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煤炭现货价格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 来源:销售与市场
  • 关键字:形成机制,供需关系,产业政策
  • 发布时间:2024-12-13 15:34

  房雅倩 (国能销售集团有限公司北京100011)

  摘要:本文深入剖析供需关系、成本及利润、产业政策等因素对煤炭价格的影响,描绘煤炭现货价格形成机制的“可视图”。首先,供需关系是影响煤炭价格的核心因素,供应紧张时价格容易上涨,供应过剩时价格容易下跌。其次,在煤炭价格下跌过程中,通过调节开工率、减少产量来控制成本,寻求新的动态平衡,从而形成底部支撑。最后,本文分析了产业政策对煤炭价格的影响,长期而言,“双碳”政策有利于推动经济实现全面绿色转型,促使煤炭消费逐渐回落,对煤炭价格形成压制。当前我国煤炭行业仍处于结构调整和新旧动能转换的阶段,短期产业政策以保障能源供应、平抑煤炭价格大幅波动为导向。

  关键词:煤炭现货价格;形成机制;供需关系;产业政策

  中图分类号:F426.21 文献标识码:A

  煤炭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在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中的比重达到65% 以上,在促进工业生产和保障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煤炭价格波动较大,价格波动影响工业生产的正常运行。因此,本文研究煤炭价格形成机制,提高价格预判能力,对于企业微观主体及政府管理部门均具有重要意义。大宗商品的价格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供需关系、生产成本、市场预期、地缘政治、产业政策等[1]。本文从这几个方面详细分析其对煤炭价格的影响,对煤炭价格形成机制进行定性研究。煤炭的价格体系比较复杂,从使用用途的角度分为电煤和非电煤价格。电煤价格受到国家政策的严格管控,理论上不得超过国家规定的合理区间。非电煤价格更多受市场需求的影响,特别是化工、建材等行业需求,呈市场化运行特征。从合同类型的角度分为长协煤价格和现货价格。自2017 年起,煤炭价格重回“双轨制”,即中长期合同价和现货价。中长期合同价格执行“基准价+ 浮动价”的价格机制,每月价格有明确的计算公式,运行也比较稳定。现货价格遵循市场化规律,主要由供需关系决定。因此,本文以行业研究框架为基础,着重研究煤炭现货价格形成机制。

  1 供需关系对煤炭价格的影响

  1.1 需求方面

  煤炭需求与宏观经济运行形势具有较大的相关性,因此煤炭消费呈现明显的周期性特征。具体来看,煤炭下游需求主要来自电力、钢铁、建材、化工四大行业。下文针对这四大行业对煤炭价格的影响进行具体分析。

  1.1.1 电力行业煤炭需求。电力行业煤炭消耗包括火电及供热两部分,主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影响:第一,全年火电耗煤总量受经济形势影响大。2020 年四季度至2021 年底,受益于中国的供应链优势,国内经济快速恢复,2021 年全社会用电量增速达10.3%,当年5500 大卡煤炭港口平仓价一度上涨至每吨2400 元的历史极值。第二,新能源发电对火电形成了结构性替代。在“双碳”政策推动下,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快速增长,而火力发电装机容量占比下降至50% 以下,新能源发电对火力发电形成明显替代作用,导致煤炭价格面临下跌压力。第三,气温变化对火电耗煤量有显著的影响。夏季和冬季居民用电量及供热量显著攀升,此时火电发挥重要的调峰作用。火电厂通常在用电高峰前进行迎峰度夏或迎峰度冬的补库操作,对煤炭价格形成支撑。

  1.1.2 钢铁行业煤炭需求。钢铁行业的景气度与房地产、汽车制造等行业紧密相关。房地产行业自2022 年进入下行周期,新开工面积减少,并且考虑未来人口周期变化,未来粗钢产量及相应的煤炭消费量将逐渐下降。汽车制造业在近两年景气度有所提升,弥补了房地产下行带来的缺口,但其受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及产业政策的影响较大。总体而言,钢铁行业面临较大的去产能压力,利润下滑严重,因而在采购煤炭时倾向刚需且试图压低采购价格。

  1.1.3 建材行业煤炭需求。建材行业的下游主要包括房地产和基建投资等领域。房地产行业已在前文讨论,此处不再赘述。目前,基础建设投资已转变为逆周期调节手段,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大规模的基建需求减少,并且在房地产行业下行后,地方政府财政紧张,目前基建投资只能起到托底作用,对建材行业及其煤炭需求拉动有限。因此,建材行业耗煤量呈现零增长甚至负增长的态势,对煤炭价格形成压制。

  1.1.4 化工行业煤炭需求。煤化工行业可分为传统煤化工和新型煤化工两个领域。新型煤化工采用先进的转化技术,将煤炭转化为烯烃、乙二醇、煤制油以及煤制气等产品。这些新型煤化工技术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有望成为推动煤炭需求增长的新动力。2021―2023 年,化工行业盈利水平良好,开工率高,对煤炭进行刚需采购,尤其是优质化工煤,能够拉动坑口现货价格上涨。

  1.2 供应方面

  煤炭供应主要由国内产量和进口量组成。2023 年,国内煤炭产量为46.6 亿吨,煤炭进口量为4.7 亿吨,两者比例约为10 : 1。虽然进口煤在总量上占比小,但其在沿海煤炭市场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2.1 煤炭国内产量。近年来,受投资周期长和“双碳”政策的影响,国内煤炭行业的投资额增长有限,预见未来煤炭新增产能不多,煤炭产量增速放缓。2023 年,全国原煤产量为46.6 亿吨,较上一年仅增长2.9%。在此背景下,煤炭产量的波动主要受到以下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是产业相关管控政策,环保、安全、财税等领域的政策均会对煤炭产量产生阶段性影响。2023 年,山西省煤矿安全事故频发,2023 年底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对山西省矿山安全生产进行为期6 个月的督导,山西部分集团煤矿下发减产要求,导致山西省煤炭产量大幅缩减,2024 年一季度产量同比减少18.9%,这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煤价下跌的速度。二是重大活动或事件对煤炭产量的扰动,如在每年安全生产月、国内重要会议、重大体育赛事等活动期间,煤炭主产区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往往会加强对煤矿安全生产的监控,从而导致煤炭产量阶段性下滑[2]。三是销售情况对煤矿开工率的影响,煤矿开工率具有一定弹性,尽管大部分煤矿提前制定了年度和月度生产计划,但是在经营过程中,销售火爆自然会提高煤矿的生产积极性,而销售冷清则导致煤矿被迫降低开工率。

  1.2.2 煤炭进口。进口煤在沿海煤炭市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据统计,2023 年海运煤炭调入量为12.5 亿吨,其中外贸煤占比接近四成。我国煤炭进口主要来自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俄罗斯、蒙古等国。煤炭进口量主要受到以下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国际能源市场供需形势。2022 年下半年,欧洲接连遭遇干旱天气,导致新能源发电量大幅下降,气电、煤电负荷大幅增长。因此,欧洲积极采购煤炭,这导致我国四季度煤炭进口量下滑。二是我国进口煤调控政策。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煤炭行业的稳定运行对管理部门制定决策至关重要,也是产业调控政策的出发点。2018 年至2022 年,当煤炭市场严重过剩时,有关部门时常收紧煤炭进口额度,此项政策立竿见影,往往能抑制煤价下跌。三是出口国产业政策。对于重要的矿产资源,资源出口国出于多种考虑也会出台保护政策。2022 年第一周,全球最大的煤炭出口国印度尼西亚因国内发电厂煤炭供应严重不足,暂停了1―2 月份的煤炭出口,导致近百艘运载煤炭的船舶滞留港口,我国1―2 月份进口的印度尼西亚煤减少963 万吨。

  1.2.3 库存周期。库存是供需关系的显性指标,主要分为主动去库存、被动去库存、主动补库存、被动补库存四个阶段。主动去库存阶段通常发生在经济衰退时期或需求季节性淡季,下游终端按需采购、降低库存,对上游形成销售压力,可能导致煤炭价格下降。被动去库存阶段通常发生在经济复苏期或季节性旺季前段,需求开始增加,但生产尚未完全恢复。这个阶段未必能够推动煤炭价格攀升,但至少会对价格形成一定的支撑作用。主动补库存阶段通常在经济繁荣时期,下游企业预期需求强劲,主动增加煤炭采购、补充库存。这通常会导致煤炭价格上升,煤炭需求量大且企业愿意为确保供应支付更高的价格。被动补库存阶段通常在经济放缓时,生产能力已恢复而消耗开始下降,企业仍在维持采购,此时煤价未必立马下跌,但过高的价格难以维持。

  2 成本及利润对煤炭价格的影响

  中国煤炭企业的主要成本包括生产成本、销售成本和管理成本等,其中生产成本受煤炭资源禀赋影响最大。我国煤矿数量多、分布广且类型复杂,导致成本差异特征明显,尤其是区域性差异大。这种生产成本的差异会导致不同地区煤炭价格的不同。例如,内蒙古地区的露天煤矿生产成本较低,并且作为煤炭调出省份,该地区的煤炭价格在全国范围内处于偏低水平。2023年,鄂尔多斯4500大卡车板价全年平均值为每吨575元。而河南、山东和江苏等地的井工矿生产成本较高,因此这些地区的煤炭价格也相对较高,2023 年河南平顶山4500 大卡车板价全年平均值为每吨771 元。

  煤炭价格呈现周期性波动,成本在周期底部时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当市场价格低于某些煤炭生产企业的成本时,这种情况通常不会持久,这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意愿,导致一些边际产能消失,从而形成新的供需平衡状态。我国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前,煤炭企业大量新增产能投产,煤炭消费却出现下滑,煤炭市场进入熊市周期,价格一路下跌,鄂尔多斯煤炭指数最低跌至每吨146 元,已低于许多煤矿的成本,高成本煤矿开始减少产量。2015 年原煤产量36.8 亿吨,较2014 年下降了3.5%。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再加上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使煤炭市场从2016 年开始走出熊市,价格也开始企稳反弹。

  3 产业政策对煤炭价格的影响

  当前,我国煤炭行业仍处于结构调整和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为促进煤炭供需平衡和上下游行业的健康发展,相关管理部门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这些措施对煤炭价格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短期而言,有关部门以保障能源供应、平抑煤价大幅波动为导向,制定了以下几项重要政策措施:一是增产保供政策。2021―2022年电煤紧缺问题日益凸显,国家有关部门先后核增产能约6.1 亿吨。随着新增产能陆续释放,煤炭供应紧张形势逐渐得到缓解,价格重心也逐渐回落。二是煤炭中长期合同制度。该制度指电煤供需双方签订执行期限在一年及以上、有明确数量和价格机制的煤炭购销合同,通过合同锁定价格和供应量,有助于形成更为合理的供需关系,从而起到稳定煤炭市场、减少价格波动的作用。三是煤炭价格区间调控机制。该机制规定了中长期交易价格合理区间和现货交易价格上限,以引导煤炭价格回归合理区间[3]。这些措施旨在通过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结合,维护煤炭市场的稳定,同时支持煤炭行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长期而言,对煤炭市场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的莫过于“双碳”政策。该政策旨在推动能源结构的转型和升级,减少对煤炭等高碳能源的依赖,促进清洁能源的发展[4]。在供应侧方面,“双碳”政策强调了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的重要性,要求煤炭行业加快转变开发利用方式,提升煤炭利用全过程的绿色化水平,探索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路径,如推进煤炭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提高煤炭行业的效率和安全性等[5]。在需求侧方面,国家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升级,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随着相关措施逐步落实,煤炭的定位从主体能源逐渐转向兜底保障和调节补充,这意味着煤炭消费总量将逐渐下降,煤炭消费预计在2024―2030 年达到峰值,之后逐渐回落,彼时煤炭价格或将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

  4 结语

  短期而言,煤炭现货价格主要由供需结构决定,供应紧张时价格容易上涨,供应过剩时价格容易下跌。随着价格的变化,供需关系也会动态发展,价格上涨抑制需求,而价格下跌压制供应,从而促使供需关系达到新的动态平衡,价格也将呈现新的运行特征。在这个过程中,产业调控政策、市场预期、成本及利润等因素也会对价格产生一定影响。长期而言,在“双碳”政策的持续推进下,上下游产业结构向绿色低碳转型,煤炭需求达峰后逐渐回落,这会对煤炭价格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刘五星, 庄婧媛, 巫成方, 等. 区间调控机制对我国煤炭市场价格的影响研究: 兼析政府对煤炭价格调控政策的发展与创新[J]. 价格理论与实践,2022(5):10-14,117.

  [2] 吕辉, 贾桢. 煤炭供给侧变化对安全生产事故影响分析及对策研究[J]. 中国煤炭,2023(8):20-25.

  [3] 袁桂秋, 张玲丹. 我国煤炭价格的影响因素分析[J]. 价格月刊,2009(2):45-47.

  [4]胡鞍钢.中国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及主要途径[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21(3):1-15.

  [5] 刘峰, 郭林峰, 赵路正. 双碳背景下煤炭安全区间与绿色低碳技术路径[J]. 煤炭学报,2022(1):1-15.

  作者简介:房雅倩(1989―),女,江苏宿迁人,硕士,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为煤炭市场研究。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