依靠力量。同时,国有企业要改革创新,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1]。在数字经济时代,国有企业产权管理能力既面临重要挑战,又面临重要机遇。结合技术进步与产业革新,提升自身产权管理水平,是新时代国有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方式。1 数字经济时代产权管理的挑战与机遇产权包括物权、债权、股权、知识产权等不同类型的权利。产权管理是指对各类产权的确认、登记、变更、转让、交易和保护等进行系统管理的过程。通过产权管理,能确保各类资产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等得到明确界定和有效保护。数字经济时代,产权管理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
1.1 数字经济时代产权管理面临的挑战
第一,数字产权的界定与保护存在难点。传统产权通常依赖于物理世界中的明确边界, 而在数字经济中,数据、算法、虚拟资产等无形的数字产权较难界定和量化。如何确定数字资产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等是个难题。同时,数字产品易于复制和传播,侵权行为更为隐蔽,给保护产权带来了挑战。
第二,资产跨境流通带来全球管理问题。数字经济具有全球化的特点,数字产品和服务可以跨越国界,导致跨境产权纠纷日益增多。不同国家的法律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以及对数字资产的认定标准不一,给国家间的产权协调带来了难题。第三,资产公共利益属性带来监管难度。在数字经济中,数据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但在数据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方面,涉及的隐私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在保护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同时,确保数据的合法流动和使用,是一个重大挑战[2]。
第四,法律更新速度跟不上市场现实需要。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的法律框架难以和技术变革的速度同步更新。产权法律和监管体系如果滞后于技术创新,就会导致数字经济领域中的产权管理和保护出现一些问题。
1.2 数字经济时代产权管理的机遇
虽然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给企业产权管理带来了很大挑战,但也为产权管理能力的提升提供了相当大的助力。
第一,数字技术极大地提升了产权管理的效率与精度。例如,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透明性和不可篡改性,为数字产权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智能合约,可以实现对数字资产的确权、跟踪和交易,减少了中介环节,提高了产权管理的效率和透明度。同时,随着信息安全技术的进步,新的加密技术、数字水印、版权监控工具等正在助力数字产权的保护。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防止数字资产被非法复制或盗用,提升产权保护的水平。
第二,数字技术为产权高效利用带来了机遇。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本身已成为重要的经济资源,企业可以通过对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创造出新的商业模式和价值链。同时,围绕数据产权的创新,如数据共享、数据资产化等,能推动产业的深度变革,及时、便捷的数字技术,也为全球企业在跨境数字贸易中降低产权纠纷的风险提供了保障。
2 国有企业产权管理存在的问题
数字经济时代,面临企业之间更加紧张的竞争关系,产权管理能力滞后带来的国有企业竞争力、创造力不足的问题更加凸显。
第一,产权界定模糊。在一些国有企业中,资产归属不清、权责不明,导致企业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产权边界模糊,个别部门甚至出现利益冲突和权力争夺的现象[3]。国有企业的资产通常由多个层级的国有控股公司持有,容易导致产权关系复杂、责任主体不明确,出现管理权的分散和责任推诿。
第二,监管体系存在漏洞。有些国有企业资产监管的职责分散在多个部门或机构之间,导致监管主体和范围的重叠、空缺或矛盾。一些监管制度跟不上企业改革的步伐,缺乏有效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管机制,尤其是在资产流转、资本运作、产权交易等环节中,存在信息不对称和透明度不足的问题。与此同时,企业中的部分资产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存在资源闲置或低效运营的情况,导致资产价值未得到最大化体现,甚至造成资产流失。从外部监管的角度看,虽然有相关国有资产法律法规,但在执行过程中,有时会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处罚机制,导致一些违法违规操作难以得到及时纠正[4]。
第三,激励机制相对滞后。有些国有企业的管理层在产权管理中的权责利不明确,缺乏足够的激励机制来有效提升资产运营效率,特别是国有资产的增值与个人收益缺乏直接联系,容易导致管理层对产权管理的动力不足。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员工对产权管理的参与感较弱,缺乏产权意识,这可能导致员工对企业资产的责任感不强,容易出现资源浪费和低效使用的现象。
3 产权管理能力提升的域外经验
3.1 新加坡经验
新加坡的国有企业管理经验被广泛认为是业界成功的典范,尤其是新加坡政府在保持国家经济高效、透明,提升竞争力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新加坡国有企业的管理由政府控股公司(如淡马锡控股)负责,这些企业遵循严格的治理标准,它们被视为独立的实体而不是政府的直接管理部门,能够以市场化的方式运作,从而确保了管理透明度。尽管是国有企业,但新加坡的这些企业运作以市场为导向,它们的目标不仅仅是满足公共服务需求,还要实现可持续的盈利。这种市场驱动的方式确保了企业能够自我维持,不依赖政府的财政支持。此外,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监督不仅体现在法律法规上,还体现在严格的财务审计和定期的绩效评估机制中,确保了国有企业的运营透明,并对不良行为或低效管理进行及时纠正[5]。
3.2 德国经验
德国在提升国有企业产权管理能力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德国的国有企业多采用双层董事会结构,由监事会和管理委员会构成,这种制度确保了公司治理的透明性和高效性。同时,德国通过立法和严格的监管机制,确保国有企业的产权管理透明、合规[6]。产权转让或股权变化必须经过严格的程序审查,并接受公众监督,防止腐败和不当操作。德国大力推广公私合作模式,通过与私人企业合作,吸引外部资本和管理经验,不仅提高了国有企业的竞争力,也有效提升了其运营效率。例如,许多基础设施项目通过PPP 模式(公共私营合作制)得以顺利完成。德国的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如德国铁路公司(Deutsche Bahn)和德国邮政(Deutsche Post)。通过国际化扩展,这些企业不仅提升了全球竞争力,还利用国际业务的成功经验反哺国内的管理和运营。总之,德国通过平衡市场化经营与政府监管,逐步提高了国有企业的产权管理能力,有效地促进了国有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3.3 日本经验
日本通过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来确保国有企业产权管理的规范性。例如,《企业会计法》《公司法》《特殊会计法》等,明确了国有企业产权管理的责任和义务。这些法律规定了企业必须公开其财务报表,定期报告经营状况,确保透明度。日本政府通过明确的绩效考核机制来管理国有企业,设定具体的业绩目标确保企业的管理层对企业发展承担责任。绩效不达标时,企业管理层会受到相应的问责。为了提高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日本非常注重信息透明性,国有企业必须定期向社会公布其经营状况,财务报表需经过独立审计,这样能够防止内部腐败并提升外界的监督力度[7]。
4 数字经济时代国有企业产权管理提升路径
结合前述域外经验,本文认为应当从以下方面考虑数字经济时代国有企业产权管理提升的路径:
第一,产权管理的智能化转型。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如大数据、区块链和人工智能,提升产权管理的透明度和效率。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搜集、存储和分析与产权相关的数据,帮助决策者了解市场趋势、资产价值及潜在风险。使用数据可视化工具,呈现复杂的产权信息,便于分析与决策。国有企业应当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经验,率先拥抱人工智能。在产权管理方面,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历史数据进行建模,预测市场变化和资产价值,优化投资决策。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自动分析法律文件、合同文本,提高审核效率。此外,从便利的角度,应当考虑建立集成在线产权管理平台,方便各方参与者(如政府、企业、个人)实时获取产权信息、进行交易和申请服务。作为保障,应当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升其在数据分析、信息技术和产权管理方面的能力,以适应智能化转型的需求。
第二,产权结构的数字化配置。数字资产是数字经济时代非常宝贵的战略资源,在创新型企业资产总额中的占比逐渐提高。一方面,应当努力发展壮大国有企业的纯粹数字化资产,充分发挥国有企业数字资产密集的优势。另一方面,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产权的流动性,使其能够在更广泛的市场中交易。比如,通过证券化手段将不动产、知识产权等资产转化为可交易的数字资产。
第三,产权运用的市场化配置。在产权制度的建设中,国有企业产权转让的规范化是一项关键内容。明确产权界定,减少产权不清导致的纠纷和资源浪费。推动市场定价,通过供求关系形成合理的价格,避免政府直接干预。丰富交易方式,鼓励多种产权交易形式的出现,如拍卖、竞标、租赁等,提升交易的灵活性和效率。此外,应当加强市场主体的参与,提供激励措施,鼓励其参与产权交易和运用。建立信息披露机制,确保市场主体能够获得充足的信息,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完善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产权交易所、评估机构等,提供专业服务支持产权交易的进行。通过政策支持和市场培育,提高产权交易的流动性,使产权能够在市场中自由流转。
第四,产权监管的法治化建设。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逐步落实“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基本原则[8]。在内部治理方面,推动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现代化,增强董事会、监事会的独立性和专业性。同时,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促进管理层的责任担当和企业绩效的提升。在外部约束方面,加强对国有企业产权的法律保护,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产权交易的规范化和透明化。明确产权界定,减少产权纠纷,保障投资者和管理者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 人民日报评论员.“两个毫不动摇”必须长期坚持[N].人民网,(2018-09-29)[2023-10-16].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18/0929/c1003-30319981.html.
[2] 冯登国, 张敏, 李昊. 大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J]. 计算机学报,2014(1):246-251.
[3] 樊硕. 我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辨析[J]. 前沿,2013(3):96-97.
[4] 肖亚庆. 国务院关于国有资产管理与体制改革情况的报告[EB/OL].(2016-06-30)[2016-07-01].http://www.npc.gov.cn/npc/c2/c12435/c12491/201905/t20190521_269958.html.
[5] 姚云贵, 吴崇伯. 新加坡国有企业改革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 广西社会科学,2022(5):49-50.
[6] 蒋学跃. 德国国有资产托管机构的运作模式及其借鉴意义: 兼论我国国资委的改革[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39-143.
[7] 马淑萍, 丁红卫. 日本国资国企改革经验与问题[J]. 中国发展观察,2015(10):86-89.
[8] 孙方, 李维安. 国企40 年改革的逻辑与展望[J]. 国资报告,2018(7):92-96.
作者简介:杨巧玲(1988―),女,汉族,甘肃靖远人,工程管理硕士,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为国有企业产权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